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溝通內容重要,表達方式更重要(3 / 3)

下麵還有一個這方麵的例子:

古代有一個讀書人上街買柴,看見一個賣柴的樵夫,便高聲叫道:“荷薪者過來!”賣柴的聽見了喊聲,迷迷糊糊地走了過來。秀才問:“其價幾何?”賣柴的不知道“幾何”是什麼意思,聽到有“價”字,就說出了價格。秀才看了看,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賣柴的徹底聽不懂了,於是嚇得挑起柴,跑了。

[巧手點金]

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表達深刻的道理,這就並非“信口開河”能辦得到的,而需要付出心血,經過認真學習和實踐錘煉,方能“易處見工”。

語言要“上口”“入耳”,通俗易懂,表達準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入耳”的要求,要做到“上口”還要求口語化。說話的內容最終要訴諸於說話者的口頭表達傳遞給聽者,如果語言不“上口”,那麼,說的內容再好,也不能“入耳”,同時,講起來也覺得不自然。

技巧5:用諧音把話說圓

[經典回顧]

諧音,是指利用語言的語音相同或相近的關係,有意識地使用語句的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諧音的妙用,在於能讓人把話說圓而擺脫困境,甚至化險為夷。因為許多字詞在特定場合中,用本音是一個意思,而用諧音則成了另一個意思。

[案例分析]

從前有個宰相,他有一個名叫薛登的兒子,生得聰明伶俐。當時有個奸臣金盛,總想陷害薛登的父親,但苦於無從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見薛登正與一群孩童玩耍,於是眉頭一皺,詭計頓生,喊道:“薛登,你像個老鼠一樣膽小,不敢把皇門上的桶砸掉一隻。”

薛登不知是計,一口氣跑到皇門邊上,把立在那裏的雙桶砸碎了一隻。金盛一看,正中下懷,立即飛報皇上。皇上大怒,立刻傳薛登父子問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薛登卻若無其事地嘻嘻笑著。皇上怒喝道:“大膽薛登!為什麼砸碎皇門之桶?”

薛登想了想,反問道:“皇上,您說是一桶(統)天下好,還是兩桶(統)天下好?”

“當然是一統天下好。”皇上說。

薛登高興得拍起手來:“皇上說得對!一統天下好,所以,我便把那隻多餘的‘桶’砸掉了。”

皇上聽了轉怒為喜,稱讚道:“好個聰明的孩子!”又對宰相說:“愛卿教子有方,請起請起!”

金盛一計未成,賊心不死,又進讒言道:“薛登臨時胡編,算不得聰明,讓我再試他一試。”皇上同意了。

金盛對薛登嘿嘿冷笑道:“薛登,你敢把剩下的那隻也砸了嗎?”

薛登瞪了他一眼,說了聲“砸就砸!”便頭也不回,奔出門外,把皇門邊剩下的那隻木桶也砸了個粉碎。

皇上喝道:“頑童!這又如何解釋?”薛登不慌不忙地問皇上:“陛下,您說是木桶江山好,還是鐵桶江山好?”

“當然是鐵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說得對。既然鐵桶江山好,還要這木桶江山幹什麼?皇上快鑄一個又堅又硬的鐵桶吧!祝吾皇江山堅如鐵桶。”

皇上高興極了,下旨封薛登為“神童”。

諧音是一語雙關的表現形式之一。在上麵這個例子中,薛登之所以能夠化險為夷,就在於他巧妙地運用了諧音把話說圓了。

[巧手點金]

有時候出錯是不好掩蓋的,因為欲蓋彌彰。這時候需要的是打破那種不快的氣氛,讓大家都能夠釋懷。用諧音把話說圓,就是讓大家釋懷的一種好方式。

技巧6:把“我”變為“我們”

[經典回顧]

和員工溝通時,把“我”變為“我們”,可以巧妙拉近雙方距離,使對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話。

如果你在說話中,不管聽者的情緒或反應如何,隻是一個勁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麼必然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如果改變一下,把“我”改為“我們”,這對你並不會有任何損失,隻會獲得對方的好感。

我們經常看到記者這樣采訪:“請問我們這項工作”或者“請問我們廠”經常發現演講者使用“我們是否應該這樣”、“讓我們”等表達方式。這樣說話能使你覺得和對方的距離接近,聽來和緩親切。因為“我們”這個詞,也就是要表現“你也參與其中”的意思,所以會令對方心中產生一種參與意識。比如說“你們必須深入了解這個問題”,便拉開了聽眾與演講者的距離,使聽眾無法與你產生共鳴。如果改為“我們最好再作更深一層的討論”,就會縮短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使氣氛立刻活躍起來。

有位心理專家曾經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讓同一個人分別扮演專製型、放任型與民主型等三種不同角色的領導者,而後調查其他人對這三類領導者的觀感。

結果發現,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領導者,他們的團結意識最為強烈。同時研究結果也指出,這些人當中使用“我們”這個名詞的次數也最多。

[案例分析]

一家公司招聘員工,最後要從三位應聘人員中選出兩個。他們給出的題目是這樣的:

假如你們三個人一起去沙漠探險,在返回的途中,車子拋錨了。這時,你們隻能選擇四樣東西隨身帶著。你會選什麼?這些東西分別是:鏡子、刀、帳篷、水、火柴、繩子、指南針。其中帳篷隻能住兩個人,隻有一瓶礦泉水。

甲男選的是:刀、帳篷、水、火柴。

麵試經理問他,為什麼你第一個就要選刀?

甲男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帳篷隻夠兩個人睡,水隻有一瓶,萬一有人為了爭奪生存機會想害我呢?所以,我把刀拿到手,也就等於把主動權抓到了手中。”

乙女和丙男選的四樣物品為:水、帳篷、火柴、繩子。

乙女解釋說:“水是必需品,雖然隻夠兩個人喝,但可以省著點,相信也能夠使三個人一起堅持到最後;帳篷雖然隻能容納兩個人睡,但是可以三個人輪換著來休息;火柴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而繩子可以用來把三個人綁在一起,這樣在風沙很大、看不見物的時候,隊伍就不會散了。”丙男給出的解釋與乙女相同。

最後,甲男被淘汰出局。

[巧手點金]

事實上,我們在聽演講時,對方說“我認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將遠不如他采用“我們……”的說法,因為采用“我們”這種說法,可以讓人產生團結意識。

小孩在做遊戲時,常會說“我的”、“我要”等語,這是自我意識強烈的表現,在小孩子的世界裏或許無關緊要,但若長大成人以後仍然如此,就會給人自我意識太強的壞印象,人際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同樣的事往往會因說話的態度不同,而給人完全不同的感覺。因此善用“我們”來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對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沒有做什麼,同事們和我一樣戰鬥在工作第一線,尤其領導更是起了帶頭作用,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所以今天大家給我的榮譽,我覺得功勞不能歸於一人,功勞是大家的。”

在一些表彰會上,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語言。其實這些話多半言不由衷,因為明明工作就是一個人幹的嘛。但是把“我”說成“我們”,一來顯得自己謙虛,二來讓領導和同事們聽著都很舒服:這小子,還有點眼光。

中國是一個傳統深厚的國家,中國人有內斂的普遍個性,這種內斂個性成為了我們基本價值判斷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人過分強調自己,什麼事都搶著去幹,或者什麼功勞都攬到自己頭上,什麼過錯都推給別人,那這個人很可能就要倒黴了,除非你是團隊中的頭號人物。所謂“槍打出頭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即使自己幹了很多,苦勞都是自己的,也要把功勞分給大家。不要感覺很不公平,生活在這樣的人際生態中,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能有什麼辦法?

說“我”跟“我們”的差別,其實就是讓聽者心裏頭高興與否。說“我們”,聽者心裏高興,對自己有好處;說“我”,聽者心裏不高興,對自己沒什麼好處。既然這樣,聰明的人就應該多說“我們”少說“我”。

那麼是不是不能說“我”呢?當然不是,隻是要把握好機會。平時積累了很多人情資本,在關鍵時刻勇敢地把“我”說出來,等於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會取得讓人滿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