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善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工作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轉變教育觀念。全體教職工應充分認識到學校的職能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培育思想,還應該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第二,要注意有效地向學生普及心理衛生方麵的知識。根據不同性別和不同年級分層次有側重地進行心理教育,同時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以便及時發現問題,並予以矯治。第三,成立心理谘詢機構。培養專職或兼職心理輔導人員,對學生開展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谘詢中可以聘請有經驗的心理谘詢專家做顧問,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擾和障礙。第四,定期地組織教職員工學習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知識,聘請有關方麵的專家介紹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教育學生的經驗,提高教職員工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育人水平。第五,舉辦各種形式的家長學校,利用學校專業教育的優勢向家長們傳授科學教育的理論和方法,使家長按心理發展的科學規律指導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三、改善社會教育環境
社會教育環境也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改善社會教育環境也勢在必行:第一,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應充分認識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此項任務的艱巨性。第二,各有關部門要製定出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促進學校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防止因為片麵的升學教育而引起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第三,有關的行政部門也要加強對市場的管理,注意大眾宣傳媒介的導向,淨化各種社會環境,使青少年在良好的社會氛圍中完成自己的社會化過程。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開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無論對青少年個人的成長,還是對社會發展來說,都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
一些心理衛生工作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十分令人擔憂:據2007年對南京市4698名中學生的調查,發現中學生在性格方麵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占15.7%;2007年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會同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夏威夷大學,對上海市4~16.5歲的學前兒童和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顯示,其中27%的人有心理偏異;據杭州市“大中學生心理問題和對策研究”科研組2007年對2961名大中學生的調查,有1679%的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隨學生年齡的增長,檢出率亦呈大幅度上升趨勢,其中初中生為13.76%,高中生為18.79%,而大學生達2539%。類似的許多研究數據都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可等閑視之。各種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可以抑製學習,而且對爭取優良學習成績的動機也可產生不利的影響……因為有許多各類的行為可能是足以構成學習缺陷的嚴重情緒問題的征狀,比如說舔大拇指或咬手指甲就是這種行為。這些行為本身對學習並沒有抑製作用,但是,這些行為有可能是對學習有抑製作用的內心緊張、壓力、憂慮或煩躁的症狀,打架鬥毆、出言不遜……更有可能是如此”。心理健康問題的繁多及其對青少年的影響,都表明了它的重要性和解決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