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點蒼山會盟(1 / 1)

唐朝李宓在太和城之戰失敗之後的第二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再也無暇顧及雲南。南詔趁此時機大力發展自己的勢力。公元756年,唐玄宗在成都避難,吐蕃命令南詔與之合力進攻四川,攻占了西昌、會理等地。此後20年間,南詔又接連控製了今天滇東、滇東北以至滇南等地。南詔的勢力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公元778年,閣邏鳳死後,因為他的兒子鳳伽異早死,他的孫子異牟尋繼位為南詔王。這年的冬天,吐蕃與南詔合兵20萬,兵分三路企圖攻取成都。但此時,安史之亂已經平定,唐朝派名將李晟率領精兵與地方武裝聯合大敗南詔和吐蕃聯軍,聯軍損失慘重,吐蕃和南詔死傷有八九萬人。但吐蕃卻責怪南詔,把這次失敗歸因於南詔,異牟尋對此感到十分害怕,於是把首都遷到了陽苴哶城,此城後來一直作為首府直到大理國亡。這時的吐蕃改封異牟尋為“日東王”,由“兄弟之國”和“東帝”降為臣屬關係。不僅如此,在南詔依附於吐蕃之時,吐蕃每次發動戰爭都以南詔為先鋒,還征收很重的賦稅和勞役,所以雙方的矛盾很大。南詔幾代王子的老師、原唐朝西瀘縣令、時任異牟尋清平官(相當於宰相)的漢族人鄭回,趁機勸說異牟尋重新歸順唐朝,他對異牟尋說,自古以來南詔都是歸附中國(唐王朝)的,中國崇尚禮儀,對南詔並不強取奪豪,現在和吐蕃決裂而歸順唐朝,自然就免了到邊遠地區戍守的苦差事,也可以免了吐蕃的盤剝,實在是利益巨大。異牟尋聽從了鄭回的勸告,但因害怕吐蕃的勢力,暫時還不敢公開背叛吐蕃。

公元785年,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當時吐蕃與唐朝關係十分緊張,唐朝為了對抗吐蕃,聽從宰相李泌的建議,聯合南詔。韋皋在朝廷授意下,多次致書異牟尋,對他脫離吐蕃歸附唐朝。公元788年,吐蕃再次發動對成都的劫掠戰爭,南詔被迫出兵,但在戰爭中南詔持觀望態度,吐蕃大敗,唐朝收複了很多失地。在此前後,韋皋又多次離間南詔和吐蕃之間的關係,南詔和吐蕃關係日益惡化。

其中最令南詔貴族痛恨的是吐蕃強迫南詔大臣要多給子弟作為人質。

貞元九年(公元793年),異牟尋決心歸附唐朝,他把給韋皋的信一式三份,裝在金鏤的盒子裏。還在盒子裏裝錦、當歸、朱砂、金子,分別表示對唐朝柔服、歸附、赤心、意堅,同時還派了三批使者分別取道今天的四川、貴州、越南,到達成都,從成都再到長安。

貞元十年正月(公元794年2月),韋皋派崔佐到南詔首府陽苴哶城,和異牟尋的兒子尋閣勸會盟於洱海之濱的蒼山,雙方約定南詔把吐蕃的勢力驅逐出南詔,依附唐朝,南詔和唐朝從此互不侵犯,如果南詔有難,唐朝應該給予支援,這就是有名的蒼山會盟。盟約共有四份,一份投入洱海;一份放在南詔神廟之中;一份留在大理城內,用以告誡子孫後代;另一份由崔佐帶回成都,然後再由劍南節度使進獻給唐朝皇帝。

蒼山會盟後不久,吐蕃向南詔征兵一萬進攻回鶻,異牟尋虛與委蛇隻給五千人馬,暗地裏卻派了大批兵馬跟隨其後,在麗江地區突然發動對吐蕃軍隊的襲擊,奪取了吐蕃的鐵橋等16座城鎮,俘獲10萬人。後來,南詔又和唐朝聯合夾擊吐蕃,把吐蕃的勢力驅逐出了南詔。

蒼山會盟之後的第二年,唐朝皇帝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並派禮部侍郎袁滋到大理,賜異牟尋銀巢金印——“貞元冊南詔印”。袁滋回唐朝之時,異牟尋又交出了吐蕃讚普賜的讚普鍾印。至此,南詔在叛唐40年後與唐朝又重歸於好。

名師點評:

天寶戰爭後,南詔與吐蕃聯合進攻四川,大敗而還,吐蕃遷怒於南詔;且南詔歸附吐蕃後,苦於應付重稅和助兵戰守,對吐蕃也已不滿。唐用李泌建議,“聯合南詔,以斷吐蕃右臂”,於是向南詔表示友好。從貞元四年(公元788年)起,雙方即以書信往返商洽。貞元七年唐王朝派南詔舊臣段義忠回南詔洽商。貞元八年(公元792年),劍南節度使韋皋致信南詔王異牟尋,願同南詔驅逐吐蕃於雲嶺之外,相互保衛,永為一家。異牟尋與清平官、大軍將等密謀大計,一心歸唐。貞元九年,南詔派使臣由戎州、黔州、安南三路獻表,願歸大唐。唐德宗賜異牟尋詔書,下令韋皋派使者到南詔安撫。貞元十年,唐節度使巡官崔佐時前往南詔,與南詔王異牟尋會盟於點蒼山神祠,立誓言“願以全部落歸唐,轄內各首領永不叛離”。唐冊封異牟尋為“南詔”,賜銀巢金印“貞元冊南詔印”。至此唐與南詔40餘年紛爭化幹戈為玉帛。蒼山會盟對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具有積極的曆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