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跨越管理難關,輕鬆處理溝通中的難題(2 / 3)

[巧手點金]

發現下屬在抱怨時,直接上司可找一個單獨的環境,與發牢騷的雇員做一對一的麵談,讓他無所顧忌地進行抱怨,你所做的就是認真傾聽。隻要你能讓他在你麵前抱怨,你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因為你已經獲得了他的信任。

真誠感謝員工提出問題。告訴員工不管如何,你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公司的關注。承諾員工提出的這些問題會盡快處理,此外,一定要給出下次反饋的時間表。

分析員工的抱怨的性質。這時可與人力資源部溝通,調出最近做的員工調查結果,以確定員工牢騷是普遍性問題還是其個人的情緒,據此判斷是否需要反饋給公司高管層。如屬於比較敏感的問題,最好匿名轉達。

提出解決方案。這裏分三種情況:

如果麵談發現這些牢騷是瑣碎的,或是很容易找到原因的,就在萌芽狀態阻止。如果屬於法律或心理上的問題,必須及時尋求其他方麵的協助。

如果牢騷針對其他部門的具體工作,可與HR經理做一個坦誠的麵談。這時一定要讓HR經理明白,他必須了解和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會對此深究到底,如果需要部門會提供資源。

如果牢騷更為嚴重,員工調查也表明的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必須與管理層麵談,找出所了解到的情況是怎麼回事、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等。

在公司內部公開討論。對一些缺乏有效解決辦法的兩難問題,如怎樣改善廚房膳食,可公開征求員工的建議,收集這些建議並分類整理。

將結果反饋給員工。告訴發牢騷的員工對問題的最終處理結果。提供一個有效反饋非常重要,讓員工知道自己的意見得到了上司的重視與理解,平息他們的不滿。

技巧2:如何聽取下屬有益的逆耳之言

[經典回顧]

從古至今,忠言大多數是逆耳的,領導者一般聽了也會覺得渾身不舒服,輕則反感,重則動怒,因而,一條意見帶來的後果實在不能小看。古代有人因“直諫”而“掉腦袋”,現代有人因“諍言”而“丟飯碗”。然而,“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正常的言路是不能堵死的,堵死了肯定要出毛病,正如肌體上的血脈一樣,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如果閉塞言路,排斥不同意見,若是軍人,在戰場上就可能沒了“活路”;若是商人,在市場上就可能沒了“財路”。可見,善聞逆耳忠言顯然不可或缺。

能夠虛心聽取不同意見和不同聲音的人,思想就不會浮躁,心胸就不會狹窄,處事就不會霸道。特別是在商界,最要緊的是要講究職業道德,因為職業道德與經濟效益直接掛鉤,聽不得批評意見,得罪了廣大顧客,實際上就等於自己斷了生財之路,無異於也是一種經濟上的“自殺”行為。

有些逆耳之言可能是牢騷,可能是指責,可能是挖苦,都應以冷靜的態度來“以柔克剛”,心平氣和地進行妥善處理。何況逆耳之言大多數是忠言,多多益善,求之不得,那就更要麵帶微笑進行善待了,千萬不能發脾氣將其拒之門外。當消費者主動把忠言送到麵前時,你不采納,反倒回擊,說明你不是一個真正的商人,不如趁早回家閉門思過。所以,善聞逆耳之言,聽取不同意見,也是值得商家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研究曆史我們會發現,古代許多明君和諍臣都是共生的,簡單地說,就是有明君往往會培養出諍臣,而諍臣們的逆耳忠言也往往幫助皇帝成為明君。

[案例分析]

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是一代明君。他之所以能被譽為明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於聽取臣下的意見,包括逆耳之言。唐太宗統治時期也因此出現了勇於進諫的諍臣魏征。唐太宗讓魏征做諫議大夫。魏征經常犯顏直諫。他前後陳諫二百餘事,深為太宗器重,後來遷為尚書左丞。魏征曾對太宗說:君主“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魏征的不斷進諫,才使唐太宗不斷的糾錯,為大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唐太宗就認識到了魏征對於他的意義所在,所以他對魏征就很有感情。魏徵死後,唐太宗思念不已,歎息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隻有唐太宗那樣的明君才能有這樣的清醒而又發自肺腑的慨歎!

[巧手點金]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確實應該是對待批評的正確態度,但要做到這一點卻也真不容易。有道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嘛!許多人都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逆耳之言,所以這世上敢於直言相諫的人少,能聽進逆耳之言的人則更少。

技巧3:如何與比你能力強的下屬溝通

[經典回顧]

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善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下屬。能力強的人的可貴就在於有主見、有創意,不隨波逐流,不看別人的眼色行事。他們創造力強,能為組織帶來績效,為上司開創局麵,甚至其能力超過上司。既是創新開拓就難免與傳統、權威不一致,甚至也可能與上司合不來。任何發明創造、改革進取都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錯誤與失敗在所難免,甚至失敗多於成功。上司用強於自己的人要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士”的雅量,才能大業能成,成常人難成之舉。

以欣賞的心態來看待有能力的人。要平和積極地對待表現出色的下屬,不要有嫉妒心理。如果有嫉妒心理,就會有許多過激的行為和語言產生,這大大影響到上司自身的形象和聲譽。以欣賞的心態來看待下屬,這樣不僅下屬會有自豪感和榮耀感,而且也會積極地把能力都發揮出來,而上司自身也會受到有才幹的人和有才幹的人以外的人尊重、信賴和佩服,大家就會團結起來,進行開創性的工作,於是工作效率會大大提高。因此說,下屬是能人是值得高興的事情,有能人要比沒有能人要好得多,因為能人可以來做好多工作,而且可以做一般人做不了的工作,解決一般人解決不了的問題。

[案例分析]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在洛陽的慶功宴上就曾說過這樣的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大傑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拎擒也。”

劉邦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不是全才,在很多方麵不如自己的下屬。他之所以能打敗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一統天下,是因為重用了一些某些方麵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而恰恰是在這一點上,劉邦表現出了一個統帥最值得稱道的品格和能力。

打天下如此,幹其他事業也莫不如此。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墓碑上刻著一行字“這裏躺著一位善用比自己能力更強人的人”,一語道破了上司應有的管理品質。工作中下屬是能人的現象隨處可見,否則就會像九斤老太說的那樣“一代不如一代”。然而每個上司對待能力高強的下屬的態度卻千差萬別,正是由於這不同的態度和做法,不僅影響著能幹的下屬的命運,同樣也影響著自身利益。

[巧手點金]

對待有能力的下屬要把握三點:一用、二管、三養。

第一是要用。給能人挑戰性的工作,千方百計地調動能人的積極性,讓他們出色地完成工作,讓他們的能力得到發揮,讓他們的才華得到施展,給他們以舞台滿足感,隻有這樣才能留住他們,不然,離去隻是遲早的事情。

第二是要管。能人毛病多,恃才傲物,有時甚至愛自作主張,因此,必須要管,要有製度約束,要多與之進行思想溝通交流,力爭達成共識和共鳴。目的在於讓他們與你相互了解,防止因相互不了解,而產生誤會和用人不當,出現麻煩和損失。

第三是要養。如果能人是魚,組織就是水,而這個組織就是由組織中的每一位成員組成,也包括能人自己。因此除了要引導能人少說多做,做出成績外,還要善意地有藝術性地幫他改掉毛病,同時也要教導組織成員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見賢思齊,使組織形成團結合作積極進取的健康氛圍,這樣一來再引導他們和組織成員融合在一起。其實隻要組織健康良好,自然就能養住能人,而且還會培育出更多的能人和吸引組織外的能人進來,使組織成為一個聚賢的寶地。養能還包括薦舉能人和培養人才,為自己的升遷做準備。

因此,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下屬能夠各盡其才、各盡其能,為你的事業而奮鬥,就必須敢於起用他們,讓他們的才華,鑄就你事業的輝煌。

技巧4:怎樣消除下屬的誤解

[經典回顧]

作為公司的管理者,要與下屬團結協作,維護好下屬的利益。在自己的權力範圍內,與下屬之間的溝通做得好,才能打好群眾基礎,穩健根基。萬一與下屬出現矛盾和誤解,千萬不能蠻幹,而應該采取適當的辦法,挽回他們的心。

能否成功地消除下屬的誤解,關係到領導者工作績效的大小,也關係到領導者威信的樹立。因此,領導者必須正確地對待下屬的誤解,盡快消除誤解,建立和諧的上下級關係。

之所以被下屬誤解,並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有各自的理由。總體來講,不外乎以下三種原因:

一是個別個人主義思想嚴重,凡事先替個人或小團體利益考慮的下屬,對領導者決策中威脅到自身利益的地方不理解、不支持,認為領導者作出那樣的決策是在搞親親疏疏,有意整自己,因而對領導者產生誤解;

二是當領導者的決策或意見不夠完善、不夠科學時,一些能力較強、較有主見的下屬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意見或建議。如果領導者從個人角度出發,拒絕接受他的建議,下屬就會認為領導者對自己不重視,自己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從而產生了領導者不重視人才的誤解;

三是領導者在傳達上級指示時,沒有考慮到下屬的接受能力,認為自己理解的東西下屬也一定能理解和接受。忽略了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導致下屬產生認識上的分歧和誤解。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誤解,都會造成下屬與領導者離心離德,影響工作任務的完成和企業整體效能的發揮。

因此,領導者必須對症下藥,針對不同原因造成的誤解,采取不同的對策,盡快消除下屬的誤解,營造積極向上的安全工作氛圍。

對待個人主義嚴重的下屬,要注意加強引導,做好說服教育工作,要教育他們一切從大局出發,以企業利益為重,摒棄個人名利思想,從企業榮譽中獲取更大的心理滿足;當單純的說服工作不能奏效時,要對其進行嚴厲的批評,促其警醒,使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自覺地執行領導者的工作決策。對能力較強的部屬,要盡量為他們提供施展安全才華的舞台,滿足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對因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而使他們產生誤解的下屬,要向他們解釋清楚不采納其意見的原因,屬於自身認識局限的,領導者要勇於承認錯誤。在下屬麵前樹起寬宏大量、知錯能改的良好形象。對由於思想工作做得不夠而造成的誤解,要吸取教訓,在今後的工作中避免發生類似的失誤;對已經造成的誤解,要尋找適當的機會,通過召開會議等形式與下屬作進一步的溝通,消除誤解。

[案例分析]

財務部郭經理結算了一下上個月部門的招待費,發現有一千多塊沒有用完。按照財務部的慣例他會用這筆錢請手下員工吃一頓,於是他走到休息室叫員工小吳,通知其他人晚上一起吃飯。快到休息室時,郭經理聽到休息室裏有人在交談。從門縫看過去,原來是小吳和銷售部員工小李兩人在裏麵。

小李對小吳說:“呃,你們部郭經理對你們蠻關心嘛,我看見他經常用招待費請你們吃飯。”

“得了吧,”小吳不屑地說道,“他就這麼點本事來籠絡人心,遇到我們真正需要他關心、幫助的事情,他沒一件辦成的。拿上次公司辦培訓班的事來說吧,誰都知道如果能上這個培訓班,工作能力會得到很大提高,升職的機會也會大大增加。財務部小張和小童幾個人都很想去,但郭經理卻一點都沒察覺到,也沒積極為我們爭取,結果讓別的部門搶了先。我真的懷疑他有沒有真正關心過我們。”

“別不高興了,”小李說,“走,吃飯去吧。”

郭經理隻好鬱悶地躲進自己的辦公室,心中百思不得其解。

郭經理作為中層經理,手中掌握的資源有限,不可能經常給員工加薪和升職。原以為用公司節省下來的招待費請下屬們吃頓飯,利用手中現有的一點權力進行“小恩小惠”,博得下屬的好感,融洽一下人際關係,為工作增添“潤滑劑”,沒想到卻找來一頓抱怨。

對於郭經理來說,如果從工作角度出發,對下屬實行“小恩小惠”是正常的,沒有任何“小恩小惠”才反常。但是,郭經理的“小恩小惠”得到了小吳的抱怨,為什麼呢?很顯然是因為他在使用的方式上出現了問題,員工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培訓的機會沒有爭取到,所以對員工來說,“小恩小惠”就變了滋味,沒有了效果。

其實,麵對下屬的誤解也不要逃避。今天“滿腹委屈地躲進自己的辦公室”,明天呢?難道要“滿腹委屈”地去上班嗎?這樣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既然決定要請他們吃飯,就要假裝沒有聽到,而是走進去,邊說邊招手:“小吳,現在有空嗎?我有事情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