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是藥三分毒:孕產期常見病食療指南(1 / 3)

妊娠期慎用藥

胎兒對藥物的反應決定於胎兒器官或組織發育的成熟程度。如果懷孕8周內受到有害藥物的毒害,容易導致胎兒中樞神經係統缺陷,例如大腦發育不全、脊椎裂、小頭畸形、腦積水以及心髒畸形、肢體畸形等;8~12周容易形成耳畸形、齶裂、腹裂等。

妊娠早期服用各類抗癌藥均可能引起胎兒頭麵部畸形、四肢畸形、腎髒輸尿管缺損。服用激素類藥物,如女性激素,則可使已懷孕的男性胎兒女性化;服用男性激素,可使已懷孕的女性胎兒男性化。使用女性雌激素,即使懷女性胎兒,也會造成性早熟,出生後的嬰兒會患陰道腺病和陰道癌。服用抗癲藥物可引起胎兒唇裂、齶裂、小頭畸形、心髒畸形、耳移位、塌鼻、外生殖器異常。妊娠期間服用過量的維生素、D,有可能造成胎兒骨骼畸形、血管畸形。孕媽媽服用安眠藥、氯丙嗪,可能引起胎兒視網膜病;利眠寧則可導致胎兒肢體畸形;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強力黴素,均可能引起胎兒手指畸形、先天性白內障、牙發黃、溶血性黃疸、急性脂肪肝;服用鏈黴素、卡那黴素,會引起胎兒先天性耳聾;磺胺類藥物,可引起新生兒溶血性貧血、核黃疸;水楊酸類藥物,如阿司匹林,妊娠早期服用可引起胎兒腦和腎畸形、出血傾向。

中藥類禁用藥有巴豆、牽牛子、大薊、斑蝥、麝香、三棱、水蛭、白術、蟒蟲等。慎用中藥有桃仁、紅花、大黃、附子、枳實、幹薑、肉桂、半夏、東葵子。

孕期得病,必須治療,否則不但影響母親身體健康,胎兒發育也會發生障礙。但是服藥一定要遵循醫囑。

孕期用藥分級

在孕期,可能會合並各種內外科疾病或產科並發症,應需用藥。但不少孕婦即使有病,也不敢用藥,或醫生開了處方,還將信將疑,不去取藥,自己“硬挺”,以致貽誤病情,殃及母子。還有一些孕婦在尚未知道自己懷孕前服用了一些藥物,怕對胎兒有影響,就輕率地做了人流,以致造成終生不孕。

不同時間用藥產生的後果不同:在卵子受精後1周內用藥,受精卵尚未種植在子宮內膜,一般不受藥物影響;如受精1~2周內用藥,受精卵已種植於子宮膜,但組織尚未分化,藥物產生的影響除流產外,不會引起致畸,屬安全期。故在孕前或孕早早期服用了一些藥物對胎兒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不必過分擔心,也不必因此做人工流產。

受精後3~8周(停經5~10周)是胚胎各器官分化形成時期,極易受藥物等外界因素影響而導致胎兒畸形,屬“致畸高度敏感期”。在此時期不必用藥時堅決不用,包括一般保健品、滋補藥。可用可不用的,或暫時可停藥的,就不用。如必須用藥,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謹慎安全用藥。如繼續妊娠,可在懷孕16~20周進行產前診斷(包括超),進一步了解胎兒生長發育情況及排除胎兒畸形。

另外,可查閱由(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全球藥物審查最嚴格的機構之一)最新頒布的妊娠藥物分級(共分五級:A、B、C、D、X),供臨床選擇孕期安全用藥參考。

A、級藥物,對胎兒無危害或無副作用,孕期一般可安全使用,如多種維生素類,一些抗生素(如青黴素族、頭孢類)等。

C、級藥物,對胎兒有危害(致畸或流產)但對孕婦有益,需權衡利弊後慎用。如一些抗生素、激素類藥物。

X級,對胎兒有危害,對孕婦無益,此類為孕期禁用藥,如抗癌藥物,性激素(雌激素、合成孕激素)等。

孕期中會有一些常見病,如感冒、腹瀉、尿路感染等,可用一些常用藥。按常規劑量、常用療程,一般對胎兒影響不大,不必諱疾忌醫。

孕期五大常見疾病防治

準媽媽最怕生病,但感冒、水腫、過敏卻時時困擾著她們。保健專家提醒,在孕期,不論大小毛病都要經過醫生的診治,服用藥物更要特別小心。準媽媽需要掌握充足的知識,保護身體,並且阻擋所有可能傷害小寶寶的外界危險因子。

孕期最容易感冒

懷孕期間,準媽媽特別容易感冒。當孕婦感冒時,一般不要使用抗生素之類的藥物,尤其是在懷孕初期,使用藥物有可能會對正在發育的胎兒產生影響。同時,務必分清是普通性的感冒,還是病毒性的流行性感冒。如果是一般的感冒,建議用物理治療的方式,如通過多喝白開水、保持睡眠充足、多吃水果和綠色蔬菜、注意保暖等方式來治療。但如果準媽媽患的是流行性感冒,並伴隨出現發燒等現象,則要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孕婦的症狀作一些特殊處理,以免胎兒受影響。

在飲食上,準媽媽在病期中應及時補充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物,太油膩或太補的食物都不宜食用。

九成準媽媽會水腫

90%以上的女性在懷孕期間腳踝和腿部都會出現水腫現象,如果經過檢查無子癇前症的症狀,便可視為正常現象,不算什麼疾病,而這種現象一般在懷孕後期都會好轉。

事實上,水腫和懷孕期間體內的水分增加,盆腔靜脈受壓,下肢靜脈回流受阻有關。如果因水腫而產生不適時,應該盡可能抬高腿部以利於下肢靜脈回流。最好能側躺下來,在小腿處墊一個小枕頭,休息半小時。

在飲食上,過鹹、太辛辣、醃製品等食物要適量,平常可以多喝點具有利尿效果的紅豆湯。此外,孕婦最好多喝白開水,協助排泄係統把體內的廢物排出,有助於防止水分在體內停滯,但也要注意喝水不要過量。

腹痛腹瀉莫拖延

準媽媽出現腹痛原因有很多,孕婦應該先到醫院作詳細檢查。如果確定與胎兒無關,可能的腹痛原因就有胃脹氣、腸痙攣、闌尾炎和細菌性痢疾等。有腹痛症狀的孕婦不可拖延就醫時間,以防發生病情惡化,有的嚴重者還可能因闌尾穿孔而造成腹膜炎,引起胎兒早產等。

而引起腸胃不適的最大原因就是消化不良,這通常不需要用藥物處理。隻要在飲食上減少高脂肪食物的攝取,避免辛辣食物和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即可。同時,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取,可減緩消化不良引起的便秘問題。做到少食多餐,一天可以吃四五餐,每餐分量減少。

皮膚過敏癢難忍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孕婦皮膚過敏現象,通常都是由於孕晚期的孕婦容易內熱。因為體內多了一個寶寶,身體容易燥熱,免疫係統也產生變化。

妊娠期孕婦的皮膚瘙癢是屬於濕疹的一種,這時候不妨用綠豆煮成湯,煮到綠豆殼稍稍開裂即可熄火,不加任何糖,隻喝湯。因為綠豆偏寒,在孕期後期喝一些,除了可以降火氣,還有減緩過敏的功效。如果是在秋冬季節則應該少喝一些。

皮膚過敏所引起的皮膚瘙癢,還可以使用乳液,早晚各一次塗抹於患部。另外,醫生建議,孕婦洗澡時也不要使用太燙的熱水。

產前抑鬱

一些準媽媽常常擔心胎兒的健康,老是在懷疑自己的懷孕症狀有沒有問題,看到相關的醫學介紹,就會有莫名的緊張和害怕,夜晚睡覺時常常有失眠並且多夢的症狀。這些症狀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準媽媽壓力過大,還有少部分準媽媽會出現較嚴重的產前抑鬱症,如情緒低落、食欲不振、極度缺乏安全感等。

當準媽媽心理不適時,體內的小寶寶也會受到影響,因為母子緊密相連,寶寶的個性更會受到媽媽心情的牽引。

醫生認為,當準媽媽壓力過大和情緒不穩定時,家人的支持就顯得格外重要。隻要家人多付出一些關心和幫助,就可使準媽媽心情好轉。另外,先生可以陪同太太一起去谘詢精神科醫生,在盡量不使用藥物的前提下,讓準媽媽的心情開朗起來,這樣寶寶也不至於受到太大的影響。

孕媽媽感冒防治及食療法

孕早期呼吸功能發生變化,18周時,準媽媽的耗氧量增加10%~20%(其中50%為胎兒所消耗)。而肺的通氣量增加達40%,為達到準媽媽本身和胎兒對氧的需求量,孕婦往往過度換氣。胎兒在母體內無呼吸功能,完全靠母體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所以準媽媽常感到氣短、呼吸困難。由於過度通氣,吸入更多的塵埃,加上準媽媽鼻、咽、氣管等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腫,很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而準媽媽對氧的需求量增加,因此妊娠期相關呼吸係統疾病常困擾準媽媽。

飲食方麵。準媽媽應該注意,容易感冒的原因很多方麵是自己本身抵抗力差的原因,因此可以通過增強抵抗力來預防感冒。增強抵抗力的方法有:

(1)多吃蔬菜水果,特別是含維生素多的食物,因為維生素有抗氧化增強抵抗力的作用。

(2)多吃魚類豆類和其他含蛋白質多的食物,人的抗體是蛋白質生成的,補充足夠蛋白質可以增強抵抗力。

(3)如果經常感冒,可以結合補充營養品的維生素或蛋白質增強抵抗力。

孕媽媽感冒防治食療法

準媽媽患感冒,要多喝溫開水,不要吃糖果餅幹等甜食,那些冰冷、幹且易上火的食物,如花生、瓜子、油炸物等也應禁止。這裏為您介紹一些民間行之久遠的食療法。

1.冰糖燉梨:將新鮮的梨去皮,剖開去核,加入適量冰糖,放入鍋中隔水蒸軟即可食用。

2.烘烤橘子:在橘子底部中心用筷子打一個洞,塞一些鹽,用鋁鉑紙包好之後放入烤箱中烤15~20分鍾,取出後將橘子皮剝掉趁熱吃。或把橘皮曬幹成陳皮,加水煎茶,大口大口喝下,頗具奇效。

3.川貝燉梨:用去皮、核的新鮮梨加川貝粉2錢,放在鍋中隔水蒸軟,趁熱食用。

4.白蘿卜飴:將白蘿卜切成1公分大的小丁,放入幹燥、幹淨容器中,加滿蜂蜜,蓋緊,浸漬3天左右白蘿卜會滲出水分與蜂蜜混合,放入冰箱保存;每次舀出少許加溫開水飲用,止咳效果非常好。若臨時要喝,沒時間浸漬,可將白蘿卜磨碎,加1/3量的蜂蜜拌勻,再加溫水飲用。

5.糖煮金橘:將金橘洗淨,用牙簽戳兩三個洞,加水淹沒煮沸,加入冰糖,用小火熬爛,趁熱食用。沒喝完的放涼,存入冰箱保存,每次舀一些溫熱食用。

何種感冒對胎兒有影響

一般的感冒,症狀較輕,如流清涕,打噴嚏,對胎兒影響不大,也不必服藥,休息幾天就會好的。但在妊娠早期(5~14周),主要是胚胎發育器官形成的時間,若患流行性感冒,且症狀較重,則對胎兒影響較大,此間服藥對胎兒也有較大風險。

已知與人類有關的流感病毒有300多種,目前已知其中有13種病毒在感染母體後可影響到胎兒的生長發育,出現低能、弱智、各種畸形,早產、流產,甚至死胎。

妊娠後,孕婦體內酶有一定的改變,對某些藥物的代謝過程有一定的影響。藥物不易解毒和排泄,可有蓄積性中毒,在孕早期胎器官形成時,藥物對胎兒有一定的影響,故感冒最好不吃藥。不過當疾病本身對胎兒、母親的影響遠遠超過藥物的影響時,就應權衡利弊,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治療感冒藥物的利弊

抗感冒藥大多是複合製劑,含有多種成分,常見的有速效傷風膠囊、感冒通、康泰克、白加黑、康必得、克感康、快克等等,這些藥大都含組胺藥,孕期不宜服用,特別是孕4周前。

抗病毒藥,均對胎兒有不良影響。孕婦不宜使用,若必須使用,則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退熱藥。感冒伴有高熱,多預示病情較重,應及時看醫生。消炎藥、止痛藥、退熱藥都是孕婦禁忌藥,阿司匹林在孕32周後也不宜使用。

抗菌素。孕婦感冒如沒明確的細菌感染證據,如扁桃體炎、血壓高、咳黃痰、流濃涕等,可不用抗菌素。因為抗菌素可通過胎盤作用於胎兒體內,有20%~40%的可能性對胎兒構成危害,要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安全的抗菌素。

祛痰、止咳藥。一般比較安全,但含碘製劑的止咳藥,孕婦不宜使用。

預防最重要。懷孕期間的婦女應注意休息,加強鍛煉,保持強壯的身體。在疾病流行期間,注意個人衛生,不到人口密集的場所,不接觸感冒的病人。家中居室通風換氣,保持溫、濕度適宜,經常用醋熏房間,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一旦患了感冒也不要驚慌失措或亂服藥物,更不應對此不加介意,應及時到醫院找醫生谘詢。

孕期腹瀉服藥要慎重

腹瀉的原因有好多種,最常見的是腸道感染,致病微生物有沙門氏菌、痢疾杆菌、病毒及原蟲等,夏天腹瀉還可能是食物中毒所致。

孕媽媽出現腹瀉,首先是要恰當地補充體液,同時觀察胎兒的情況,有無流產或早產的征兆。孕媽媽服用治療腹瀉的藥物,特別是抗生素類應格外小心,氨基甙類、磺胺類、喹諾酮類及四環素、甲硝唑、病毒唑等,對感染性腹瀉有效,但因為對胎兒有致畸作用或潛在的危害,因此都不能使用。此時可選用青黴素類如氨苄青黴素或先鋒黴素類抗感染治療,對母嬰均較安全。也可給病人服用一些微生態製劑,如麗珠腸樂、整腸生、金雙歧等,能調節腸道菌群,扶正祛邪等。

孕媽媽少吃滋補藥

有些懷孕的媽媽買些滋補藥品服用,以求強身健體,利於胎兒生長發育。其實,孕婦在妊娠期間不宜多吃滋補藥品。人們知道,任何藥物(包括各種滋補藥品)對人體並非都是絕對安全的,它們進入人體後要經過某些器官的吸收、分解、代謝,大多會產生一定的毒性作用或過敏反應。同時,孕婦體內的酶係統也會發生某些變化,藥物在代謝過程中不易解毒或難以排出,常可蓄積中毒。有些藥物在母體可通過胎盤直接影響胎兒生長發育,甚至導致流產或死胎。

中醫認為,“虛則補之”。對孕媽媽來說,妊娠期間通常處於“陽有餘而陰不足,氣有餘而血不足”的狀態,進補時應遵循“宜涼忌溫熱”的原則,即使機體虛弱者也切忌濫吃滋補藥品。因為體虛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之分;補藥也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之別,應用不當,將會適得其反。一般認為,孕期宜選用清補、平補之品,如太子參、北沙參、生白術、淮山藥、百合、蓮子等。凡屬溫熱補品,如鹿茸、鹿角膠、胡桃肉以及人參桂圓湯等均不宜服用。

據中醫研究,人參係大補元氣之品,孕婦久服或用量過大,會陰虛火旺、氣血陰耗,對安胎不利。而桂圓性味甘、溫,有益心脾、補氣血和安神作用,但甘溫之品能助火,火動陰血,對母嬰健康則有害無益。因此,孕婦如何進補,應由醫生詳細檢查,根據體質情況,確定補藥品種,適時適量合理服用。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孕婦食補是補養身體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因為胎兒在母體內生長發育需要供給大量蛋白質、脂肪、糖、礦物質和各種維生素,這些營養物質廣泛存在於各類葷素食品中,如瘦肉、魚類、蛋類、豆製品、牛奶、新鮮蔬菜和水果等營養價值都較高。在妊娠後期,孕婦還應適量補充含鈣、鐵、磷等微量元素豐富的食品,如動物肝腎髒、豬血、海產品、骨頭湯之類。體質較弱的孕婦隻要能注意合理調配膳食,吃得好,營養補充得當,同樣可以達到滋補身體和促進胎兒正常發育的最佳效果。

讓你孕期舒適的14個小秘方

在孕期,孕媽媽的身體難免會遭遇這樣或那樣的小麻煩。但聰明的媽媽總能找到讓自己舒服的辦法。

(1)抵製惡心。

醫生提示:盡量避免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食多餐,防止空腹,否則惡心會更嚴重。

小偏方:聞生薑。在袋子裏裝一小塊生薑,每天聞一聞。

(2)告別金屬味道。

醫生提示:嘴裏有金屬味道一般發生在懷孕早期,這與懷孕期間體內激素的變化有關。

小偏方:卷心菜或萵苣。每天晚上都生吃一點。

(3)不流口水。

醫生提示:懷孕期間口水多很正常。雖然很難過,但現在並無治療方法。

小偏方:吸吮薄荷葉。

(4)不再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