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環境、發展經濟、實現人們生活質量全麵的提高,才是正確的生態綜合質量觀。
(5)生態綜合質量要求社會重視提高勞動者的生命質量
生態綜合質量強調重視組織內部員工的安全和衛生問題,從維護勞動者權益的角度出發,呼籲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不應以犧牲勞動者的職業安全、衛生利益為代價,要求社會重視提高勞動者的生命質量。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從組織整體出發,以事故的預防為核心,實現全員的、全過程的安全衛生管理,尋找組織發展和員工人身安全的平衡點。
把質量概念拓展為生態綜合質量概念是一個組織的生產經營活動客觀要求所決定的。一個組織的生產經營活動包括社會方麵、經營方麵和競爭方麵的活動和管理。質量管理是組織的各項管理的內容之一。在社會管理方麵,如果質量的概念不涉及非預期產品的質量,那麼,伴隨預期產品而產生的非預期產品,如廢液、廢氣、廢料等物質,有可能造成環境的汙染,從而威脅到組織在社會和政治環境中的合法性和生存能力。沒有合法性和生存能力的組織,自然談不上涉及盈利潛力的經營方麵的管理和涉及把盈利潛力轉化為實際盈利的競爭方麵的管理。何況盈利潛力及把盈利潛力轉化為實際盈利還得依靠有高生命質量的組織主體——勞動者的奉獻才能實現。所以,把質量概念拓展為生態綜合質量概念是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必然。
3.質量特性(quality characteristic)
產品、過程或體係與要求有關的固有特性稱質量特性。特性是可區分的特征,可以是固有的或賦予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有各種類別的特性,有物理的,如機械的、電的、化學的或生物學的特性;感官的,如嗅覺、觸覺、味覺、視覺、聽覺;行為的,如禮貌、誠實、正直;時間的,如準時性、可靠性、可用性;人體工效的,如生理的特性或有關人身安全的特性;功能的,如飛機的最高速度。“固有的”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來就有的,尤其是那種永久的特性,賦予產品、過程或體係的特性,如產品價格,產品的所有者不是它們的質量特性。
1.1.2產品質量產生、形成的客觀規律
產品質量有一個產生、形成的過程,無論在哪種行業,這個過程都有一定的客觀規律性。這些規律性概括講主要如下。
1.產品質量是逐步形成的
從影響產品質量因素的角度出發,美國質量專家朱蘭博士把產品質量形成全過程劃分為13個階段:市場研究、開發研製、設計、製定產品規格、製定工藝、采購、裝置儀器儀表和設備、生產、工序控製、檢驗、測試、銷售、服務,稱為質量螺旋。用以表征產品質量產生、形成的主要活動的規律周而複始,螺旋上升,以達到產品的適用性。瑞典質量專家L.桑德霍姆從企業內部管理角度出發,將朱蘭質量螺旋歸納為企業內部八大質量職能——市場研究、產品研製、工藝準備、采購、製造、檢驗、銷售和企業外部的兩個環節——供應單位、用戶,形成質量循環圖。ISO9000族標準提出了一個典型的產品質量形成全過程的職能的理論模式,指出了對質量有影響的主要活動有:營銷和市場調研、產品設計和開發、過程策劃和開發、采購、生產或服務提供、驗證、包裝和儲存、銷售和分發、安裝和投入運行、技術支持和服務、售後、使用壽命結束時的處置或再生利用。
上述3種從識別需要直到評定能否滿足這些需要為止的各個階段中影響產品質量的相互作用的活動的理論模式,都說明產品質量是逐步形成的。產品質量是設計、製造出來的,在儲存、運輸、保管中保存下來的,在安裝、調試、使用過程中發揮出來的,在保養、維修、服務過程中維持體現出來的。其中,銷售調查和設計對確定並規定用戶的需要、期望和產品要求,對如何以最低成本按規定的規範生產產品提出基本原則(包括有關資料)特別重要,是關鍵環節。
2.產品質量決定於工作質量
用戶對產品的需求,不僅是產品在使用價值方麵的適用性,而且包括價格、一定數量的交貨期、服務等方麵的要求。這些需求要依靠供方組織各部門和全體員工的工作質量來保證。
工作質量是指為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所做的各方麵工作達到或符合要求的水平。一個組織的工作質量可分為決策工作質量和現場執行工作質量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