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看到這樣,就會知趣,為了掩飾他剛才和小吳聊“八卦”的事實,可能會說:“小吳,我們對賬的事,明天我找你,最近被煩死了,不打擾了。”
按照常理,吃飯這樣的事應該有一個郭經理的“鐵杆兒”來搞定,並且雙方已經有很大的默契,電話上兩分鍾就說定了,不用去休息室找。現在他們回到郭經理的辦公室,郭經理最好不要直接談去哪裏吃飯,而可以說:“最近工作怎麼樣?有沒有什麼事需要我幫忙?”
小吳一定感到很突然,不知道經理找他的真實目的是什麼,所以會說的很圓滑。“沒有什麼特別的,一切正常。”“哦。過幾個月公司有個管理培訓,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
接下來的事情會這樣發生:
小吳臉上頓時發出光來,抬頭注視著郭經理的眼睛,急切地說:“培訓是好事情呀,上次的培訓,我們部門沒人參加,我們還後悔呢,沒有抓住一次學習的機會。這次有機會您一定要幫我們爭取呀。”
郭經理點點頭,關注地看著小吳說:“上次的培訓我還以為你們不喜歡呢,也沒有人催我,你也不提醒一下。既然喜歡就要努力爭取嘛。不爭取就得不到,我們公司就是這樣的。再說我每天的事情很多,可能照顧不了那麼多,你們也多原諒。下次培訓我一定幫你爭取。”
小吳感激地看著經理說:“那就多謝您了,我明白了,多謝照顧。”
郭經理身體向後一靠,放鬆地說:“培訓回來可要給我們上課的,不能光你學了就算了,要教我們的,哈哈。怎麼樣,你通知一下其他的同事,今天晚上我請客,就當是我賠罪。”
小吳感激地說:“多謝經理了,你又要破費了,我這就去通知。”等到小吳一轉身,往外走,快要出門了,郭經理說:“小吳,等一下。”小吳回頭說:“還有什麼事,經理。”這時郭經理嚴肅地說:“以後注意點,別讓其他部門的人知道我們經常有活動,否則影響不好。”這樣處理下來,關於上次培訓的誤解得到了解決,提醒了小吳注意保護部門內部的小秘密,吃飯的理由也找到了,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運用這樣的處理方法,上司在做到尊重下屬的同時,也可適當的溝通方法,令上司和下屬合作愉快,同時提高員工的辦事效率。
[巧手點金]
下屬對領導者產生誤解,有許多是由於領導者高高在上,缺少與下屬的溝通,不了解下屬的所思所想,一味地靠長官命令、權力實施而引起的。
因此,領導者要經常和下屬談心,多聽取下屬的意見和建議,多了解下屬思想狀況。作出決策時,要多考慮下屬的承受能力,避免不切實際地盲目決策。即使一時被下屬誤解,也要避免麵對麵的衝突,而要在私下裏與其進行溝通,弄清緣由,消除誤會。有的領導者被下屬誤解時,心急氣躁,認為下屬掃了自己的麵子,不問青紅皂白,就對下屬橫加指責,這樣隻能加劇下屬的對立情緒;有的領導者雖然認識到自己的失誤,卻礙於自己的身份和麵子而不敢承認,一味地找理由為自己辯解;有的甚至在事後伺機報複、有意刁難,給下屬穿小鞋。這樣,不僅不能消除下屬的誤解,隻有沉下身子、放下架子與下屬主動溝通、坦誠相見,解開下屬思想上的疙瘩,才能真正得到下屬的支持和擁護。
技巧5:發現問題的關鍵,直接解決問題
[經典回顧]
在許多管理者看來,一個能夠將問題快速解決的人首先應當具備的能力就是發現問題關鍵的能力,因為這是通向問題解決的必經之路。正如微軟總裁,首席軟件設計師比爾·蓋茨所說:“通向最高管理層的最迅捷的途徑,是主動承擔別人都不願意接手的工作,並在其中展示你出眾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就像人們常說的那個“鑰匙圈”的故事說的,任意抽出一把鑰匙,並問道:“這是什麼地方的鑰匙?”“開家門的。”“它可以用來開你的汽車嗎?”“當然不行。”“為什麼不能用這把鑰匙開車門呢?”答案顯而易見,問題不在鑰匙本身,而在你的選擇和使用。解決問題也一樣,最為緊要的是要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
要發現問題的關鍵,首先要學會正確地界定問題。著名的人力資源培訓專家吳甘霖博士曾說過:“要解決問題,首先要對問題進行正確界定。弄清了‘問題到底是什麼?’就等於找準了應該瞄準的‘靶子’。否則,要麼是勞而無功,要麼是南轅北轍。”事實上,將一個問題良好地界定,等於已經解決了問題的一半了。
當我們談到解決問題,很多人能會說:好啊,趕快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技巧吧,讓我在最短時間內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高手,從而讓我的業績成倍翻番,方方麵麵都很出色。
現實中有很多問題亟待我們解決,但是,如果你首先就衝著快點解決問題的目標而去,而不著眼於發現問題,那麼你很可能會像足球運動員來瞄準球門就匆忙射門一樣,結果隻能是白費力氣。從解決各種工作中的問題、創造發明,甚至到治國安邦,界定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案例分析]
一天,美國福特公司客服部收到一封客戶抱怨信,上麵是這樣寫的:
“我們家有一個傳統的習慣,就是我們每天在吃完晚餐後,都會以冰淇淋來當我們的飯後甜點。但自從最近我買了一部你們的車後,在我去買冰淇淋的這段路程上,問題就發生了。每當我買的冰淇淋是香草口味時,我從店裏出來車子就發不動。但如果我買的是其他的
口味,車子發動就順得很。為什麼?為什麼?……”
很快,客服部派出一位工程師去查看究竟。當工程師去找寫信的人時,對方剛好用完晚餐,準備去買今天的冰淇淋。於是,工程師一個箭步跨上車。結果,買好香草冰淇淋回到車上後,車子果然又發不動了。
這位工程師之後又依約來了三個晚上。
第一晚,巧克力冰淇淋,車子沒事。
第二晚,草莓冰淇淋,車子也沒事。
第三晚,香草冰淇淋,車子發不動。
……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工程師忙了好多天,依然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工程師有點氣餒,不知是不是該放棄,轉而接受退車的現實。
神聖的職業的使命感使工程師安靜下來,開始研究從頭到現在所發生的種種詳細資料,如時間、車子使用油的種類、車子開出及開回的時間……不久,工程師發現,買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時間比其他口味的要少。因為,香草冰淇淋是所有冰淇淋口味中最暢銷的口味,店家為了讓顧客每次都能很快的拿取,將香草口味特別分開陳列在單獨的冰櫃,並將冰櫃放置在店的前端。
現在,工程師所要知道的疑問是,為什麼這部車會因為從熄火到重新激活的時間較短時就會發不動?原因很清楚,絕對不是因為香草冰淇淋的關係,工程師很快地由心中浮現出答案:應該是“蒸汽鎖”。買其他口味的冰淇淋由於花費時間較多,引擎有足夠的時間散熱,重新發動時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買香草口味時,由於時間較短,引擎太熱以至於還無法讓“蒸汽鎖”有足夠的散熱時間。
在這個事件中,購買香草冰淇淋雖然與發動機熄火並無直接聯係,但購買香草冰淇淋確實和汽車故障存在著邏輯關係。問題的症結點在一個小小的“蒸汽鎖”上,這是一個很小的細節,而且這個細節被細心的工程師所發現,從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這個事件對我們獲得啟發: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要從細節入手。
[巧手點金]
下麵的幾條方法,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界定問題的藝術。
1.發現問題的真正目的
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對問題有一個正確的界定。也就是要找準“靶子”。找不準靶子,就會無的放矢。靶子找準了,靶心突出了,解決問題就有了基本的保證。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我們在執行的過程中,並沒有檢查自己最初的出發點是否需要修正,而是一味地向前走,這樣,我們很可能就會偏離自己最初的目的。在這個例子中對問題錯誤的界定是將錯提純。而正確的界定是製造出更好的晶體管。製造更好的晶體管,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目的。
2.提升要界定問題的層次
對問題根本的界定往往很難,但也有訣竅:嚐試改變界定問題的層次。層次提高了,就會適當擴大問題解決的範圍。一個能夠快速解決問題的人往往善於從大處著眼,立意於問題的根本,因此,就能抓住問題的關鍵。
要發現問題的關鍵,除了要正確地界定問題之外,還應當培養注重細節的習慣。海爾的管理層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讓時針走得準,必須控製好秒、針的運行”。我們要發現問題的關鍵,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堅持從細節入手。
最後,要發現問題的關鍵,我們還應當養成問問題的習慣,出現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有助於我們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
問什麼樣的問題,得到什麼樣的答案。問好的問題,得到好的結果,問不好的問題,得到不好的結果。那些善於解決問題的人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問比較好的問題。
技巧6:用沉默來表示拒絕
[經典回顧]
管理者對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無法做到的要求,或自己不願意允諾的要求,本來是應該拒絕的,隻是由於人情關係、利害關係等,很難說出一個“不”字。
你可以用沉默來表示拒絕。狹義的沉默就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即緘口不語。廣義的沉默則是不通過言語,而是綜合運用目光、神態、表情、動作等各種因素,或明或暗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是拒絕藝術中一種最常見的手段。
在處理問題時,沉默具有豐富的內涵,作用也十分明顯。一是沉默可以用來避免衝突升級。當人們被拒絕時難免會產生不良的情緒,甚至會與拒絕人產生激烈衝突。當一方怒火衝天,嚴厲責備時,另一方應保持沉默,即使有理也暫時不爭,以免火上澆油,使衝突進一步升級。這樣既維護了對方的尊嚴,又避免了矛盾激化,還為進一步向對方陳述自己的觀點留了餘地。保持沉默,不僅可以避免矛盾激化,保全對方麵子,而且也可以顯示出你的豁達大度和良好修養。
有時,麵對一些難處理的問題,如果保持沉默,並伴以嚴厲的目光、嚴肅的神情,就可能會產生一種威懾作用,使對方迅速警醒,從而很快明白自己的要求不夠合理。二是沉默可以用來做暗示性表態。沉默在有時候是模糊語言,不置可否,但在特定的背景下,其實就是明確表態。如果對方提出一種意見或處理辦法,而你卻不敢苟同,但出於全麵平衡關係考慮,你又不能明示反對,這時的沉默看似不偏不倚,但聰明人卻可意會神通,知道自己的要求令你為難,十有八九辦不成,其實沉默就是不同意、不支持。此時彼此心照不宣,也不用固執己見,傷了和氣。
[案例分析]
推銷員一進門,就迎出來一個白發老頭。青年推銷員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喔,喔,可回來了!你畢竟是回來了。”老頭脫口而出,“老婆子快出來。兒子回來了,是洋一回來了。很健康,長大了,一表人才!”老太太連滾帶爬地出來了。隻喊了一聲“洋一!”就捂著嘴,眨巴著眼睛,再也說不出話來。推銷員慌了手腳,剛要說“我……”時,老頭搖頭說:“有話以後再說。快上來,難為你還記得這個家。你下落不明的時候才小學六年級。我想你一定會回來,所以連這個舊門都不修理,不改原樣,一直都在等著你呀。”
推銷員實在待不下去了,便從這一家跑了出來,喊他留下來的聲音始終留在他的耳邊。“大概是走失了獨生子。悲痛之餘,老兩口都精神失常了吧?倒怪可憐的。”他想著想著回到了公司,跟前輩談這件事。老前輩說:“早告訴你就好了。那是小康之家,隻有老兩口。因為無聊,所以這樣作弄推銷員。”
“上當了!好,我明天再去,假裝是兒子,來個順水推舟,傷傷他們的腦筋。”
“算了,算了吧,這回又該說是女兒回來了,拿出女人的衣服來給你穿。結果,你還是要逃跑的。”
用裝傻的手段捉弄和對付難纏的推銷員,不失為一種高明的手段。裝傻並不是真傻,而恰恰是一種高明的陰柔之道,它真正體現的是你的聰明與靈活。
[巧手點金]
在有的場合,對對方的提問不管做出怎樣的回答,都於己不利,這時不妨佯裝沒有聽見,沒有看到,不作任何表示,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1953年6月,年已79歲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到百慕大參加英、法、美三國會談。他以自己年事已高為借口,時常裝聾,在需要回避的問題上就裝作沒有聽見,不予回答,在感興趣的問題上就與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和法國外交總長皮杜爾討價還價,使與會者頗感頭痛。艾森豪威爾幽默地說:“裝聾成了這位首相的一種新的防衛武器。”
不過有時候采取一種答非所問,話不投機的做法,比單單沉默來得更奏效。看看下麵這對老夫婦如何把話說得字字不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