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4)(1 / 2)

我第一次以班主任的身份站在四年級教室門口,是進行了充分的思想準備的。可是,眼前的一切還是讓我吃了一驚:教室內混亂不堪,課桌歪歪扭扭地排成兩組,學生有的躺在桌上“午休”;有的為同學在黑板上“寫生”;還有幾個坐在窗台上嗑瓜子。我陰下臉“咳”了一聲,他們好像沒聽見。我又大聲“咳”了幾聲,等他們明白走進來的是平日沒少找他們談話的校長時,才稍稍收斂。為盡早走進學生心裏,我首先進行了一番幽默風趣的開場白,跟著又來了一番熱情洋溢的講話。自以為時機成熟了,我才信心百倍地讓學生談理想。誰料,第一位被叫起的女生竟說沒理想。我旁敲側擊,問她長大準備幹什麼?她的回答是不知道。問第二個學生,答案還是理直氣壯的“沒理想,不知道”。再問一個男生,他倒直言不諱:“我長大要當獵人!”嘩,全班哄堂大笑。意外的答案弄得我手足無措。我竭立控製自己的情緒。一節課接近尾聲,我講得口幹舌燥時才發現,學生個個有氣無力,有兩個學生竟睡著了……

為了做好全校的表率,多次想發脾氣的我終於沒有發脾氣,上每一節課都耐著性子,按親自設計的自認為是經典的方式授課。學生卻絲毫不加理會,“霸氣”也未減:值日生不擦黑板,男生命女生代抄作業。有一天,學校老師種的一盆花也叫一個叫小海的學生拔走了,氣得我青筋暴露。很快,第一單元的測試成績出來了,僅有兩個學生剛到及格線,平均51分!麵對“朽木”學生,沒少花力氣的我首先是吃驚,吃驚過後,倒也想通了,這班原本就是差班!

一個晴朗的周末下午,從外地背著相機采風回來的我,看到在學校操場上有一群小孩子在踢塑料可樂罐。一看:嘿,全穿著解放鞋,守門員、前鋒、後衛,全然是訓練有素的足球隊員在踢球!再一數,四年級14個學生一個不少,我感覺有意思,就偷拍了一組鏡頭。又主動當起他們的“足球”裁判。我清晰地記得,那一天太陽快要落山,“球”賽結束時,幾個學生對我甜甜地說:謝謝李老師。

不久,一幅叫《山村“球”娃》的攝影作品在市廣播電視報上發表了。作文課上,我問學生,你們喜歡讀書看報嗎?膽大的說不喜歡,膽小的搖頭。我繼續問,你們喜歡讀老師寫的文章嗎?同學們你看我,我看你,最後竟愣愣地盯著我。我又問,你們喜歡看到自己的照片登在報紙上嗎?這時,同學們再也抑製不住那份心的躁動,異口同聲地答:喜歡!我第一次從這些孩子的齊聲回答中感受到師生間的那份相互的默契。我讓同學坐好,在他們好奇的目光中,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樣報,每人一份發了下去。趁機我又講了很多:老師知道我們班同學很團結,經常聚在一起打球、喝茶。老師希望你們在學習上同樣拿出踢“球”的勁頭,團結一心上好每一堂課……我情思湧動,話語滔滔,班上靜靜的。我相信,總有一天,這班的孩子們聽課也會如此著迷。

又一次作文課上,我分給每位學生一份我發表在《福建牽手》雜誌上的一篇名為《殘疾人的名字不叫脆弱》的文章的複印件。當學生發現文章的作者是自己的語文老師時,都不由自主地讀了起來,讀著讀著,幾位同學竟流下了眼淚。這一節課,我滿懷激情地為孩子們講述了本鄉一位叫江華的盲人青年硬是憑借自己頑強的毅力,自學初、高中課程,考上河南針灸推拿學院的故事。

課後,幾位男生悄悄地找到我,低聲地問:老師,像我們這樣不聽話的學生行不?我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這群孩子的希望,於是擲地有聲地說:行,你們能行,老師從始至終都對你們充滿信心!

此後,趁熱打鐵,和孩子們“套近乎”,領孩子們上閱覽室讀作文,陪孩子們補課,教孩子們踢足球。終於,孩子們和我融在一起了。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該班語文平均成績提高了近30分,班級麵貌有了極大改觀,班上劉楓同學成為學校第一個被評為縣優秀少先隊員的學生;王莉的作文在《三明日報》刊登;還有多位同學在學區組織的賽事中獲獎。

對於這個班,我原先下了許多工夫,卻不能得到應有的回報,借著和學生踢塑料可樂罐,我走進了這個群體。機會是留給有心人的。對學生要有耐心,肯花時間,要能夠堅持,在堅持中尋找時機。隻有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多接近學生,善於誘導,循序漸進,才能以最佳的教育方式指引學生,我得向那個塑料可樂罐致謝!

十六、動力來源於賞識

李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