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連鎖企業價格定位管理規範(1)(1 / 2)

第一(節)連鎖企業定價管理基礎

一、連鎖企業定價管理概述

企業生存的根本在於其所提供的商品或勞務,而顧客樂於支付的代價,便是該商品或勞務的售價。在企業的各種經營活動之中,僅有價格能直接創造利潤,其他的任何努力都是成本或費用的發生。

定價政策在任何企業都是最重要且又最敏感的課題,雖然它所呈現出來的僅是一些數字符號的代表,但每一個數字的背後卻意味著錯綜複雜的決策意義,定價成功代表了下列幾層意義:

(1)顧客認知他(她)所獲得的價值大於其所支付的售價。

(2)商品的價格範圍符合目標客戶群需求。

(3)價格水準與商店的定位、格調一致。

(4)具有競爭彈性。

(5)帶來收入與利潤。

(6)代表新的業態經營方式。

零售業的商品來自製造商或批發商,大多無須加工即可販賣,故其進價成本極易被得知,假若在定價時僅考慮成本因素,那定價就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或克敵製勝的利器了。

二、總部與分店在定價中的角色分配

每一家連鎖分店就像是駐紮在外地的戰鬥軍隊一樣,它既得遵循中央指示,依策略指導作戰行動,又要擁有某些程度的自主權(對那些連鎖加盟店而言,更是強烈要求)。因此,連鎖店的價格策略執行與管理尤其困難。

售價的形成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設定價格目標;第二階段是維持價格水準;第三階段是調整售價。這三個階段並無時間期限,在實際運作中,總部與連鎖店扮演著密不可分的角色。

首先,在設定價格目標時,先前曾提及,定價時不但要考慮成本麵,還要考慮競爭麵。

零售業是立地產業,各連鎖分店的商業區特性均不完全相同,其各自麵臨的競爭對手也不相同,故總部價格決策單位,有必要從各店收集價格資訊,作為定價的重要判斷因素。

其次,在維持價格水準時,總部一方麵要考慮到“公平法”的限製,不得強製各連鎖店統一售價。但又不能任由各店自行定價,以免擾亂市場行情,否則不但可能損失銷售利潤,還會招致顧客的不滿,故有必要依據區域特性或區隔目標市場,訂出幾種價格模型。

最後,在價格調整時,總部的授權非常重要,授權太大,固然有彈性較大相對靈活的優點,但也會相對地造成市場價格的紊亂,造成總部無法控製的局麵;授權太小,雖然易於控管,但前線作戰單位往往將之推卸為業績不振的因素,且此舉可能導致總部實戰應變能力的削弱。

因此,在價格的形式過程中,總部與各連鎖分店間要不斷維持“適當的授權”、“充足的情報收集”、“時效掌握”等良性又迅速的互動。

三、商品的分類與構成分析

在探討價格政策之前,還有一項課題須先行說明。零售業的特點是商品繁雜,小至數百種,多至幾十萬種,又各有其不同特性及角色扮演。若將每一項商品皆評估考慮之後再予定價,往往不切實際且缺乏效率,故較有效的做法,是予以分門別類,由不同部門管理。同一類別的商品,其特性較一致,定價原則也相近,對於商店經營者而言,也易於管理並掌握業績、利潤。經營者要運用重點管理的原則,僅對重要性或異常性較大的部門,進行分析探討其個別品項。

商品如何分類,是商店經營者非常重視的課題,分類得當,則易於銷售管理控製,故分類時,應多方麵慎重考慮。一般而言,分類時要同時考慮經營者及顧客雙方的立場。

站在業者立場,其分類應能達到“易於陳列、展示、推廣、銷售”、“易於管理”、“易於統計、分析、決策”等;站在顧客立場,其分類應能提供“選擇購買的方便”、“消費或使用的方便”等,故分類的原則可從商品來源、生產方式、處理方式、保存方式、使用方式、用途、功能、規格、成分、口味、價格帶等著手。

當商品分類完成後,便可由預定的銷售目標或實際業績,分析各分類的銷售構成比,再依每一類別商品的特性,擬訂其價格政策,以預估毛利率水準,如此可將毛利率調整至合理滿意的程度,再執行個別商品的定價。有關此方麵的運作,將在後文中探討。

第二(節)連鎖企業定價決策程序

一、選擇定價目標

連鎖業通過定價可達成的目標有:

(1)維持生存——即售價可負擔可變成本及部分的固定費用。

(2)求取當期利潤最大——即求取最多的毛利(可能低價也可能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