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琳凱在管理中,一直遵守這樣的原則:無論批評哪個員工,都必須先找出他身上值得表揚的地方,絕不會隻批評不表揚。另外,她還特別強調,批評應對事不能對人。
有一次,玫琳凱手下的一位女秘書在打印文件的時候,總是不注意標點符號,這令玫琳凱很苦惱。一天,她對女秘書說:“你今天穿的這身衣服很合身,顯示了你的美麗大方。”女秘書聽到董事長的表揚,滿臉喜悅。
接著,玫琳凱對她說:“尤其是這排紐扣點綴得恰到好處。所以我想告訴你的是,文章中的標點符號就如同衣服上的紐扣,注意了它的作用,文章才會更清楚易懂。就像你漂亮的衣服一樣”
女秘書聽到這裏,意識到不注重標點符號是不對的,於是誠懇地接受了批評,改正了缺點。後來,這位女秘書成為了玫琳凱最得力的助手。
最後,我們要強調的是,除了情感激勵、榮譽激勵、表揚激勵之外,企業還必須拿出實實在在的物質性的獎勵,用於激勵員工。因為在這個物質的年代,空談感情是無濟於事的,隻有在薪酬、獎勵方麵,最大限度地滿足員工的需求,才是最根本性的激勵。
2領導者的欣賞是員工進步的最大動力
我們常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其實,這句話出自《戰國策·趙策一》,裏麵有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大刺客之一豫讓,最初投奔過範氏和中行氏,但一直默默無聞,難以成名。後來,他躋身於智伯臣下,得到了智伯的充分信任和賞識,主臣關係十分親密。正當他境遇越來越好時,智伯卻不幸在攻打趙襄子時被趙襄子和韓、魏合謀而殺。智伯死後,他們3家瓜分了智伯的國土。豫讓雖然逃走,但由於思念智伯對他的知遇之恩,發誓要為智伯報仇,於是他決定行刺趙襄子。
豫讓改名換姓,潛入趙襄子後宮,但是行刺失敗,被趙襄子抓住了。在受審時,豫讓坦白了刺殺趙襄子的原因。趙襄子聽後十分感動,決定寬容他一次。然而,被釋放後的豫讓不甘心,他傷身毀容,不修邊幅,目的是不讓別人認出自己,以便再次刺殺趙襄子。然而,第二次刺殺又以失敗告終。
趙襄子十分不解地問豫讓:“你也曾侍奉過範、中行氏,為什麼智伯滅了他們,你不替他們報仇,反而屈節投靠智伯。而智伯死後,你卻如此替他報仇?”
豫讓說:“範、中行氏隻把我當做普通的人看待,我就用普通人的態度報答他們;但是智伯把我當成國士看待,所以我就用國士的態度報答他。”
最後,豫讓請求趙襄子把華服脫下來,讓他用劍刺下去,以示為智伯報了仇。趙襄子答應了他這個道義上的要求,豫讓刺破趙襄子的華服之後,仰天大笑起來,最後他橫劍自刎。
哲人詹姆士曾經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同樣,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也表明,渴望被人肯定是人類的一種高級需求,而賞識的過程正是肯定一個人的表現。豫讓屢次冒著生命危險,不惜一切代價為死去的智伯報仇,原因是智伯生前十分信任和欣賞他。由此可見,欣賞可以讓人產生巨大的動力,哪怕在死亡麵前,也毫不畏懼。
身為企業管理者,一定要認識到賞識對員工的巨大激勵性。賞識是一種肯定,是一種關愛,是在發現員工身上的優點之後,給予真誠的認可。沒有人不喜歡被賞識,員工得到領導者的賞識之後,往往會充滿自信和幹勁,從而竭盡全力地為公司作貢獻。善於賞識員工是領導者管理智慧的體現,領導者的賞識是員工進步的最大動力,也是員工盡職盡忠為企業奉獻的最大動力。
報業大亨默多克曾創辦了《澳大利亞人報》,這份報紙被稱為“正派的報紙”,為他贏得了很多榮譽。然而,這份報紙連續數十年處於虧損狀態,默多克為此十分苦惱。就在他躊躇之際,他發現了馬克斯·牛頓。
馬克斯·牛頓是何許人也?此人在1969年被指控為日本的間諜,被澳大利亞聯邦警察搜查。在被證明是清白的之後,他開辦了一份礦業報紙,還買下了一份地方小報,名叫《每日商業和運輸新聞》,之後又在墨爾本創辦了《星期日觀察家報》,開始了報業生涯。
盡管他經營下的《星期日觀察家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由於婚姻失敗,他變得墮落起來。他開始不務正業,很長一段時間,把自己搞得非常狼狽。很多人認為他的一生就這樣毀了,他自己也承認“我的世界末日到了,我一無所有”。
然而,1979年他的命運發生了改變,因為默多克看過他一係列關於政治和經濟的分析文章,對他十分賞識,並請他吃飯。當時的默多克,已經是十分有名的大人物。牛頓受寵若驚,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默多克對牛頓說:“你現在的政治觀點很適合在報紙上做專欄評論。”牛頓的觀點是什麼呢?他認為隻有徹底的自由市場才能使世界變得安全和繁榮。後來,在默多克的重用下,牛頓在經濟學方麵和《紐約郵報》辦報方向性的問題上擔當顧問。再後來,牛頓擔任《紐約郵報》的首席商業專欄作家。他所寫的評論使《紐約郵報》在華爾街獲得一席之地,他的專欄文章在默多克的商業帝國內,被多家報紙同時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