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衛國國君衛桓公的異母弟弟州籲,因父母溺愛,養成了暴戾陰狠、驕橫跋扈的品性,他跟心腹石厚晝夜商量,陰謀篡位,終於找機會殺死了桓公。州籲自立為國君,封石厚為上大夫。
兩人非常得意,以為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不料州籲弑兄的惡行傳了出去,國內沸沸揚揚,老百姓指責他們,朝臣不服他們,諸侯各國也對他們不滿。這時,恰巧宋國君宋殤同公子馮也發生了爭奪君位的事,公子馮逃到鄭國去了。州籲和石厚便派人告訴宋殤公說:“你們如果討伐鄭國,我們願意協助。”他們想借此機會打個勝仗,提高威信。宋國同意了,他們就派兵幫助宋國,攻打鄭國。仗打完了,老百姓和朝臣仍然不服他們,諸侯也仍然瞧不起他們。魯國的大夫眾仲評論此事說:“州籲一夥是謀殺國君、殘虐百姓的亂黨,‘阻兵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依仗武力,生性殘忍。依仗武力就會失去群眾,對人殘忍就沒有人跟他親近,現在他受到眾人反對,親信背離,處境孤立,哪裏能辦成國家大事)!”州籲處境狼狽,內心不安。石厚對州籲獻計說:“我父親石碏是衛國的元老重臣,威望極高,雖然已經告老還鄉,但朝臣百姓一向敬服,我們去請教請教他吧。”州籲就叫石厚去找石碏。石碏說:“這種大事,如果得到天子支持,那就不管國內國外,誰也不敢反對了。”當時的周王,號稱“天子”,是諸侯的最高首領。要見到他,並取得他的支持,可不容易。因此,石厚又問他父親,有沒有進見天子的門路。石碏說:“現在陳桓公很得天子的寵信。你們隻要請求他幫忙,就會有門路。”石厚回去把這些話對州籲一說,州籲不禁大喜,兩人便帶著禮物到陳國去了。
他們不知道,石碏已經先寫了一封信送給陳桓公,信上說:“我們衛國是個小國,我的年紀也老了,不中用了。州籲、石厚這兩個家夥,是殺害我們國君的罪人,無論如何請幫忙治治他們!”因此,州籲和石厚一到陳國,就被逮捕。衛國接到通知,派了石宰醜到陳國,把州籲處死,同時從邢國迎接在那裏避難的公子晉(衛桓公的胞弟)為國君,就是衛宣公。
當時,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殺了首惡州籲也就夠了。可是石碏堅決不同意。他說:“州籲幹的許多壞事,都是石厚主謀,不懲辦石厚是不公正的。”他就派家臣獳羊肩到陳國去,把石厚殺死。
《左傳·隱公四年》記載了這件事,末後加了一句評論,稱讚石碏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是“大義滅親”——為了維護正義,保障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決不包庇親族的罪行,就叫做“大義滅親”。
故事中,魯國大夫眾仲所說的“眾叛親離”四個字,後來也流傳為成語,形容眾人反對,親信背離,完全陷於孤立的境地。
名師點評:
石碏為國大義滅親之事,史學家左丘明記之,衛民傳頌至今。石碏的這種做法得到後人的讚許,後來人們稱這種行為是“大義滅親”——為了維護正義,保障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決不包庇親族的罪行,就是大義滅親。現代證人作證方麵有較大的突破,是擬規定除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外,一般案件中近親屬有拒絕作證的權利。但近親屬僅限父母、子女和配偶。如果此條得以通過,長期以來在我國大力提倡的“大義滅親”的司法政策將被顛覆,這與世界部分國家的法律理念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