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強調特色
菜點創新,關鍵在於與眾不同,富有個性,具有特色。所以,創新菜點的開發,必須注意標新立異,別出心裁,追求別具一格的新、奇、特,切忌墨守陳規,簡單模仿。
(5)循序漸進
餐館在創新菜點的應用上,應循序漸進,即慢慢上演好戲,並作好創新菜點的保護工作。在創新菜點的推出上,可考慮采用“四用法”,即傳統菜點反複用、特色菜點保持用,時令菜點及時用,創新菜點間隔用。傳統菜點經過千錘百煉,在客人中享有較高的聲譽,餐館應保證質量,不能砸牌,並反複使用;特色菜點是主要賣點,因此要保持特色;而時令菜點則可滿足客人嚐鮮的基本需求,因此應早早使用。而客人接受創新菜點需要有一個過程,創新菜點本身也有一個從成長到成熟的發展期,因此,應該注意間隔使用。2、餐館產品創新開發的基本思路餐館製品的創新,就是要采用新的原料,新的方法,創造新餐飲產品,或者對傳統餐飲產品采用新的思路和方法進行改良完善,使創作後的餐飲產品具有新的風格。餐飲產品的創新,關鍵在於思路的開闊與變化。其基本思路與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1)注重古今結合
中國烹任曆史悠久,廚藝精湛,菜點眾多,風味各異,個性分明。所以,菜點的創新應該努力挖掘和開發中國的傳統菜點,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傳統菜點的開發,是對曆史菜的挖掘和開發,即從曆史的陳跡中尋找失傳的曆史菜,仿製和改良古代菜點。其途徑主要有三:第一,根據曆史留存的食譜、食單、筆記、農書、食療著作中的史料進行挖掘仿製,如西安的“仿唐萊”,杭州的“仿宋菜”等。第二、根據曆史檔案及其他一些史料,再加上廚師的回憶,加以挖掘整理,如孔府菜、仿膳菜、乾隆菜、蘇州船宴等。第三、根據古典小說等文學著作中描述的飲食內容,加以考證,然後進行製作,如紅樓菜、西施宴、水簾宴、三國宴等。
傳統菜點的開發,要注重對鄉土菜的挖掘和開發。鄉土菜,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內利用本地所特有的物產,製作具有鮮明鄉土特點的民間菜。其特點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家常做法,原汁原味,鮮美異常,具有獨特的鄉土氣息。假如按原料分類,就有野菜係列、野味係列、鮮活係列、粗糧係列等。在餐飲消費觀念告別精細時代的今天, “粗雜菜點”往往成為人們尤其是都市人們懷舊憶古的重要源泉。
傳統菜點的開發,再次是對家常菜的挖掘和開發。中國是禮儀之邦,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節日甚多,人行往來頻繁。所以,中國的家庭在待客過程中創造了不少優秀的菜點,如黴菜係列、糟菜係列、醬菜係列等等。這些家常菜往往流傳於各地民間,餐館經營者應善於整理、挖掘流傳於市井的各類家常菜。浙江開元旅業集團下屬的杭州蕭山賓館就曾成功地組織過征集民間菜的活動,通過在媒體上刊登“有獎征集民間菜”的廣告,並組織民間菜的烹任比賽,不僅收集到了幾十種富有特色的家常菜、民間菜。而且通過推出“民間家常菜”飲食活動,吸引了眾多消費者慕“奇”而來。(2)注重中外結合
菜點的創新和開發,既要繼承中國烹飪的傳統優勢,又要善於借鑒西洋製作之長,為我所用,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中西合璧,即中菜西做,西菜中做。其思路主要有三點:一是西料中用,即廣泛使用引進和培植的西方烹任原料,為中餐製作所用,如蝸牛、夏威夷果、荷蘭豆、西蘭花等。二是西味中調,即廣泛吸取西方常用調料來豐富中菜之味,如西餐的各式香料、調味醬、汁等。三是西法中效,即借用西餐烹任技法來製作中餐菜肴,如鐵扒爐製作法、酥皮製法等等。
(3)注重不同菜點結合
菜肴烹調與麵點製作是中國烹任的兩大部分,菜點相互借鑒,使菜中有點,點中有菜,不但可拓展菜肴與點心各自的創作思路,而且可為菜點風格特點增添新的色彩。
菜點交融,首先表現為菜肴借鑒麵點變化多樣的製作手法,並使菜肴的外形具有麵點的特征,以假亂真,以菜充點,即菜肴麵點化。如“蛋燒賣”、“豆腐餃”、“韭黃魚麵”等就屬此類。菜點交融,其次表現為麵點借鑒菜肴的烹任方法和調味手段,改進傳統麵點製作工藝,使麵點具有菜肴的某些特征和功能,即“麵點菜肴化”,如“掛霜饅頭”、“餃子宴”、“珍珠湯”、“玫瑰鍋炸”等。
菜點交融,再次表現為菜點合一,即把菜肴和麵點通過不同的方式組合成一種新的菜肴,其主要方式有:一是組合式,就是指在加工過程中,將菜點有機組合在一起,成為一盤合二的菜肴,使其既有菜之味,又有點之香。如餛飩鴨、酥盒蝦仁等。二是附帶式,即菜肴上菜時隨菜帶上某一配套的麵食,如“北京烤鴨”, “鯉魚焙麵”等。三是混融式,就是將某、點兩者的原料或半成品在加工製作中相互接合,合二為一成整體,如“紫朱雞卷”、“珍珠丸子”、“沙鍋麵條”等。四是裝配式,即是將菜點分別製成後,菜點雙拚裝盤,既有菜肴佐餐,又有點心陪襯。如: “菊花魚酥”、“蝦仁煎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