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所謂健康,並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狀態,有心理疾病的患者,病好了可以恢複心理健康,而暫時沒有心理疾病的人,通過學習和鍛煉,可以預防心理疾病,更加健康。心理健康是沒有止境的,人們需要在不斷的追求中,取得人格的完善。

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以下三方麵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許多研究都表明,家庭的結構、家庭的人際關係、家長的素質及教育觀念、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態度和方式等,都會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發生積極或消極的作用。例如,近年來家長的期望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表現突出: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競爭意識的增強,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不斷升高,望子成龍心切,他們常以個人的主觀願望去要求孩子,而對孩子的興趣、愛好與實際能力全然不顧,使孩子和家長之間時常產生矛盾與衝突。結果是許多孩子由於達不到家長所期望的要求,而產生自卑心理、壓抑心理,有的自暴自棄,甚至離家出走。這種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水平沒有轉化為孩子的內心需要,甚至與其需要相衝突,最容易引起精神壓力,並導致種種心理問題的產生。

二、學校教育因素

心理衛生專家認為,在人的生命曆程裏,兒童時期與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周圍環境有著更為直接的聯係。其中,學校在心理健康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研究者們對學校教育的反思:當前許多學校的教育思想仍未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學校的主要工作仍是圍繞著升學率的指揮棒轉,使學生無法實現身心全麵發展;有些學校的校風、學校人際關係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方法與管理方式,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這些都會給中學生心理健康帶來不良的影響。

三、學生自身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

中學生正處於情緒波動較大的青春期,生理上的驟然變化,帶來了許多心理上的矛盾。而且,就目前來說,整個社會正處於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時期,新舊價值體係與行為規範的更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強烈撞擊,人們競爭意識的加強,新聞媒介對現實問題的曝光等等,都使處於敏感期的青少年出現種種心理上的不適應,產生不同的心理問題。

由此可見,改善和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協同作戰,才能收到實效。

一、改善家庭教育

對於家庭教育的改善上,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家長應注意兒童早期人格的培養,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大多是兒童早期形成的偏態人格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家長要加強兒童早期的獨立性和自製力的訓練,教給他們與人和睦相處的本領,注意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誌的培養。第二,家長要經常調整對子女的期望值,設法使自己的主觀願望與孩子的客觀實際相一致,根據期望過程中實際情況的變化及時對原有的期望進行調整,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過高和過低的期望值都不利於其身心的健康成長。第三,家長要重視家庭環境的優化,它不僅體現在為子女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文化氛圍上,還體現在家長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長樂觀向上的情緒和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的實踐中受到有利於身心健康成長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