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2 / 3)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後,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隻好說:“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麼。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麼我就不能遷呢?”

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後,決定進一步改革舊的風俗習慣。

洛陽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業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澱深厚之地,遷都洛陽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業之一。作為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這一舉措體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孝文帝為何要遷都洛陽,今天仍值得我們去探究。第一,與傾慕漢族文化有關。

孝文帝拓跋宏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漢民族的文化極其崇拜。

他從小由其祖母馮太後撫養,馮太後是漢族人,知書達理,聰明果斷,曾執掌北魏大權二十多年,她參照漢族的文化製度,頒布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長為漢文化忠實的推行者。

孝文帝說過:“此間(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魏書·任城王傳》)”,這段話清晰表明:為了向先進的漢文化學習,改變本民族的落後麵貌,就必須遷都到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去,而洛陽是中國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遷都以後,孝文帝推行了一係列的漢化政策,可見孝文帝遷都與其傾慕漢族文化有關。第二,統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不願僅僅做“夷狄”君王,還要做中國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國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國都放在中國正統的國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順。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裏,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書·任城王傳》)這表明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於對廣大中原地區的統治。他關於“帝宅”、“王裏”的說法,說明他要通過遷都洛陽以獲得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地位。另外,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以後,連年對南齊用兵,直到卒於南征的軍事行動中,可見孝文帝還希望通過遷都洛陽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第三,解決糧食供給問題。平城偏北地寒,糧食產量非常有限。當時有人作《悲平城》詩:“悲平城,驅馬入方中,陰山常晦雪,荒鬆無罷風。”後來,作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隊伍逐漸龐大,糧食供給問題凸顯出來。當時平城沒有水陸漕運,交通極不發達,從關內運糧到平城,不僅費時費力消耗多,成本也極其昂貴。而洛陽處於北方的中心地帶,平原地區,交通便利,遷都洛陽就解決了最根本的糧食問題。第四,地理環境的影響。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幹旱,氣溫偏低,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自然條件製約著北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洛陽地處黃河中下遊西岸,臥居中原,山川縱橫,素有“九州暖地”之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場所。曾是東周、東漢、曹魏等朝代的都城。

孝文帝遷都洛陽真乃明智之舉,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五,減小改革阻力。平城有強大的保守勢力,是改革的巨大阻礙。遷都洛陽有利於減小改革阻力,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孝文帝遷都洛陽的舉措,不僅展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結果使洛陽在曹魏、西晉之後再度繁華、輝煌。孝文帝還是一位卓越的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有一次,他跟大臣們一起議論朝政。他說:“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鹹陽王拓跋禧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孝文帝說:“那麼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接著,孝文帝就宣布幾條法令:改說漢語,30歲以上的人改口比較困難,可以暫緩,30歲以下、現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說漢語,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規定官民改穿漢人的服裝;鼓勵鮮卑人跟漢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漢人的姓。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時候開始改姓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漢人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