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生創造力的發展與培養(2)(3 / 3)

3、活動、左右腦開發與兒童創造力發展。

腦科學的最新成果已經打破了傳統的左腦優勢觀念的局限,證明了右腦半球也具有許多左半球無法替代的功能(如具體思維能力、對空間的認識能力以及對複雜關係的理解能力等較高級的認識功能),它幾乎可以執行所有比較高級的皮質機能。有關專家認為,右半球與人類的創造性活動有密切聯係,因為在創造過程中有重要作用的想象、直覺、整體綜合等等都是右腦的機能;具有高度創造才能的人,不但左半球發達,其右半球也特別發達,且兩者的活動是十分和諧的。這也就是有創造才能的人既善於分析、抽象,又善於綜合並富於想象的原因所在。因此,一個人右腦半球發達與否,同其創造力的高低緊密相關,可以說,沒有右腦的參與,許多高級心理活動是無法進行和完成的。

當然,強調右腦的功能決不能貶低左半球的功能。事實上,在人們的一切活動中,隻有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功能得到了平衡發展,人才能更好地適應和改造環境,人的創造力才能得到高度發展。因此,我們認為,大腦兩半球的和諧發展與協同活動是創造力發展的物質基礎而通過教育,促進兒童大腦兩半球全麵、和諧發展,則是培養兒童創造力的重要任務和途徑。

由於傳統的左腦優勢觀念的影響,總的來說我們目前的社會就是一個“左腦世界”,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大腦功能開發和利用的狀況是“重左輕右”。近年來,前蘇聯科學家研究發現,具有巨大潛力的人腦,如果經常被片麵地利用,就會產生各種反作用力。他們指出,目前,管理抽象思維的左半球負擔明顯過重,工作能力下降,反作用不斷加強;而管理形象思維的右半球則負擔不足,未得到有效地利用。許多科學家、教育家根據左右腦的不同功能分析了現行教育,認為今天的學校教育強調左腦功能、鼓勵左腦功能的行為,多數活動都圍繞著發展左腦功能,致使學生左腦用得多,右腦用得少,大腦兩半球得不到和諧的發展和合理使用,妨礙了兒童智力的全麵發展和創造能力的提高。

因此,要充分挖掘兒童大腦的潛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就必須在日常活動中,注意他們右腦的開發與訓練,使他們在左半球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右半球也得以充分發展。那麼,在學校教育中,應如何開發學生的右腦機能,發展其創造力呢?我們認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防止教學內容的片麵性。

當前,一些中小學在發展學生智力上,存在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和做法。例如,有的人認為,培養學生智力隻要讓他們學好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就行了,而不重視對學生右腦發展有重要作用的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教學。更有甚者,為了追求升學率,幹脆將這些課程從課程表中取消掉。這樣,就造成不少學校在教學內容上隻注重言語材料、符號材料、抽象材料的學習,而完全忽視對具體、形象、非言語材料的學習,使學生右腦缺乏訓練,得不到健康發展。我們一定要迅速改變這種狀況,不但課程設置要全麵、合理,而且還應當將所有課程都列入學校工作檢查、學生學習成績評定的標準之中。

(2)改進教學方法。

右腦是加工形象信息、鑒別圖形、處理非言語材料的中樞。因此,在各科教學中,特別是在以語言、符號材料為主,比較抽象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教學中,老師應盡可能多做實驗,多利用直觀教具進行教學。例如,在物理、化學課中,多給學生演示各種實驗;在生物課中,多給學生展示一些標本、模型和圖片;而在數學課中則可以盡量采用一些直觀的教具來講解公式、定理;在語文課中,鼓勵學生多想象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場麵,等等。甚至布置作業也可以圖形等直觀形式出現。這樣的方式,不但有益於學生右腦的發展,而且易於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把握和牢記知識。特別是把直觀教具同言語活動結合起來,讓大腦兩半球的共同活動來完成學習任務,效果將更加顯著。

(3)教學要求要合理。

腦科學研究表明,右腦功能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對其接受、加工的信息,獲得的知識經驗,難以用言語表達出來,這就是我們平時經常體驗到的那種“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現象。在教學中,我們常可見到這樣的學生,他們能迅速、正確地解決一些問題,卻無法用口頭語言精確地表達出來,這實際上是右腦功能的一種表現。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有的老師不是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理解、領會知識上,而是過分地強調言語表達,在一節課中把許多寶貴的時間花費在死記硬背一些術語上,這不但有礙於教學效果的提高,而且也不利於學生右腦的發展,這是當今學校教育中“重左輕右”的一個典型表現。當然,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口頭言語表達能力仍然是重要的,但對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內容和材料,應當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要求必須是恰當、合理的。

(4)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

許多專家認為這樣做有益於學生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經驗。這些在右腦中保留下來的經驗,盡管難以用語言描述出來,但它們對學生日後的工作、學習卻大有益處。在大自然中,學生處於自由、放鬆狀態,便於開展豐富的想象與幻想,能促進其右半球感覺能力的發展,加深對經驗的理解,有利於發展創造力。為此,學校可適當地搞些參觀、春遊、夏令營等活動,一些課程如美術、生物、地理等也可以到大自然環境中去上。

(5)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除學習活動外,課外活動在促進學生右腦和創造力發展上,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課外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舞蹈隊、合唱隊、美術小組、科技活動小組等等,其中,課外科技活動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課外科技活動中,學生開始了真正的創造,他們手腦並用,探索、想象,通過發散思維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取得一定成果。因此,課外科技活動既為學生所喜愛,又能促進他們右腦的發展,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培養了他們今後從事創造性活動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和素質。值得強調指出的一點是,在其他教學活動中,也應鼓勵學生多動手,注意發展他們的操作能力,這對學生右腦和創造力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6)進行適當的專門訓練。

在學校教育中,根據大腦兩半球對側支配的特點,也可編製一些單側訓練活動,比如讓學生經常舉舉左臂,踢踢左腿;用左手拍皮球、打乒乓球;用左腳跳繩等。使左半身各部分的運用靈活自如,從而達到發展右腦的目的。實踐表明,這種方法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力。當然,這僅是一種輔助手段,因為發展學生的右腦必須結合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隻有在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日常活動中,注意使用和鍛煉右腦,才能使其得到迅速的發展。

開發大腦,發揮其潛力,提高兒童創造力的方法和措施是多種多樣的,隻要我們弄清了左右兩半球的功能與特點,認識到兩者在創造性活動中的不同作用,就能結合各自存在的具體問題、具體情況,製訂出切實、有效的措施來,也能在實踐中獲取應有的效果。

第六節 學生創造力培養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萌生創造力的土壤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人的智力發展的80%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獲得的,即早期的家庭教育狀況,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決定了個人以後發展的前程,在人一生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如此。大量事實證明,創造型人才總是偏向誕生於能夠對兒童實施良好的創造性教育的家庭。德國的法學家卡爾、威特就是其中的一例。

1800年7月,威特出生於哈雷近郊的洛赫村。其父雖然是一個鄉村牧師,但卻是個非常富於獨特見解的人。在他還沒有孩子時,就提出必須從幼兒開始教育,用他的話說,對子女的教育必須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他確信這樣做的結果是,一般的孩子也能成為不平凡的人、富有創造力的人。後來,他有了一個兒子,即卡爾、威特,但卻是一個很不稱心的嬰兒,連鄰居們都確認為是一個白癡。不過,威特的父母並沒有失望,而是踏踏實實地實施了自己的教育計劃。沒有多久,這個傻孩子就轟動了附近的人們。在威特八九歲時,已經能夠自由運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6種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那年,考入萊比錫大學。1814年4月,未滿14歲的威特因數學論文突出而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之後,他16歲時又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並受聘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家庭教育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威力,是因為家庭創造教育和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相比,具有獨特的功能,有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可比擬的優勢。父母與子女的血緣關係釀成了父母對子女的最親密的愛和子女對父母由衷的崇敬、信賴。父母對子女進行教育是義不容辭的義務,子女接受父母的教育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父母的教育是最直接、最有力、最具權威的教育力量。而且,父母教育子女的形式與途徑不靠上課、教科書和有計劃、有組織的各種教育活動,而是把子女的創造教育傾注於整個生活之中,使孩子的生活和環境充滿著創造氣氛,為子女創造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氣氛,培養孩子的創造個性。

翻開名人名言,遍覽英才自傳,卓有成就者論其原因時,多半不稱自己如何聰明睿智,而多言“毅力、膽魄、興趣、好奇、熱情、虛心、理想”等個性素質的作用。這當然不是說知識、天賦、才能無足輕重,而是因為事實證明在一定的知識、智力水平基礎上,創造活動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個性。

良好的家庭環境氣氛是孩子產生創造動機、開展創造活動、形成創造力的重要條件。營造良好的環境氣氛是指創設有利於孩子創造力形成和創造活動開展的適宜氛圍與良好條件。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魯迅也說,要想造就天才,首先必須準備天才生長的土壤。環境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陶冶作用,有時比專門的教育還要大。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索裏就認為,“高度的創造性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通過使用一套特別教育手段來培養的”。他強調:“為得到最好的效果,必須使鼓勵創造性的環境成為兒童整個生活的背景。”所以,在家庭創造教育中首先應注意家庭創造輿論、創造風氣、創造氛圍的環境建設。

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氣氛首先要求父母給孩子一個充滿“創造氣氛”的生活環境。為此父母須利用各種傳播手段、交往方式、賞罰機製、活動形式,傳播創造信息,講解創造意義,交流創造知識,督促創造活動,營造創造氣氛,強化創造成就,形成強有力的創造誘力,使置身其境的孩子感到創造光榮的誘惑,體驗到創造成功的喜悅。從而由不自覺地被卷入發展成自覺地積極參加創造活動與學習,由不穩定的嚐試創造,發展成為穩定的創造興趣和誌氣。家長可以買科學家、創造發明家的宣傳畫布置房間,可以買些動腦筋創造發明的小雜誌和課外書,可以給孩子講科學家創造發明的故事,可以與孩子一塊探討生活中的工具的製造和改進,可以讓孩子參與父母對日常用品的修理製作,可以同孩子進行創造性遊戲娛樂……對孩子創造的願望給予支持與鼓勵,對表達創新思想的行動和作品給予承認和讚揚。如孩子自編一個故事,製作一個玩具,作一幅圖畫等,父母應及時給予鼓勵和強化,要讓孩子感到成人期望他去創造。孩子對父母的語言、表情、舉止是敏感的,對父母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就會增強孩子做好的動力和信心。父母對孩子創造的期望如能滲透於家庭生活中,對培養孩子創造的願望、創新的心理傾向起著重要作用;反之,如果父母不但不積極創造氣氛、不參與創造性活動,而且還漠視甚至譏笑、幹擾孩子的創造性活動,就會抑製孩子的創造願望,影響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氣氛還要求父母營造一個和睦、寬鬆、寬容的家庭環境,包括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和生動活潑、民主自由的生活局麵。陶行知曾說:“隻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父母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感情融洽,氣氛和諧,父母沒有獨尊的架子,講求民主,虛懷若穀,與孩子平等相處,能容忍孩子的出格想法與做法,對孩子愛護而不嬌慣,情感交流共鳴,心理充分相容,能使孩子感到輕鬆自如,沒有害怕感、緊張感,敢於同父母討論直抒己見、大膽反駁父母的見解,這樣就能使孩子充分自由地發展創造力。如果大人對孩子經常譴責、訓斥,父母之間不斷爭吵,父母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長作風獨斷,孩子的精神處於壓抑、緊張和手足無措的狀態,他們幼小的心靈受這種精神刺激很容易產生思想禁錮,更談不上創新思想的產生。

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氣氛更要求父母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使孩子體驗到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依賴於大人的附屬品。如果父母對孩子不放心,處處小心謹慎,怕孩子吃苦受累,任何小事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天長日久就會使他失去獨立活動、獨立思考的機會,完全依賴父母,聽大人擺布,喪失自主性、自信心和責任感,就很難產生創造動機、開展創造活動。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智力、動作的發展,生活經驗的積累,父母要相信孩子能夠處理自己的生活瑣事,放手讓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自由地探索周圍世界而不受拘束。在這種家庭環境氣氛裏,孩子體會到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可以支配自己的行動,將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有利於創造願望的產生和創造活動的進行。

三、創設實踐條件和機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創造活動。

創造實踐活動是知識轉化為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孩子的創造力是通過多種實踐活動鍛煉逐步提高的,有時以一張畫表達自己的創造思想,有時以自編自舞的身體動作和三言兩語的兒歌實現他的創造,提高他的創造能力。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父母與老師首先應為孩子開展創造活動提供必需的材料,如作畫的紙和筆、泥團、積木、螺絲刀子、鉗子等工具,還要幫助孩子收集做遊戲的各種材料及其他用具,如成人認為是廢物的硬紙板、泡沫塑料、線團、石子、貝殼、小瓶等,使孩子具有豐富的物質資料,以便較好地進行創造活動。同時,父母和老師還應為孩子預備一隻抽屜或盒子,存放孩子的“寶貴”材料,以便孩子隨時取放運用。

父母和老師還要鼓勵孩子參加學校的課外活動、科技創造發明活動、夏令營活動。空餘時間要常帶孩子參觀科技展覽、科技影視片,聽創造發明講座,到圖書館、工廠農場學習參觀,與孩子一起從報刊上剪貼創造發明文章等。特別要重視智力測驗、走迷宮、猜謎語、下圍棋、學科娛樂會等遊戲對孩子創造能力的影響。父母和老師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在適當的場合下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如乘涼時看到天空的月亮,除了引導孩子觀賞月亮外,還可提出“你想想還有什麼東西像月亮,月亮上還有什麼”,孩子在喝水時可問“水還有什麼用途”等。還可采用提有趣問題、講故事的辦法激發孩子的想象力。

父母和老師還要保證孩子充分的自由活動時間,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使用各種材料,進行有關創造活動,不要硬逼孩子識字、背口訣等。切記不要耗費孩子大量時間去做孩子智力水平達不到和孩子根本不願做的事。同時還要避免過多地幹擾、幹預孩子的活動,以免影響孩子的創新思想。教育者要多觀察,多了解,多幫助孩子,以充分發揮孩子的創造才能。

四、掌握創造力訓練技法,揚長避短,因材施教。

創造技法是創造發明的技巧方法,是從發明創造活動和創造成果中總結出來的帶有普遍規律的創造發明的原理、技巧和方法。創造技法是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捷徑,是提高創造力的有效途徑,是打開發明創造之門的鑰匙。曆史上無數的科學家、發明家、文藝創作家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功,都是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創造技法的結果。下麵將常用的創造技法列舉如下:

1、發現問題技法。

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是發明創造的出發點。發現問題的方法:一是需要,可從親身生活感受提出。如陝西華縣的張誌勤從搗蒜泥時蒜往外蹦的生活中發明了帶“傘”的搗蒜槌。也可從社會調查借助現存物品提出。如上海市第三女中的裘苑發現病人打點滴針時,親屬怕誤了換瓶而時刻守著影響了休息,就發明安裝了能報警的裝置,榮獲第三屆億利達青少年發明一等獎。二是通過列舉事物的各個方麵發現。如把圓珠筆分解為筆杆、筆夾、筆帽、彈簧、筆芯、油墨、筆珠幾部分,將其外形、材料和使用方式等方麵加以改變,或嚐試用其他零部件代替,結果會發現許多問題:如何使油墨在很冷的冬天不凍?如何避免換筆芯時彈簧彈出失落?如何改變油墨的顏色?如何調換筆珠?如何避免筆帽丟失?如何讓筆別在身上更美觀?等等。通過改進,就可創造出適用於各類人員、各種用途的圓珠筆。

2、多問思考創造技法。

從各種不同的方向進行思考創造,也是取得成功的有效方法。內容有:①智力激勵法。以小組討論會的形式通過發散思維進行信息催化,彼此激勵,互相啟發,引起聯想,從而促使產生大量創造性設想。例如,如何舉辦吸引人的晚會和課外活動。②八項發明法。從功能、形狀、運動、氣味、光亮、音響、大小、外觀等八個角度考慮能否增加什麼,能否減少什麼,可否用別的東西代替,還有沒有別的用途。

3、類比法。

類比法創造的內容:一是比較。如北京的張超同學見從樓上拿氣筒給自行車打完氣又送到樓上費時費力,就把自行車氣囊與血壓計比較,發明了自行車胎自動打氣裝置,獲一項國家專利、八項發明獎。二是模仿。如北京寶華裏小學張雪克同學看到家裏氣壓暖瓶壓出來的水是渾的,就模仿漁網上的浮球先將玻璃管改為膠管,然後將伸向水底一端的管子嵌在一個泡沫塑料小球上,將膠管的下端浮在水平麵之下,利用球的浮力,既可以充分吸水,又避開了瓶底沉澱的水鏽,獲全國小發明三等獎。三是移植。如蘇州醫學院的醫生把響尾蛇和田鼠決鬥時的“熱眼”自動跟蹤、追擊目標的原理移植到醫療中,發明了生物導彈,可以將藥物直接送至病人的膠質瘤外,不用開顱即可消除腦部腫瘤。

4、組合法。

組合法也是發明常用的方法。如天津鋁壺廠把壺蓋上加一個哨子,水一開就響,以提醒主人。杭州一位叫駱偉的五年級學生在膠水瓶口處附加了一個小小的橡皮滾子,隻要擠壓膠水瓶,膠水便通過塑料管流在滾輪上,來回推動,膠水就均勻地抹在紙上,而且不易堵塞。武漢小學生雷鳴設計了20多種功能的“家庭折疊多用車”,可以用作手推車、輕便車、童車、殘疾兒童車、鋼椅、兒童滑冰橇、冰上貨車、登山行李架、鋼床、野餐桌、移動式桌子(床)和搖籃等。

還有許多方法,在這裏不再一一介紹。教師可以因時、因地、因人製宜,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訓練。

總之,創造發明是社會進步的發動機,它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我們每個人工作、學習、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活動。創造力是可以從小培養的,尤其是當前在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要求孩子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較好地適應環境,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顯得尤為重要。每位教師責無旁貸,應積極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