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近年來“心理健康”一詞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成為大家關心並渴望了解的問題。特別是對於那些正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們,心理健康有著格外的重要意義,如何保證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是當今教育者們一個重要任務。

心理健康的含義和標準

隨著社會的發展,健康的涵義也趨於全麵化、完整化。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的成立憲章中明確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軀體上、精神上、社會上的完全安寧狀態。”這就表明,真正的健康不僅意味著有健全的體魄,還必須具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古羅馬有位叫西塞羅的哲學家曾說:“心理的疾病比生理的疾病為數更多,為害更烈。”這個預言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漸富足、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變得愈發真切,軀體上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首要因素,而由精神上的原因導致的心理疾病在危害人類健康方麵產生了更加巨大的殺傷力,這就使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關心程度飛速提高。

那麼,何謂心理健康呢?許多心理方麵的學者們各自有不同的定義:英格曆氏(H.B.English)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人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的情況。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精神醫學家麥格靈氏(KarlMenniger)則說:“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隻是要有效率,也不隻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範,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靜的心緒、敏銳的智能,適於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社會工作者波孟氏(W.W.Boehm)說得較簡單:“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麵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麵能為本身帶來快樂。”

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1948年)提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力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到最佳狀態。”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指出心理健康的標誌為: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②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夠謙讓;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高效率的生活。具體地來說,認為心理健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衡量:①能正確認識自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我反省的自製力,能正確評價自己,有自知之明,不妄自尊大、自視清高,也不妄自菲薄、自輕自賤。②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樂於和別人交往,能用尊敬、信任、友愛、寬容和諒解等積極態度與別人相處,分享、給予和接受愛和友誼;在集體生活中,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自我接納,並能接納他人,與別人友好相處,達到人際關係和諧。③能保持開朗的心境。心理健康的人,能甩掉精神包袱,持續穩定地保持愉快、滿意和自信的心境;熱愛生活,充滿生機和活力,對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潛在能力有足夠的自信心,並盡最大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在取得成功時,獲得喜悅,能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尋求樂趣,從成功中體驗到自尊、自信;善於休息,從閑暇時間裏享受陶冶情操的快樂。④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心理健康者,能正確認識環境以及正確處理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對周圍環境能密切接觸、良好適應。⑤能自控情緒。心理健康者,在一般情況下,內部心理結構平衡和諧調,既有適度的情緒表現,又不為消極的情緒驅使而導致行為失調,積極的情緒總是處於優勢地位,個體會經常保持愉快、樂觀、滿足等積極的情緒體驗,並對其活動效率及適應環境方麵起積極的作用。

在心理健康的程度上,國外有些專家根據他們多年的臨床觀察經驗,將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為三個等級:①一般常態心理者。他們表現為心情經常愉快,適應能力較強,善於和別人相處,能夠比較好地完成同齡人發展水平所應做的活動,或者說,他們能夠做到圓滿的適應。比如,這類人雖然也會因為困難產生憂愁和苦悶,在特定的場合下也會過度興奮,或者表現為神經質傾向等等,但這些表現很快便會消失。②一般病態心理者。表現為不具有同齡人所應有的愉快,和他人相處略感困難,在生活自理上有些吃力。例如,他們當中有些人由於過度自卑,形成不適應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不過,依靠他們個人的努力,能夠正當處理、恢複常態,不至於釀成長期性心理病症。③較重病態心理者。表現為嚴重的適應失調,無力維持正常生活;從現在的表現可以推斷出他們遲早要在適應性上發生問題,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有可能向惡性方麵發展,成為精神全麵崩潰的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