——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谘詢

青少年在青春期以前,對父母是充分依賴、服從和尊敬的,青春期到來以後,隨著生理的突變,知識的增長,對父母和教師還有其他成人的看法也隨之發生變化,他們日益增強的獨立意識促使他們願意自己處理生活、學習中的各項事務。但由於能力的限製、社會經驗不足,經常會遇到失敗,其中的一些學生會因為對待失敗的適應能力不強,心理防禦機製尚不成熟和完善,而在失敗麵前產生心理上的挫折。這些由於遭遇各種失敗產生的心理失調和行為異常被學者們稱為“青春綜合症”。一般來說,少年學生的心理谘詢主要是對這種情況引發的心理問題進行理解和幫助。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林古倫(H.C.Lindgren)說得好:“每個學生在其受教育的生涯中遲早都需要特別的和個別的幫助,有的需要頻繁一些,有的需要則少一些,但每個人隨時都會需要。有時需要這種幫助來解決某個特別的問題。例如,一個學生因病幾周不能上課,有時需要同人談談有關很煩惱的致使他學習能力一時不能發揮的個人問題,有時需要的僅是某種特別的關心……集體教育行之有效這一事實,不應該使我們看不到另外一個事實,即個別關心一下就可以使個別學生在普遍班級條件下所學的東西增加一些。這種特別的幫助和關心,教師可以在課堂裏講課時給一些,也可以在學生自由活動時間裏給一些。但是被人們叫做學生事務管理員和指導員的學校心理學方麵的專門人員可以更有效地提供更多的這種特別幫助和關心。”

學習問題谘詢

在青少年學生中,谘詢最多的問題是因為學習上遇到了種種問題帶來的心理上的不安和困惑,希望得到幫助和解決。

曾經有這樣的案例:一名初中學生以在187名學生中倒數第十一名的資格升入中學,在班上由於分數低、基礎差,學習比較吃力。但他不願意別人說他笨,同學說他笨,他就報複;教師說他笨,他就頂撞。一次班上搞成績排名,他說老師是寒磣他們那些分低的學生,所以幾下就把排名榜給撕了。再遇到考試,他幹脆不上學,到社會閑逛。來谘詢時他說,也希望老師和同學們理解他,但由於生活和精神兩方麵的壓力,使他一蹶不振。

也有個學生功課一直不錯,每次考試均能名列前茅,可在一次數學考試中,僅得了70分。這對於一直以數學為強項的他是個很大的打擊,為此,他感到沮喪萬分,總感到周圍的同學在嘲笑他,老師也不像從前那樣對待他了,他感到壓力很大,振作不起精神,甚至不願與大家接觸。

以上兩個案例都是因為學習上的失敗造成心理障礙,從而感到備受挫折。在青少學生中有此類障礙的學生很多,越是好學生在學習上稍不順利時就越感到壓力難承。還有一些學生的學習動機較強,也知道去努力,但不知何故,成績總是上不去,為此心煩意亂,產生不安情緒,甚至常常自我譴責。

對於這類學習問題的谘詢,首先谘詢員應了解學生在學習上出現困難的原因,並協助學生分析這些困難,積極有效地去處理這些困難。例如,第一個案例的學生自小就處在一個破碎的家庭,冷淡的人際關係使他幼小的心靈備受扭曲,心灰意冷,以致對同學、老師都產生了敵意和反感。家裏缺少溫暖,在學校裏又因為成績差,從老師和同學那得到的隻是批評和排斥,這一切使他不能在學習上尋找有效的方法擺脫困境。這樣,谘詢的第一步要讓他認識困難,培養其與困難抗爭的意誌和毅力。第二步要注意感情的溝通,尋找實施教育的契機,不要做生硬的批評,也不要提不切合實際的要求;第三步要注意改造學生的社會環境與谘詢相配合,如改善家庭環境,調整其人際關係;在學校,要求老師肯定學生取得的每一分成績,尊重他們的每一分熱情,鞏固他們的自信心。

其次,對於那些主要是因為處在多變時期心理耐受能力較差、對失敗的應對機製不全、不會很好地調節和控製自己,而造成學習困難的學生,第一步應幫助他們為自己的學習目標做合理的定位,不給自己提過高的要求,因為越是重要而強烈的動機、欲望受到阻礙,無法實現其預定目標時,挫折感就越強,就越難以維持內心的平衡。第二步要增加個體承受挫折的能力,因為對於學習上的失敗,隻有振奮精神,正視自己的失敗,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才會有戰勝失敗的力量。抗挫折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學生有更強的心理能量去應付學習及生活上的困難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