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會激勵、善批評,把庸才變幹將(2)(2 / 3)

無論是傳統型的團隊,還是自我管理型的團隊,一旦時間久了,團隊內部成員相互熟悉了,團隊就容易缺少活力和新鮮感,於是大家就容易產生厭倦、惰性、倚老賣老。這個時候,如果企業能從外部引入“鯰魚”,製造一些變動的、不安定的氣氛,引起大家緊張,那麼團隊就會在這種刺激下爆發新的戰鬥力。在這一方麵,日本的本田公司就做得非常出色,值得我們借鑒。

有一次,本田公司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先生對歐美企業進行考察,發現很多企業都有三種類型的人才組成:一是幹才,對企業來說,不可缺少,大概占了兩成;二是勤勞的人才,這種人約占六成;三是終日東遊西蕩,拖公司後腿的蠢材,占兩成。

本田先生對照一下自己的公司,覺得自己公司第三種人更多一些。他想讓前兩種人才增多,讓大家更具有敬業精神,想讓第三種人減少。但是怎麼做呢?如果將他們完全淘汰,一方麵會受到工會的製裁,另一方麵又會使企業蒙受損失。而且這些人也有能力,隻不過他們的工作態度不好,或能力與公司的要求有些差距。因此,完全淘汰他們,顯然行不通。

後來,本田先生從鯰魚效應中受到啟發,於是實行了人事改革。首先,他從銷售部入手,因為銷售部經理的觀念與公司的理念差距太遠,而且他的思想守舊,嚴重影響了部屬工作。必須引入一條“鯰魚”,打破銷售部氣氛沉悶的現狀。

經過周密的計劃和不斷地努力,本田先生選定了鬆和公司年僅35歲的銷售部副經理武太郎。武太郎擔任本田公司銷售部經理之後,憑借豐富的市場營銷經驗、過人的學識,還有驚人的毅力和工作熱情,很好地帶動了整個團隊成員。大家的情緒被帶動起來,團隊活力大增。很快,公司的銷售額直線上升,本田公司的產品在歐美市場的知名度也不斷提高。

從此,本田公司每年都會從外部引入一些30歲左右、精幹的、思維敏捷的人才,有時候還會聘請常務董事一級的“大鯰魚”。這樣一來,公司上下的“沙丁魚”都會有觸電般的感覺,大家都會“慌”起來,於是積極地對待工作,使得本田公司的效益蒸蒸日上。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從外部引進“鯰魚”,其職位一般不會太低。這種人才就是我們常說的“空降兵”,他們一到公司,就被委以重任,負責某一塊具體的業務。盡管他們的到來能讓團隊緊張起來,但是他們的到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原成員晉升的機會,有可能扼殺原本就非常努力的員工的激情。因為這些人努力工作、表現突出,也是為了獲得晉升,為了更高的職位,為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當“空降兵”到來時,就容易打擊他們的積極性,甚至有可能把他們直接逼走。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發生,企業領導者最好把眼光從企業外部轉移到企業內部,從內部發現“鯰魚型人才”,這樣所產生的激勵性更大。

5讓每一位下屬都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在人頭攢動的大都市,“跳槽”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許多企業管理者滿腹委屈:“為什麼給員工提供了不錯的薪酬和待遇,還是留不住員工呢?”而離職的員工卻抱怨:“在公司不快樂,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沒有歸屬感!”

有一項調查顯示,75%以上的員工跳槽並不是因為待遇問題,而是因為在公司不受重視,沒有快樂的體驗。微軟中國公司前總裁、現任上海盛大網絡發展有限公司總裁的唐駿曾表示,在中國,人們追求更多的不僅是金錢,還有感覺。因此,企業領導者一定要給員工一種感覺——讓他覺得他在公司是很重要的。當員工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時,他才會不遺餘力地發揮自己的才能,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