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隱含的或必須履行的需要或期望”。“通常隱含”是指組織、顧客和其他相關方的慣例或一般做法,所考慮的需要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定義強調:質量反映“滿足要求的程度”而不是“特性總和”;提出“固有特性”概念;特性是固有的,是產品、過程或體係的一部分,人為賦予的特性不是固有特性,不反映在質量的範疇中。
20世紀90年代,摩托羅拉、通用電氣等企業先後推行6σ管理,逐步確定了全新的卓越質量理念:顧客對質量的感知遠遠超出其期望,使顧客感到驚喜,質量意味著沒有缺陷。根據卓越質量的理念,體現顧客價值、追求顧客滿意和顧客忠誠,降低資源成本、減少差錯和缺陷,降低和抵禦風險等3項成為質量衡量的依據。
質量概念的演變,從符合性質量到適用性概念,再到滿意性概念、卓越質量,完善了嗎?沒有,質量概念隨著經濟與社會發展還在發展。
質量是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的認識,是當今世界一致的共識。質量應當滿足顧客和相關方的要求,要求包括明示的、通常隱含的或應履行的需求和期望。質量具體體現是一組固有特性,不僅產品有質量要求,體係或過程也要有質量要求。質量是一個發展的開放概念,其最終判定權在顧客和相關方那裏,它的本質含義是經濟學的,即以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大利益。
但是,ISO在ISO9000∶2000版本中特別聲明:質量保證主要關注預期的產品。質量管理對非預期產品的不關注這一事實反映了質量管理體係應用的局限性。因此,ISO9000∶2000版標準關於質量的概念主要是對預期產品而言,對非預期產品的不關注反映其概念的局限性。ISO製定了以滿足顧客需求為核心的ISO9000族標準和以社會及相關方為對象的ISO14000係列標準,強調了組織外部客戶和環境的重要性,卻忽視了組織內部員工的安全和衛生問題。對此,國際勞工組織從維護勞動者人權的角度出發,呼籲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不應以犧牲勞動者的職業安全、衛生利益為代價,要求社會重視提高勞動者的生命質量。由於質量管理體係、環境管理體係和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係同處於一個組織係統中,從組織這個係統的整體優化出發,質量的概念應該是能反映組織係統的客觀現狀,既應包含預期產品和非預期產品的質量,也應包含生產製造這些產品的勞動者的生命質量。質量概念內涵的這種拓展,可以用“生態綜合質量”來概括。
生態綜合質量仍然可以用“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來概括,但其內涵的特征應該如下所示。
(1)生態綜合質量是綜合的質量
它是指包括生態環境在內的綜合質量概念,ISO9000∶2000關於質量的定義:一組固有特性滿足需求的程度。“固有的”是指在某事或某事物中本來就有的。“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隱含的或必須履行的需求或期望。需求或期望雖泛指法規要求中已有對環境的要求,但環境質量被法規所覆蓋的僅是其中一部分。綜合質量觀應是在實現這些要求的同時,也滿足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
(2)生態綜合質量是產品生命周期質量
產品生命周期內,一個產品質量的形成係統是從原材料的采掘或自然資源的獲取到最終處置或回收。ISO9000的質量觀是一個重在關注質量形成的正產出方麵(預期產品)。實際上,在每一個正產出環節,可能同時伴隨著某種負產出(非預期產品)。因此,生態綜合質量應是在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既考慮正產出的要求,又考慮負產出的影響。這種集正負產出於一體的生命周期全過程的綜合質量觀是生態綜合質量研究的基礎。
(3)生態綜合質量是環境與生產過程互動的質量
人類的物質生產過程是一個不斷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作為質量形成的因素之一,環境影響或孕育產品質量的同時,產品質量的形成過程也是自然的變化過程,這種過程應是相互補充、製約或共生的過程,而不能以一方“體能”透支作為代價,來支持另一方的延續。
(4)生態綜合質量是以人為本的質量
經濟的發展是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途徑,但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也不完全取決於經濟。
如果以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生活好了而疾病多了,生活質量就不能說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