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影響學生創造力的因素及其激發
第一節 影響創造力的一般因素
一個創造者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成功地完成一個創造任務,除了具有獨特創造性思維外,至少還需要以下幾個條件:
一、敏銳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指有目的、有計劃、較持久的知覺能力,是一種發現事物典型特征的能力。觀察力強的人能迅速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和本質,通過觀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深入思考,達到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我們每天處在內外部刺激的洪流之中,但對刺激物的觀察結果卻不一樣,有人視而不見,讓發現真理的機會白白從眼皮底下溜走;有人迅速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創造活動。如,牛頓觀察到蘋果落地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看到蒸氣頂開壺蓋從而發明了蒸汽機,等等。凡具有創造成就的人,都有非凡的觀察力,都非常重視觀察。巴甫洛夫在自己實驗室的門上寫著“觀察、觀察、再觀察”。達爾文也曾說過:“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隻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有人把觀察力比作創造活動的窗口,可見敏稅的觀察力是創造的重要條件。可見,家長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是多麼重要。
二、豐富的創造想象。
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按想象內容的新穎程度和創造程度以及形成方式,可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創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務,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獨特的新形象的過程,具有首創性、獨立性和新穎性。想象力是創造力的翅膀。
創造想象是智慧的表現。科學領域裏一切新的發明,藝術領域裏的一切典型形象都隻有通過創造想象才能夠創造出來。沒有想象就沒有科學和藝術,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力。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創造都是通過想象從對原材料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新假設開始,然後通過試驗推測其結構、特性及其各種變化發展的可能性。經過一個反複循環的過程,新形象和新假設逐漸清晰起來,和諧的、符合規律的理論框架就會建立起來,所以,創造想象是創造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家長應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的創造想象。
三、合理的知識結構。
知識是想象、思維的基礎。創造性思維總是需要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發生。可以這樣說,知識結構是創造思維的硬件係統。
所謂知識結構是各種知識在人類頭腦中的組織方式,它包括各種學科知識的配置比例、相關程度和協同關係。知識在人類頭腦中積累的過程是一種構建過程,實踐中產生的每一認識結果,作為一種知識都要納入到原有知識群的網絡結構中,安插到相應位置。人的知識結構往往會有一兩門學科的知識起著支撐基本結構框架的作用,從而形成支柱型學科,它們構成這個知識結構的主體部分。其次還有許多外圍學科群,包括基礎學科和相關學科等。知識的組合方式在理想狀態下應該是縱橫交錯、井然有序的,縱向有係統,橫向有層次。例如,一個電工或電器技術人員,他們的支柱學科主要是由電的專業知識構成;外圍學科中的基礎學科主要是由數學、物理學、化學和一些文化知識構成;外圍學科中的相關學科主要是機械加工知識和一些經濟技術知識構成。三者之間在知識量上顯然是依次遞減。一般來講,專業知識應深,外圍知識要廣,二者相得益彰。
四、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創造活動是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它需要一個長期的、反複的探索過程,需要有勇敢的精神,堅強的毅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創造可能產生豐碩的成果,提供極高的經濟價值,也可能失敗,或得不到別人的理解、社會的承認。成功的歡樂,失敗的痛苦,自始至終貫穿於創造過程之中。所以,創造的過程不僅是心智、想象的思維過程,也是一個悲喜交加的情感過程。如果沒有創造的興趣,缺乏堅定的信念,沒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是不能獲得創造成功的。因此,創造與良好的心理品質息息相關,人的意誌、情感、信念、興趣、習慣等個性心理品質是創造思維的軟件係統。
良好的創造個性是創造活動的內在推動力量,具有確定創造目標,選擇創造方向的功能;良好的創造個性具有克服內外困難,在失敗麵前不氣餒,調節心智活動節奏,控製情緒狀態,保持思維活躍,準確判斷的功能;良好的創造個性還具有彌補知識不足、直接或間接參與創造活動的功能。如對偶然現象的好奇導致發現某種創造契機,對原型的側向、反向思維構想出新的模型等。與此相反,膽怯、倦怠、嫉妒、羞怯、興趣狹窄等不良個性心理品質則會熄滅創造之火,喪失科學創造的熱情,降低觀察的敏感性,降低記憶的速度,使思維狹窄而膚淺、想象力貧乏,使創造性探索半途而廢。例如,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雖然首先提出了“能量子假說”,但是由於膽怯,他非但沒有進一步發展量子理論,反而對自己的發現持懷疑態度。美籍物理學家楊振寧經常問自己是否失去膽魄,他說:“當你老了,你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因為你一旦有了新思想,會馬上想到一大堆永無止境的爭論,害怕前進。當你年輕力壯的時候,可以到處尋求新的觀念,大膽地麵對挑戰。”因此,家長不可忽視孩子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
五、相應的創造技能。
技能是在實踐中通過學習和練習而合理組織起來並能順利進行(半自動化)的外部動作或內心活動的一種行為方式,其中外部動作方式是動作技能,內部心理活動方式是心智技能。創造技能是創造所采用的科學的、簡便的、新穎的活動方式,它是知識智力、想象轉化為創造及創造物的橋梁。如愛迪生一生僅在專利局登記過的發明就有1328項,每一項都是自己想象後親自製作、實驗的。他在試製燈絲時,如果隻是冥思苦想而不去操作試驗或缺乏操作技巧,就不可能知道哪種材料合適。可見,缺乏必要的創造技能,就會阻礙創造力的發揮,降低創造水平,所以相應的創造技能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必要條件。孩子的動手能力就是這種創造技能的萌芽,千萬要給以愛護和引導,切不要阻止、扼殺。
六、必要的科學實驗。
在創造活動中,任何新的假設、新的理論,隻有為科學實驗和社會實踐所證明是正確的或有價值的,才算是創造性成果。一項發明創造一般經過直覺思維到理論思維,經過實踐——理論——實踐的多次反複才能完成,沒有科學的實驗是不能成功的。例如,達爾文當時猜想到幼苗頂端含有某種物質,但沒有辦法證明,在他死後,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反複實驗、研究,終於在1933年發現了植物生長素,建立在直覺基礎上的猜想在科學實驗基礎上成為科學理論。可見,科學實驗或理論思維是創造活動的必要環節。
以上構成創造力的幾個要素是互相影響、互相聯係、密不可分的。每個人身上,包括卓有建樹的科學家,在諸多因素中,也總是互有長短的,每個人在綜合運用這些因素的水平上也是不同的,因此綜合的創造才能因人而異。作為家長在教育中要循循善誘、揚長避短,以利於充分施展孩子的創造才能,形成孩子自己獨特的創造風格。
第二節 動機對學生創造力的影響及激發
一、動機在學生創造力發展中的作用。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並使活動朝向一定目標的內部心理傾向或內部動力。任何動機都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然而人類需要是複雜多樣的,這就決定了人類行為動機的複雜多樣性。根據不同的標準可將動機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例如,根據動機的起源,可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根據動機的來源,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根據動機的合適性質,可分為適應性動機和不適應性動機;根據動機的結果指向,可分為成就動機和非成就動機,等等。一般來說,動機具有三種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動機是人的積極性的一個重要方麵,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激發、推動個體產生某種行為,進行某種活動。二是指向功能,動機總是使被它推動的活動指向一定的目標或對象。三是維持和調整功能。活動產生後,個體是否堅持下去以及在活動進行中作出怎樣的調節和改變,同樣要受到動機的調整和支配。需要指出,由於動機的類型、強度的不同,它們在以上三種功能上的具體作用和表現效果可能是不相同的,有時甚至是相反的。
雖然籠統而言,動機對行為、活動具有激活和維持的功能,但具體來說,行為、活動與動機的關係卻是十分複雜的。同一行為與活動可能有不同的動機,即各種不同的動機通過同一活動表現出來;不同的行為和活動也可能有同一或相似的動機。然而,不管怎樣,任何行為、活動的產生和維持都離不開動機,動機是各種行為、活動的直接推動力。
創造活動也是人類活動的一種,自然和所有的活動一樣,需要動機來激發和維持。但創造活動不同於一般的活動,它是一種產生新觀念的特殊性活動,因此它所需要的動機也與一般活動的動機有所不同。如前所述,創造活動要求創造主體必須具備頑強的毅力、持久的恒心、不懼困難的決心、敢於懷疑和創新的勇氣和刻苦鑽研的工作精神。也就是說,個體進行創造活動要比一般活動付出更大的代價,花費更多的精力,需要更強的自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個體沒有強烈並且適當的動機是根本不可能的。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動機直接決定著學生從事創造活動的期待、對結果的評價和體驗,並進而影響著其從事創造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的發展。由此可見,動機在創造活動中不可缺少,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動機因素也常常被認為是影響創造力發展和表現的主要個人心理因素之一,為廣大研究者所重視。
二、內在—外在動機與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從動力來源看,動機有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之分。所謂內在動機,就是指由學生內在的需要而引起的動機。例如,由於學生認識到創造的意義或對創造活動有了興趣,因而他們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創造活動。外在動機是指學生在外界的要求和外力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行為動機。例如,學生為了得到父母或教師的獎勵或避免受父母或教師的責備而進行創造活動。當然,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的劃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而且,在實際的創造活動過程中,學生從事創造的動機是可以發生轉化的。內在動機可以轉化為外在動機,相反,外在動機也可以轉化為內在動機。這主要取決於外界因素的影響、活動的性質以及學生對活動的認識、在活動中體驗到的成功感。另外,在某一具體的特定創造活動中,學生的動機還可能是複合的。
盡管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都可以成為激發和維持學生創造活動的創造動機,然而,許多經驗事實和心理學研究業已證明,內在動機更有利於學生創造活動的產生和創造力的發揮和發展。
美國學者哈特曾從五個方麵描述了在課堂學習中內部動機定向的特征:學習完全是出於好奇心而不是為了取悅於老師;學習是為了自我滿足而不是為了得到好分數;喜歡挑戰性工作而不是選擇容易完成的工作;渴望獨立工作而不是依賴教師的幫助;根據自己內部標準而不是他人的外部的標準來評價工作的成敗。有關研究結果發現,內部動機使學生更喜歡挑戰性的、有樂趣的工作,而外部動機則使學生傾向於簡單的、容易的工作。因此,內部動機更有助於學生進行創造活動,發展和提高創造能力。
心理學家艾曼貝爾的實驗研究也支持了上述結論。艾曼貝爾是以富有創造力的學生為被試進行實驗的。他首先按下列標準選取了72位被試:第一,已學完一門或更多的高級的創造性寫作課程;第二,已發表了一首或者更多的詩作;第三,已發表了一篇或更多的小說作品;第四,在自己個人時間中每周花費4小時或更多時間來寫作詩歌或小說。接著將被試隨機分為3個組,各組的男女生人數相當,創造性預測分數的平均數和方差大體相等。之後,研究者分別給三組被試創設了不同的情景,一為正常情景,不施加任何影響,該組即為控製組;一為內部動機定向情景,該組即為內部動機定向組;一為外部動機定向情景,該組即為外部動機定向組。最後,所有被試寫俳句詩一首,並由12位專家評價其創造性。內部動機定向組的創造性得分遠遠高於外部動機定向組。這說明,在沒有外部限製的情況下,如果被試追求內部動機定向,其創造性將得到加強,反之,則受到削弱。
綜上所述,與外部動機相比,內部動機更有助於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和提高。究其原因,具有內部動機的學生主要受好奇心、興趣、滿足感等驅動,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往往就會對問題更敏感,就會不計代價、更努力地去解決問題。而具有外部動機的學生則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取得外部獎賞或避免懲罰上,這常常會分散學生的精力並有可能損害學生的內部動機,從而阻礙學生創造力的發揮與發展。
三、成就動機與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成就動機是指人們希望從事對他們有重要意義的活動,並在活動中克服障礙、施展才能以力求取得完滿結果的一種動機。例如,學生希望自己搭的積木又高、又穩,超過別的孩子;學生希望自己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能名列前茅。通常,成就動機由兩類成分構成,一是力求成功的需要,二是避免失敗的需要。這兩類成分不同程度、不同強度的有機結合便構成了各種各樣的成就動機。成就動機具有明顯的個別差異,不僅表現在成就動機的強度上有水平高低之分,而且還表現在成就動機的成分上有結構的不同。如某些人的動機中,避免失敗的成分比力求成功的成分要多一些,而在另一些人的動機成分中力求成功的成分則比避免失敗的成分要多一些。前者即為避免失敗者,後者則是力求成功者。
由於成就動機直接指向活動的結果,進而影響甚至決定著活動的實際效果,因此它在個體的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許多研究表明,在智力水平、知識基礎、生活經驗等方麵大體相同或相似的情況下,成就動機高的人比成就動機低的人在活動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一般都要高一些。因為成就動機強烈的人往往願意並盡力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活動,努力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