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質量管理的理論基礎(2)(3 / 3)

否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就難以同心同德,也無法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這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大問題,每個管理者切不可掉以輕心。

②務必使每個人都有確定的、可以考核的具體責任。根據不同的情況實行適當的責任製是做好現代管理的關鍵。任何責任製最後都必須落實到每個人身上,這是行為原則的一個基本要求。

③一定要對每個人所負的責任履行情況進行認真的驗收。即對每個人的工作效率、結果進行嚴肅認真、毫不含糊的考核和鑒定,根據規定給予應得的獎懲。這是應用行為原則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人工作的好壞隻能用最後的實際成果來判定。在管好人這個核心問題上,不能時時刻刻盯住下屬,看其“如何工作”,弄得他們謹小慎微,縮手縮腳;重要的是驗收他們的“工作如何”。這是一種重要的行為管理方法。

2.1.4效益原理及其相應的原則

1.效益原理

沒有目的的工作是無效的工作。管理工作的目的在於通過運用科學的手段、方法協調所管轄係統內各個方麵、各個人的工作,以保證有效地增加更多、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是指從長遠和全局看,是否符合人民生活、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利益。

經濟效益指的是既能增加經濟收益,又能符合市場交換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消費需要的效益。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創造更多、更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為此,要求管理者在任何係統的管理中都要注意講究實效,從社會、經濟效益出發,為實現係統的總目標管好係統的各個部分。這就是管理的效益原理。

效益是和目標連在一起的。它和效率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目標決策正確,效益和效率成正比;目標決策錯誤,效益和效率成反比。

效益=正確的目標×效率

2.價值原則

管理者所追求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目標體現在具體的管理中,就是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所謂價值原則,就是指管理過程的各個環節、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提高社會經濟效益這個中心,科學、節省、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財力、物力、人力、時間和資源,把大價值、高效能、低成本作為管理工作的目標,統一起來,落實到每個人、每件事,以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這裏講的“價值”,是指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的更高意義上的價值概念,是勞動耗費對客觀效用的關係,即:

價值=效用/耗費

講管理工作的效益,就必須研究耗費帶來了多大效用,這是現代管理科學中價值原則的集中反映。在這裏,效用是指管理工作完成目標和任務的效率,是管理活動的整體效能;耗費既包括物力、財力的消費,也包括智力和時間的消費。

價值原則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各類管理係統一定要在管理工作中按照價值原則的要求,不斷完善自己的組織、結構、職責、目標,提高管理活動的整體效能,從而以最小的資源投入,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具體運用時,可借鑒“價值工程”的工作程序和步驟,以及功能分析中的功能定義、功能整理和功能評價等方法,根據具體情況具體運用。

2.2質量管理原則

2.2.1質量管理原則的產生和作用

1.質量管理原則的產生

本節所要闡述的質量管理原則,是ISO/TC176在總結質量管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概括表述的質量管理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性規律。它是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普遍適用的並且能在全世界範圍被接受的質量管理理論。它是組織的領導者有效實施質量管理工作必須遵循的原則,是製定ISO9000∶2000族標準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