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章明義:同理心是一門職業藝術
在管理中,同理心就是正確了解員工的感受和情緒,進而做到相互理解、關懷和情感上的融洽;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同樣時間、地點、事件,而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去感受、去體諒他人。
我們古代有所謂的“忠恕”之道,從消極方麵講是“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就是說,自己成功也要別人成功,自己幸福快樂也要讓別人幸福快樂。這種忠恕之道我們今天稱之為“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在既定已發生的事件上,把自己當成是別人,想象自己因為什麼心理以致有這種行為,從而觸發這個事件。因為自己已經接納了這種心理,所以也就接納了別人這種心理,以致諒解這行為和事件的發生。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出一撤。
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也不能判定對方的一定是錯;嚐試反覆地思考,認真從其他角度去看,針對事而不是針對人,便會發現自己原本的定奪不一定完全正確。因為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主觀)跟發生在“你”/“他”/“她”/“它”身上(客觀),分別可非常大。別人的想法和行為總有他的原由。
有時候可能衡量過對人/事的影響,盡量接受/諒解別人的處事方式、作風和行動之後,調節一下自我的反應,便是“同理”的表現。就算因此而改變原本的做法或甚打消初衷,並不代表被同化,而是體諒和尊重。
事實上,當人們遭遇坎坷磨難時,尤其對於那些問題員工,我們根本幫不上忙,有時就靠某句簡單的話去安慰一下,但我們往往不懂得這句話該怎麼說,經常幫倒忙。因為我們不能真正懂得別人心田的禾苗需要怎樣的培育。
英國一個著名的芭蕾舞童星埃利才12歲,不幸由於骨癌準備截肢。手術前她的親朋好友及觀眾聞訊趕來探望,這個說“別難過,沒準會出現奇跡,還有機會站起來”,那個說“你是個堅強的孩子,挺住,我們為你祈禱”。埃利一言不發,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謝。她很想見到戴安娜王妃,她的優美舞姿曾得到王妃的讚美,誇她“像一隻潔白的小天鵝”。王妃終於從百忙之中趕來了,她把埃利摟在懷裏說:“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傷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夠了再說”。埃利一下子淚如泉湧。自從得了病,什麼安慰的話都有人說了,就是沒有人說出這樣的話,埃利覺得最能體貼理解她的就是這樣的話!
據說,戴安娜王妃雖出身富家,卻沒受過什麼高等教育,她經常說自己笨得像頭牛,智商不高。但這個故事讓我相信她的情商一定很高。這種獨有的天賦讓她的形象在人們心中永遠那麼慈善溫柔,有親和力。
聰明和感悟力是兩碼事,智商和情商也是兩碼事。世界上有許多聰明人,會說很多聰明話,但聰明的話說出來不一定貼切,不一定讓人心存感激。其實這樣的話都是非常簡單的話,可惜不是人人都懂得怎麼說。在管理員工的時候,具有高度同理心的者才能夠理解員工的感受和情緒,做到雙方感情上的融洽。
專家點撥
運用同理心領會員工的六原則:
1.我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我。
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將心比心,才會被人理解。
3.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學會以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並據此改進自己在他們眼中的形象。
4.隻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想成功地與人相處,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變自己。
5.真誠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6.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報。
技巧1:理解: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事物
[經典回顧]
當我們在管理溝通中出現問題時,我可能沒有注意到你看問題的角度,也沒有意識到理解你的想法有多麼重要。實際上,知道得越少,就越會低估自己知之甚少這個事實。別人腦子裏的想法,對你來說,就像一座陌生城市一樣是未知領域。
作為管理者,比如,就解決你工資一事而言,管理者了解到員工認為早上8點是開始工作的正常時間(我卻認為9點半才是一個工作日的開始),正常的8小時工作日是早8點至晚5點,中間一小時午餐時間。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倒可能導致問題的解決,除了另外的加薪機會,員工能多拿百分之十的薪水,因為你每天比辦公室裏其他人多幹一小時的活。
我們越是能理解彼此的觀點、興趣、價值所在(不管是大體上的,還是細節之處),雙方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其他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相互理解越深入,合作關係就越密切。同時隻要至少有一方采取完全積極的態度,相互間的理解就能得到加強。
理解對方的利益、思想認知和價值觀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我們不可能透徹地了解一切。但隻有了解他人的利益,了解給他們帶來影響的觀念和標準,我們才能迅速而有效地實現有利於雙方合作關係的相互理解。不管對方持何種態度,我們能夠、也應當采取步驟開始行動。
誤解通常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也使人們麵對問題時無從下手。因此“誤解”和“問題”幾乎成了同義詞。當問及雙方的婚姻或友誼為何破裂,當事人經常會說“我們沒法再相互理解”或“我們的看法不同”。曆史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純粹是誤解破壞了國家間的關係。
[案例分析]
1962年,蘇聯總書記赫魯曉夫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了一通現在看來令人印象深刻的講話。當時他在講台上一邊跺著腳,一邊喊著:“我們要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送終’。”大多數美國人把這看成是威脅,蘇聯的目的即是消滅美國。美國國內媒體大肆渲染這一“威脅性”言論,但學者和蘇聯官員隨後指出,在俄語裏這句話並不意味著威脅,隻是表達蘇聯體製比西方體製更有生命力的意思。一個年輕力壯的俄羅斯小夥子有可能說:“我會給我爸‘送終’。”意思就是說,他可能會比他爸活得更長。盡管如此,一些美國人仍將這一言論看成是蘇聯方麵的威脅挑釁。這一誤解增加了美國和前蘇聯兩國之間解決分歧的難度。
相反,每個人都知道,與一個理解自己感受和觀點的人打交道是非常輕鬆的。舉一個夫妻關係和諧的例子:妻子下班回家,丈夫迎上去說:“下午通電話時,聽你說話的口氣感覺你今天過得不順。所以我取消了5點鍾的會,趕回來做飯。我還告訴喬治晚上不要過來看足球賽了。”如果我們相互理解,就能預料到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采取措施阻止它們發生。
[巧手點金]
如果雙方關係不和諧是因為缺乏相互理解,那麼導致誤解的障礙是什麼?怎樣才能克服這些障礙?
產生誤解的原因有很多:我說錯了,你聽錯了;我手裏的資料已過時了,而你卻掌握著最新情況等等。許多問題是溝通不暢引起的,下一章將會討論如何確保雙方之間交流渠道的暢通和有效。
其他障礙是我們的個人因素造成的:
1.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知之甚少;
2.我們害怕知道自己“錯了”;
3.我們可能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了解對方。
針對這些障礙,我們可以采取積極措施來應對之,不管對方是否這麼做,我們都要去做。
技巧2:用同理心領會員工感受,而不是同情
[經典回顧]
同理心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正確地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緒,進而做到相互理解、關懷和情感上的融洽。它的基本意思是說,你要想真正了解別人,就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作為管理者,在與員工時,用同理心領會員工感受也十分重要。
而同理心溝通,沒有更多的技巧,就是以心換心、換位思考。在同樣時間、地點、事件裏,把當事人換成自己,設身處地去感受、去體諒他人——就是同理心。
有個英國諺語說:“要想知道別人的鞋子合不合腳,穿上別人的鞋子走一英裏.”工作中出現溝通不暢的原因多半是因為所處不同的立場、環境所造成的.如果能用同理心換位思考,事情會很快就能解決.同理心是人際交往的基礎,也是進行有效溝通的基石.一旦具備同理心就更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這種所信任並不是對個人能力、專業技能的信任,而是對人格、價值觀、態度的信任.有了這些做基礎,人們才可以真心交流,順暢溝通,從而,合作順利,取得成功。
同理心溝通對管理者至關重要。這裏要進行區分的是,同理心並非等同於同情心。同理心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養的。缺乏同理心的溝通,就無法表達相互的關懷、理解,就不能打開對方的心扉。管理者所關注的心態是在心門的裏麵,這道門對管理者來說就格外重要,沒有同理心就很難打開這道門,也就無法準確地感受到對方的心態,管理者也就不能發揮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