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機智風趣、談吐幽默的人往往擁有更多的朋友,我們誰都不願同動輒與人爭吵,或者鬱鬱寡歡、言語乏味的人交往。幽默可以說是一種潤滑劑,它使煩惱變為歡暢,使痛苦變成愉快,將尷尬轉為融洽,讓你牢牢地吸引對方。
同時,幽默也可以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化尷尬為輕鬆,化被動為主動。它不單是能夠使我們走出尷尬,而且還能夠使氣氛更加融洽、和諧。它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奇妙的潤滑劑。不可否認,幽默能自然地消除陌生人之間的心理敵意,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無論是誰都願意和一個有幽默感的人相處,而不願和一個整天板著臉毫無趣味的人相處。這也證實了幽默作為一種生活情趣,能反映一個人的修養和情調,對他人極易產生人格吸引力。
[案例分析]
馬克·吐溫更是一個深諳此道的幽默之人。有一次,他要去一個小城,臨行前別人告訴他,那裏的蚊子特別厲害。到了之後,正當他在旅店登記房間時,一隻蚊子在馬克?吐溫眼前盤旋,這使得職員尷尬萬分。馬克·溫卻滿不在乎地說:“貴地蚊子比傳說中的不知聰明多少倍,它竟會預先看好我的房間號碼,以便夜晚光顧、飽餐一頓。”一句話逗得服務員不禁哈哈大笑。結果,這一夜馬克·吐溫睡得十分香甜。原來,當天晚上旅館全體職員一齊出動,驅趕蚊子,免得這位受人歡迎的大作家遭受蚊蟲叮咬。幽默,不僅使馬克·吐溫擁有一群誠摯的朋友,也因此得到陌生人的“特別關照”。
在一次慶功會上,有一個將軍在與一個士兵碰杯的時候,那士兵由於緊張,舉杯時用力過猛,竟把一杯酒都潑到了將軍的頭上,士兵當時就嚇壞了,可老將軍卻用手擦了擦頭頂的酒笑著說:“小夥子,你以為用酒能治好我的禿頂啊,我可沒聽說過這個藥方呀!”說得大家哈哈大笑。
看,多麼尷尬的事,隻要幽默一把,氣氛就截然不同了。其中人們體會到的,則是幽默中豁達風趣的意味。
[巧手點金]
有的人為了表現幽默,不惜使用一些令人反感的言辭,以犧牲感情為代價,結果隻會適得其反。幽默本來應該是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橋梁,然而在此卻變成了一種傷害,這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幽默。
因此,首先應該盡量避免有關個人性別和種族的笑話,這是一個基本常識。能夠起控製作用的不是演講者的想法,而是聽眾的感受。可能有些人會很反感你講的笑話,而這些人實際上並不是笑話的攻擊對象。很多人認為種族和性別問題是很令人反感的,這裏要提醒一下:有關艾滋病的笑話和種族的笑話同樣令人反感。
假如你正在聽笑話,並且你是愛爾蘭籍的,笑話正是有關愛爾蘭人的,你的感覺如何?專家們建議不要使用這種話題的笑話,但是有些人還是要冒險使用。請你牢記一點,你是想利用幽默交友,而不是樹敵。
其次,你聽過演講者使用“男女混合公司”這個短語嗎?演講者可能是這麼說的:“我知道一個笑話,但是我不能在男女混合的公司裏講。”應避免說這個短語,因為它的使用要考慮聽眾的性別。如果公司中隻有男性職員,演講者可以講這個笑話,因為它隻會冒犯女性而不會使男性職員反感。
很多女性都反感黃色幽默。所以辭典中將“男女混合公司”定義為具有高雅品位和低俗品位的人的混合。通常聽眾不全是由低俗的人組成的,如果你總是在男女混合公司裏講黃色笑話,肯定會冒犯聽眾的。
最後,“諷刺”這個詞起源於古希臘,在文學作品中被演化成“摧殘肉體”。現在人們已經很少使用諷刺這個詞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已經被人們完全遺忘了。那些使用大量諷刺性質笑話的演講者的主要目的是顯示他們的智慧。不幸的是,這些傷害人的話語隻能表現演講者邪惡的一麵。
雖然諷刺有時可以用來有效地攻擊演講者與聽眾的公敵,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聽眾可以坦然地麵對諷刺。聽眾都知道諷刺隨時會轉向他們,尤其是在他們提出敏感話題的時候。麵對尖刻的演講者,聽眾會感覺很不自在。很多演講者利用幽默來緩解緊張氣氛,諷刺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引人發笑的最簡便的方法,是講一些關於你本人可笑的事件,把自己說得十分可笑,而又裝得好像有些發窘,那麼聽眾的心理,恰如見到一個人被果皮滑了一跤,或一個人正在拚命追趕他那被風吹去的帽子一般,覺得十分好笑。
技巧3:控製自己的說話音量有效表達
[經典回顧]
我們每個人的音量範圍的可變性很大,有的高,有的低,說話時,你必須善於控製自己的音量。高聲尖叫意味著緊張驚恐或者興奮激動;相反,如果你說話聲音低沉、有氣無力,會讓人聽起來感覺你缺乏熱情、沒有生機,或者過於自信,不屑一顧,或者讓人感覺到你根本不需要他人的幫助。
作為管理者,我們在與員工溝通時,有時我們想使自己的話題能引起他人的興趣,便會提高自己的音量。有時,為了獲得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又會故意降低音量。但大多數情況下,應該在自身音量的上下限之間找到一種恰當的平衡。
其實,語言的威懾力和影響力與聲音的大小是兩回事。不要以為大喊大叫就一定能說服和壓製他人。聲音過大隻能迫使他人不願聽你講話而討厭你說話的聲音。與音調一樣,我們每個人說話的聲音大小也有其範圍,試著發出各種音量不同的聲音,並仔細聽聽,找到一種最為合適的聲音。
[案例分析]
蘇珊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資深業務經理,她最關心和留意客戶的銷售問題,並總是樂於幫助他人解決,但她的聲音卻讓人聽來討厭,那尖叫的聲音就像一個小女孩發出的叫聲。她的老板私下說,我很想提升她,但她的聲音又尖又孩子氣,讓人感到她說的話缺乏認真。我不得不找一個聲音聽來成熟果斷的人來擔任此職。顯然,蘇珊就是因為自己說話的音量不合適而失去了提升的機會。
查理是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的投資研究部經理。在平時的工作中,他總是表現得異常活躍和激動,為了讓大家聽到他所說的話,他總是大聲叫喊。每當他打電話時,隔幾個辦公室也能聽清他所說的每一句話。同事們對他的這些行為感到迷惑不解。
[巧手點金]
溝通中音量的高低是否恰當適度,影響著表情達意的準確程度,左右著聽眾的聽覺感受、精神狀態,甚至關係到整個演講的成敗。缺乏經驗的演講者在這方麵往往認識不足,有人氣如牛,聲如雷;又有人有氣無力,聲音出不來;還有人忽而大聲,忽而小聲,一下提高聲調,一下壓低嗓音,讓人弄不清他的用意。
對於音量的控製還有一個妙用:運用音量的變化來吸引聽眾。
人們常說:“會議中,大聲疾呼才是勝利者。”這是因為聲音大,具有擾亂對方說話的作用。比如,大聲呼叫與開懷大笑的政治家或實業家,不論其說話內容如何,至少比起音量低的人更易給人留下豪放磊落與大膽的印象。事實上,在某種意義上,會議具有密室性,如果大聲疾呼,會摧毀這密室性,也許大聲可讓對方驚訝,但反觀大聲疾呼的人,是企圖利用“威嚇效果”讓自己處於優勢。
那麼,向來聲大如雷的人,如果突然變得輕聲細語,會帶給對方何種反應呢?一般而言,“輕聲細語”讓人聯想到悄悄話或秘密。因此,當對方忽然降低音量時,即使不是重要內容,也會讓人自然而然去細聽話中內容。
愈是大聲疾呼,其接著而來的輕聲細語也愈具效果,說明兩者間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因此,在會話中想領先一著,最好是音量大小配合。簡單地說,先以大聲疾呼來威嚇對方,再以輕聲細語來吸引對方的注意。把威嚇與引起注意的效果交替使用,即是利用兩者間的差距,讓對方疲於奔命,完全亂了陣腳,這便是大聲疾呼與輕聲細語輪流使用的意圖所在。
技巧4: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
[經典回顧]
彈琴看聽眾,說話看對象。說話時心中要有聽者,意識到自己是講給他們聽的。如果他們不是專家學者,就必須使用淺顯、平易、樸實的語言,盡量少用專業術語,更不可咬文嚼字,故作高深,否則別人不易接受。如果聽者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語言才可以稍微文雅些,讓自己的談吐適應他們的水平,當然絕不能之乎者也。
語言講出來要讓別人聽懂,這是對語言的基本要求。相反,語言不準確,意思表達得不清楚,就不能反映出現實麵貌和思想實際,不能為聽者所接受。所謂規範化的語言就是“統一的、普及的;無論在它的書麵形式或口頭形式上,都具有明確的規範和漢民族共同語”,對一些外來詞語要少用、慎用。特別是考慮到講話者的特殊身份,在語言上更要通俗易懂。所以,說話,尤其是大庭廣眾下講話,必須盡量用口語。
口語的特點是:多用簡潔明快的短句,少用冗繁複雜的長句和歐化的倒裝句;多用通俗易懂的常用詞,少用某些特殊專業或範疇專用的非常用詞;多用音節清晰、語調鏗鏘、易於聽懂的詞,適當運用一些社會流行的富有生氣和活力的新詞語。
[案例分析]
某公司的內務主管采購辦公用品,碰到了一個推銷信件分投箱的推銷員。主管介紹了公司每天可能收到信件的大概數量,並對信箱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推銷員考慮片刻,便認定顧客最需要他們的CSI。主管問什麼是CSI,回答是“這就是你們所需要的信箱”。主管問:“它是紙板做的,金屬做的,還是木頭做的?”推銷員說:“如果你們想用金屬的,那就需要我們的FDX了,也可以為每一個FDX配上兩個NCO。”主管按捺住怒火說:“小夥子,我不買字母。如果你說的是希臘語、亞美尼亞語或漢語,我們的翻譯也許還能聽出點道道。”推銷員答道:“噢,我說的都是我們產品的序號。”最後,這位主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弄明白了各種信箱的規格、容量、材料、顏色和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