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早期養胎氣:懷孕前三個月的營養膳食安排(1 / 3)

孕早期營養須知

孕媽媽剛剛懷孕的頭三個月,被稱為孕早期。這一階段正處於胚胎細胞的分化增殖和主要器官形成的重要階段。雖然胚胎生長發育相對慢,平均每日增重僅1克,孕媽媽營養素需要量與孕前大致相同,但大部分孕媽媽因出現不同程度的早期妊娠反應,往往會改變飲食習慣,影響營養素的攝入。

孕早期主要應合理調配膳食,防止強烈妊娠反應引起母體出現嚴重營養缺乏,從而導致胎兒發育不良。對有輕度孕吐者,要鼓勵進食。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宜,避免油膩食物。此外,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盡量選擇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奶類、蛋類、魚類和禽類,也可適量使用一些強化食品以增加營養素的攝入。

這時期既要防止由於強烈妊娠反應而引起的營養素缺乏,也要防止某些營養素攝入過多。具體來說,應注意以下要點:

(1)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給。孕早期,除母體生理變化需要蛋白質外,胚胎發育過程中也以一定速度貯存蛋白質。如妊娠1個月時,蛋白質的貯存速度為每日0.6克。由於早期胚胎缺乏合成氨基酸的酶類,所需的氨基酸不能自身合成,全部需由母體供給。這時如蛋氨酸、纈氨酸、異亮氨酸攝入不足,會引起胎兒生長緩慢、身體過小;而色氨酸過多造成蛋白質、氨基酸供給不足而形成的胚胎畸變等影響,是出生後不可恢複的。因此,孕早期蛋白質的攝入量應不低於非孕時的攝入量。同時應選用容易消化、吸收的優質蛋白質,如畜禽肉類、乳類、蛋類、魚類及豆製品等。蛋白質應至少攝入40克/日(相當於糧食200克加雞蛋2個和瘦肉50克),才能維持母體的蛋白質平衡。

(2)適當的能量供給。孕早期基礎代謝增加不明顯,胚胎生長緩慢,母體體重、乳房和子宮等組織變化不太大,所以需要適當的能量。但胎盤仍需一部分能量以糖原形式貯存,隨後以葡萄糖形式釋放至胎兒血液循環,供胎兒使用。胎兒所需的能量主要由胎盤以葡萄糖轉運形式提供,而對脂肪的氧化和異生功能則很差。故孕早期每天須攝取150克以上的碳水化合物(約合糧食200克),以免因饑餓而使母體血中酮體蓄積,並積聚於羊水中,為胎兒所吸收。有研究指出,胎兒吸收酮體後將對大腦發育產生不良影響,使胎兒出生至4歲時的智商低於正常兒童。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麵粉、大米、玉米、小米、薯類、食糖等。

(3)充足的無機鹽、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供給。胚胎早期鋅缺乏會導致胎兒生長遲緩,骨骼和內髒畸形,還可使中樞神經細胞的絲分裂和分化受幹擾,導致中樞神經係統畸形。孕早期銅攝入不足,會導致胎兒骨骼、內髒畸形。富含鋅、銅、鐵、鈣等礦物質的食物有畜禽肉類及動物內髒、核桃、芝麻等。乳類、豆類、海產品等含鈣量豐富,也應注意攝取。孕早期婦女因代謝改變和妊娠反應,應補充充足的維生素。孕婦如味覺異常,經常嘔吐,要補充維生素B1、B2和B6以及維生素。嚴重嘔吐者應多食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以防止酸中毒。

孕早期每日的膳食構成主食(大米、麵)200~300克,雜糧(小米、玉米、豆類等)25~50克,蛋類(雞蛋、鴨蛋等)50克,牛乳220毫升,動物類食品(畜、禽、肉類及內髒、水產類)100~150克,蔬菜(其中綠葉蔬菜占2/3)200~400克,水果50~100克,植物油15~20克。

此外,孕早期因妊娠反應,應少食多餐,烹調時注意清淡,避免過分油膩和刺激性強的食品。早孕反應較輕的一般不必治療,如果影響進食,可少量服用族維生素。嘔吐後仍吃一些食物,盡量不要減少食物的攝入量。

孕媽媽剛懷寶寶多吃核桃和芝麻好

剛剛懷孕的媽媽不願意吃含脂肪多的肉類。吃菜又清淡,使妊娠早期攝取脂肪少。而脂肪是早期妊娠婦女體內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它能夠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起安胎的作用。核桃,芝麻,富含脂肪、蛋白質、糖、芝麻素、卵磷脂、鈣、鐵、硒、亞油酸等,既能安胎,又有營養大腦、抗衰美容之功效。

孕早期營養不良,寶寶易患心髒病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最近研究分析發現,孕媽媽在懷孕早期營養不良,孩子日後很可能發生冠狀動脈心髒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及隨後兩年(1943~1947年),荷蘭地區發生嚴重饑荒,當時一般人每日大約隻能吃到400卡熱量的食物。因此,研究員分析這段饑荒期間阿姆斯特丹地區的婦女生育資料,並追蹤其後代發生心髒病情況。研究員將這些孕婦分為四組:懷孕早期正值饑荒(68位),懷孕中期發生饑荒(108位),懷孕末期發生饑荒(120位),及在饑荒期前後懷孕(即沒有遇到饑荒期,共440位)。

結果懷孕早期正值饑荒期的孕婦,其後代發生心髒病的概率是沒遇到饑荒期孕婦的三倍。

胎兒發育早期缺乏營養,即使孕婦在懷孕中期或末期充分補充營養,也扭轉不了早期營養不良所造成胎兒生長的傷害。可見保證懷孕早期營養充足也可作為早期預防心髒病的措施。

孕前期需補充多種維生素

成年人的一些生活習慣如偏食、挑食、節食減肥、飲酒吸煙、長期口服避孕藥等不良習慣,都會引起某些微量營養素的失衡。懷孕期間的女性對營養的攝入不同於平常人,對各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求都有所增加。寶寶在媽媽體內的健康發育也離不開這些微量營養素。當正常飲食無法滿足體內所需的營養時,補充複合維生素就顯得非常有必要。加上微量營養素之間有相互作用,某些微量營養素可以提高另外一些微量營養素的吸收或利用,如維生素可以增加鐵的吸收率,而葉酸與維生素B6、維生素B12協同作用可以預防先兆子癇,鈣的吸收需要維生素來調節等等。所以,在懷孕期間補充複合維生素的效果優於單一的某一維生素或礦物質補充。

有研究統計顯示,孕媽媽和哺乳期媽媽對所有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大約是非妊娠婦女的1.8倍,但對能量的需要僅增加了15%。換句話說,如果單純靠攝入超過平時80%的膳食,維生素、礦物質等需求量雖然可以滿足,但蛋白質和脂肪同樣增加了80%,造成能量攝入過量。

此外,葉酸是有效預防新生兒神經管畸形的水溶性維生素,但並非葉酸補得越多越好。過量攝入葉酸會導致某些進行性的、未知的神經損害的危險性增加。大量的臨床研究顯示,孕媽媽對葉酸的日攝入量上限為1000微克。每天攝入800微克的葉酸對預防神經管畸形和其他出生缺陷非常有效。

給準媽媽10條健康提示

1.盡可能多多了解懷孕給你身體帶來的變化和關於胎兒發育過程的知識;2.考慮出生地點,選擇你可以信賴的醫生、專家作為健康顧問;3.合理營養;4.避免可能對你及胎兒產生不良影響的習慣,如吸煙、飲酒;5.活動起來;6.充足的睡眠;7.與腹中的寶寶交流;8.給自己減壓;9.有計劃的分娩;10.享受你生命中的這一特殊時期。

孕媽媽應遠離易致流產的食物

懷孕了,孕媽媽在各方麵都要注意,飲食也應格外講究一些。那麼到底哪些食物吃了會對胎兒有不良影響,甚至會導致流產呢?

(1)蟹:它味道鮮美,但其性寒涼,有活血祛淤之功,故對孕媽媽不利,尤其是蟹爪,有明顯的墮胎作用。

(2)甲魚:雖然它具有滋陰益腎的功效,但是甲魚性味鹹寒,有著較強的通血絡、散淤塊作用,因而有一定墮胎之弊,尤其是鱉甲的墮胎之力比鱉肉更強。

(3)薏米:這是一種藥食同源的食物,中醫認為其質滑利。藥理實驗證明,薏仁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可促使子宮收縮,因而有誘發流產的可能。

(4)馬齒莧:它既是草藥又可做菜食用,其藥性寒涼而滑利。實驗證明,馬齒莧汁對於子宮有明顯的興奮作用,能使子宮收縮次數增多、強度增大,易造成流產。

(5)巧克力和山楂:過多食用巧克力會使孕媽媽產生飽腹感,因而影響食欲,其結果是身體發胖,而必需的營養卻缺乏。孕媽媽較喜歡吃酸東西,山楂便成了首選果品。山楂對子宮有興奮作用,孕媽媽貪食可使子宮收縮,有導致流產的可能,故要少吃。

(6)熱性作料:小茴香、八角、花椒、胡椒、桂皮、五香粉等容易消耗腸道水分,使胃腸分泌減少,造成腸道幹燥、便秘。發生便秘後,孕媽媽必然用力屏氣解便,使腹壓增加,壓迫子宮內的胎兒,易造成胎動不安、早產等不良後果。

(7)桂圓、荔枝:性溫熱易致胎熱。

靠飲食調整孕早期不適反應

妊娠早期約有半數以上的孕婦會發生挑食、偏食及輕度惡心、嘔吐等現象,醫學上稱為早孕反應。早孕反應不是疾病,而是孕媽媽對妊娠暫時不能很快適應而出現的生理反應,一般從妊娠第6周開始,12周以後逐漸消失。孕媽媽可以通過飲食予以調理。

孕早期止吐飲食良方

孕媽媽的孕吐反應不但會讓媽媽難受,還會因孕吐影響食欲,造成寶寶營養缺失。以下幾道止吐飲食有助於孕媽媽渡過這一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