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3 / 3)

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決心開始進行改革。他的漢化改革之所以能夠推行,首先得力於他知人善任。他不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漢化的鮮卑貴族,還重用了許多有才幹的漢族人。他深知籠絡漢族地主對於鞏固北魏統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見,重用漢人。對南朝投降過來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懷疑,待之以禮。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為自己的改革組織了一個智囊團,在這些智囊的支持和幫助下,孝文帝從改革鮮卑舊俗,學習漢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製度著手,開始了自己的改革。

他首先下令,禁止鮮卑貴族穿著胡服,一律改穿漢族衣服。後來又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變鮮卑貴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稱為元宏。還把其他的100多個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同時下令改變鮮卑人的籍貫。規定凡是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就算是洛陽人,死後不許歸葬塞北。孝文帝這些強製性的政策,都是為了減少民族差異、民族隔閡。許多貴族雖然心懷不滿,卻也隻能執行。

為了拉攏漢族地主,擴大統治基礎,孝文帝還主張同漢族通婚。

他自己率先娶漢族大姓盧、崔、鄭、王4家的女兒為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族大姓,還為自己的6個弟弟都娶了漢族地主的女兒為妻。這種姻親關係,把漢族地主和鮮卑貴族的利益聯係在一起,壯大了北魏的統治力量。而且,血統的交融,加速了鮮卑的漢化。孝文帝還廢除了鮮卑族原來的政治製度,讓王肅仿照南朝齊,重新製定了一套官製禮儀,修訂法律,改革官職名稱等。

孝文帝還延用了漢族的門閥製度。他把鮮卑貴族和漢族地主按門第分成4等,並按照門第等級,來確定官職的高低。這套製度在北朝一直沿用,從而形成了關隴氏族和代北氏族兩大門閥集團。直到唐朝,武則天修《姓氏錄》,才徹底否定了門閥製度。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與漢族逐漸趨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少數民族的食物、服飾、藝術、生活用具等,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還頒布“均田令”,實行租調製,為北方經濟的恢複發展作出了貢獻,也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孝文帝對漢族的文化藝術也有很大興趣。他從小就接受漢族文化的教育,不僅“五經”之義,能拿過來就講,史書傳記、諸子百家涉獵頗多;對漢族的詩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僅改革鮮卑貴族的生活習俗,還教育他們學習漢族文化,從更深的文化層次改造他們。孝文帝對自己民族的落後有清醒的認識,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虛心學習。他積極創辦學校,傳播文化知識,還搜集整理天下書籍,使因戰亂而衰落的北方文化開始複興。在他的帶動下,鮮卑人進步很快。

孝文帝對北魏宗教藝術的發展也有很大貢獻。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就是個極其虔誠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佛教的發展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發展。當時最重要的佛教藝術形式,就是石窟藝術。

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那一年開始開鑿的。通過孝文帝的改革,鮮卑族的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比起同期進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鮮卑族的漢化程度無疑是最高的。

名師點評:

而北魏迅速衰亡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孝文帝後繼無人。中國封建統治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治,興衰得失,往往與當權者密不可分。明君使得國力強盛,而昏君、暴君、庸君則導致國勢衰弱,這是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一條鐵定的規律。孝文帝死後,繼任者或是平庸無能,或是昏聵暴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裏,很快就將一個好端端的北魏給徹底葬送了。民族間的融合與同化,是人類整體的一個曆史過程,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由此而言,孝文帝拓跋宏在1500多年前嚴厲推行的全盤漢化政策,正是一種順應曆史潮流與發展趨勢的偉大改革。撇開道德層麵的善惡判斷與功利性的成敗得失不論,至少他那認同先進文化的自覺之舉也為後人樹立了一個可貴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