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有意識地進行思維切換,用同理心領會員工的感受(2 / 3)

有個故事和我們平時的人際關係一模一樣。

一隻小豬、一隻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柵欄裏。有一天,當牧人捉住小豬時,它大聲嗥叫,猛烈地抗拒。綿羊和乳牛討厭它的嗥叫,便說:“他也常常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小叫!”

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隻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啊!”

在你的工作中,你經常會扮演當中的誰呢?你是經常不被理解的那個人,還是經常討厭身邊的人大驚小怪的那位。每個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是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的。作為心態教練要善於進入對方的角色,才能真正支持到對方。

能否做到換位思考,對於同理心溝通很重要。說理論誰都明白,可實際做的時候才能說明是否真的明白。

[案例分析]

下麵有兩個案例,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同理心溝通的不同。

假設你是一個三歲小孩的父母,你的孩子生病了需要打吊針,針管插在孩子的胳膊上,孩子一直地哭,這個時候你怎麼讓孩子不哭呢?

通常我們會聽到的溝通方式是:

拜托你不要哭好不好,醫院裏的人都被你吵得受不了了!

媽媽抱你,聽話啊!等一下我買玩具給你哦!

你再哭,病就好不了喔!

你不哭,我就去買好吃的麥當勞給你,好不好?

你一直哭,那麼大聲,被隔壁警察聽到了,就麻煩嘍!

……

而用同理心對話呢,試著體會一下其中的不同:

媽媽知道你打針很痛哦!

你很想不要打針是嗎?

很想把這點滴拿掉是嗎?

你害怕打針時間很久是嗎?

我去問醫生,可不可以不要打?

……

如果你是那個孩子感受有什麼不同?或者你是那個被教練者感受又有什麼不同?同樣,如果你是那個教練或媽媽的話,你能感受到換位思考的力量嗎?

還有一個案例是:

有一位荒唐的眼科醫師為病人配眼鏡,居然摘下自己的眼鏡請病人試戴,理由是“我已經戴了十年,效果很好,就給你吧!反正我家裏還有一副。“誰都知道這是行不通的,可是醫師卻說:“我戴得很好,你再試試,別心慌!”

“可是我看到的東西都扭曲了。”

“隻要有信心,你一定看得到的。”

經病人一再抗議,醫師居然惱羞成怒。

“算我倒黴,好心沒好報。”

這位眼科醫師尚未診斷就先開處方,誰敢領教?做為心態教練與人溝通時,也常犯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就妄下斷語的毛病。這個故事從反麵提醒了我們同理心溝通是多麼重要。

[巧手點金]

同理心能力小測試:

作為一個教練型的領導如何才能做到同理心溝通呢?先來做一個測試。

情境一:

小張說:“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做這個客戶,但客戶的銷售量還是不高,真煩!”小張的意思是()

A)抱怨

B)無奈

C)表達建議

D)征求建議

E)希望指導

答案:A)抱怨。在工作中當對方僅僅是向你抱怨的時候,你要注意不要給對方指導和建議。他其實自己知道怎麼做,隻是想發泄一下而已。這個時候他需要一個很好的傾聽者,你隻要聽著就可以了。當他把情緒發泄完了,你想幫助他跳出來重新麵對這個客戶的時候,你可以挖掘出一個更大的問題或更痛苦的事情,他就會減輕對這件事的壓力,容易選擇麵對。情境二:

小張說:”嗨!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做這個客戶,也不知道怎麼搞的,客戶的銷售量還不高。”小張的意思是()

A)抱怨

B)無奈

C)表達建議

D)征求建議

E)希望指導

答案:B)無奈。當對方無奈的時候,可能對客戶的能力有懷疑。可能需要和你分析一下客戶的實際情況和公司的策略,這個時候你隻要安慰他、激勵他和並他一起分析具體情況就可以了。情境三:

小張說:”看來是麻煩了,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做這個客戶,客戶的銷量還是不高。”小張的意思是()

A)抱怨

B)無奈

C)表達建議

D)征求建議

E)希望指導

答案:E)希望指導。小張這樣的說法,說明他可能有自己的對策了,可能是想更換這個客戶,也可能他已經有了候選客戶了,或者正在猶豫……這種情況你不必急於指導,可以問他“你是怎麼做的?你打算怎麼樣呢?”了解到足夠的信息,感受到身處他的位置的感受,再有針對性的介紹自己的經驗啟發他,另外更重要的在於他還需要你的鼓勵。這個時候你的鼓勵,對他來說就是一份強大的力量。情境四:

“說來也奇怪,我用了一周的時間做這個客戶,銷量還是不高。”小張的意思是()

A)抱怨

B)無奈

C)表達建議

D)征求建議

E)希望指導

答案:D)征求建議。可能小張想從你這裏得到建議,希望和你探討一下,怎樣做這個客戶。當對方是真正尋求你幫助的時候,你可以和他一起來分析一下這個市場的情況,給出你的建議。但是要說明,這僅僅是你的建議而已。

同理心溝通首先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完全理解對方,接收對方的信息,聽明白對方在說什麼。再深層次就是融入對方的思維、情緒當中,用對方最側重的聽覺、視覺或觸覺感官模式與他溝通,並使用對方最能理解的語言、文字、語氣和肢體動作來呼應他。由此,我們知道同理心溝通包括兩個層麵:一個是感同身受;另一個是用對方習慣的來模式表達,目的是令對方收到。

技巧3:了解下屬的想法,投其所好來溝通

[經典回顧]

就溝通技巧而言,有很多種。其中,了解下屬的想法,投其所好來溝通,是管理者在與員工溝通時常用到的方法。深刻了解了員工的個人喜好和狀態,有針對性的設計話題,可以自然的拉近與員工之間的關係,為最終實現溝通目的打下較好的基礎。

一般的,下屬對上司總有一層顧慮,這層顧慮往往使他在上司向他了解他的需要的時候,不敢說出真話。而作為領導,如果不能了解下屬真正的需要,即使他為此做了不少事,也仍然達不到最好的效果。因此,作為領導一定要善於發現下屬心中心中真正的想法。

[案例分析]

比如,下屬是個好名的人,你不了解清楚,偏對他大講有利可圖的事情,即使你所講的確有其事,他也不會對你產生興趣,因為好名的人,並不見得好利,而你偏與他談利,話是不會投機的。

有一個富商,他本是一個好利的人,如果有人向他提供如何致富的點子,則會無不歡迎。到了晚年,他的好利變為好名,這種心理上的轉變,還沒有人知道原因。有某人對於生財之道,自認大有心得,設法與這位富翁相見,乘機提出他的生財大計,誰知道這位富翁聽了,絲毫不感興趣,待他說完,淡淡地回答說:“我不要再發財了,正想謀求散財之道。”他一聽,出乎意外,隻好垂頭喪氣而退。

同樣,好利的人,也許不在乎名,認為名是寒不可以為衣,饑不可以為食的東西,勞心求我,其愚可憐。你要是對投機商人講如何發財,如何利用機會,他絕對會虛心求教,你要是跟他講如何出名,他自然昏昏欲睡,或顧左右而言他。

[巧手點金]

如何才能了解下屬的真實想法,從而達到投其所好的溝通目的呢?

1.和下屬的談話不宜直截了當地去提問,特別是一些敏感的問題,你得委婉而巧妙地去問,這其中也有相當的技巧。你可以采取把她請到你的辦公室進行正式談話的方式詢問,也可以采取人與人的閑聊方式詢問,也可以在進行日常工作檢查時就可以順便和某個人交談。你會發現與你的雇員的非正式會晤,對於掌握一些比較有價值的情況是非常有用的。在辦公室進行正式談話,容易引起下屬的警惕和戒備心,說話不可能很坦率,他完全可能對你的提問給與一些他認為你想聽到的回答。這樣就與你的用心背道而馳,達到了相反的效果。相反,如果在工作之餘不期而遇發生的談話,就能使人的心情平靜自然,這種時候,下屬的談話就會坦率真實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