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技能技巧表現出加速的發展。
——對周圍世界是敏銳的觀察者。
——確立較高的質量標準,並反複工作使其創作達到標準。
五、學生的特殊組織領導才能。
傑出的組織領導才能通常被人認為是非凡的社會交往、協調管理能力和其他許多方麵較高水平能力的綜合。這些方麵包括智力、學識、自信、首創精神、堅持不懈、對環境的洞察力、適應性以及熟練的口頭表達等。巴斯根據有關的研究指出,組織領導才能是在積極參與和承擔任務中表現出來的,因而與任務有密切的關係。比如,競技能力和體質強壯是男孩群體和比賽團體中領導者的特征,而傑出政治領導者的突出特征是智慧和正直。他還指出,組織領導才能不是偶然的表現,而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
許多經驗和事實表明,有的學生在小時候就已表現出非凡的組織領導才能。本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對超常學生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對學生的特殊組織領導才能也日益重視起來。1972年美國聯邦教育部提出了選拔超常學生的6種指標,領導能力被列為其中一種。在1987年第七屆世界天才學生大會上,有一位17歲的中學生獲得了1萬美元的特別鼓勵獎,他的個人成就在於利用課餘時間開辦了一個公司,雇用中學生為機構打掃衛生,為孤老病人服務等。他管理得當,經營有方,使雇用單位、服務對象以及被雇用的中學生都感到滿意,表現出傑出的組織領導才能。
組織領導才能是一種非學術性、非表演性,側重於社會性的能力,對它的研究遠不及學術性、表演性的特殊才能那麼廣泛深入。關於其特征如何以及如何鑒別,學者們目前正在探討。
有的研究者還將學齡學生中可能具有領導和社交才能的特征綜合如下:
——經常介入某種社會事業中,主動積極地做出貢獻。
——很受同伴歡迎。
——很容易與學生或成人產生相互影響。
——很容易適應新環境。
——有能力控製別人和指定活動。
——傾向於對別人的主意和決定抱有希望。
——傾向於最能被同伴選中。
——能很好地承擔責任,可靠性強。
——擁有如何完成任務的知識。
——能很好地表現自己的能力。
——喜歡別人圍繞自己。
——具有激勵他人積極行動的能力。
以上我們重點討論了學生的五種特殊才能,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特殊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該領域中創造力高度發展的直接體現。因此,可以說,學生的特殊才能實際上是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多元表現。
第五節 左右腦活動與創造性活動
新的腦科學研究結果證明了右半球並不像傳統認為的那樣是一個劣勢半球,相反地,許多較高級的認識功能,如具體思維能力、直覺思維能力、對空間的認識能力以及對複雜關係的理解能力等都集中於右半球。這一結論並不僅僅是修正了傳統觀念,更為重要的是它使我們重新探討和研究了左右兩半球在人類活動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使人類第一次認識到了右腦半球在創造思維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一、左右腦在活動中的不同作用。
創造性活動一般分為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和驗證期四個階段。我們根據各階段對思維方式的不同要求和左右腦活動的不同特點,分析左右兩半球在創造過程的各階段所起的不同作用。
在創造過程的第一和第四階段(即準備期和驗證期),左腦處於積極活動狀態並起著主導作用。因為在這兩個階段,人們更多的是發揮左腦的言語和邏輯思維功能,運用各種邏輯方法(如外推、類比、比較、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等),去分析資料尋找問題症結,確定研究工作的出發點並檢驗假設、形成概念,最後將研究結果係統化,建立起邏輯嚴密的科學知識體係。
在創造過程的第二和第三階段(即醞釀期和豁朗期),右腦則起主導作用。這兩個階段是新思想、新觀念產生的時期,因而也是創造性思維過程中最關鍵的時期。由於新思想的產生是沒有固定的邏輯通道的,為此,就需要充分發揮右腦的想象、直覺和靈感等非邏輯思維功能。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在創造性問題解決中,人們要揭示事物的本質,把握那些不能為人們所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隱蔽聯係,填補知識鏈條的空白,創造出不曾有過的新產品,就必須借助於想象去設想事物內部過程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圖景,尋找解決問題的一般性原則和中介環節,構思新產品的形象。想象,可使人們突破個別經驗認識的框子,把握普遍性;透過有限,深入到無限;超越現實的時空界限,推測過去,預示未來;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自由地重新組合。正因為有了想象,人們創造思維的行程才有了很大的自由,人們的思想才可以自由地飛翔。因此,右腦的想象功能不但在文學藝術創作中,而且在科學研究、技術發明中,也都起著巨大的作用。恩格斯將微分這樣抽象的概念稱之為“想象的數量”。列寧也指出:“否認幻想也在最精確的科學中起作用,那是荒謬的。”傑奎斯、哈德瑪得曾向全美著名數學家寄發問卷,詢問其創造過程中的思維問題,研究結果表明在創造性的工作中,這些數學家既不用言語也不用代數符號進行思考,他們采用的是運動著的心理圖像,以想象的方式進行。愛因斯坦在答卷上寫道:“語詞或語言,當它們被書寫或被說到的時候,好像在我的思想結構中不起任何作用。那些作為思想元素的心理存在是一些符號和或多或少清晰的表象,這些表象可被‘自願地’再造和聯合”。愛因斯坦不僅具有極其明晰的右腦意識,而且還把想象的重新組合視為創造性思維的本質特征。對於愛因斯坦來說,思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利用右腦的流暢性及其功能去把握並轉化“視覺”和“肌肉”形式的複雜表象。在找到一種可行的解決辦法之後,語詞或其他符號才會被“複雜地”用來將概念轉化為一種邏輯的、言語的形式,也即在思維的第二階段中左腦的活動占據主導地位。想象(視覺的或動覺的)在建立新聯係、新連接階段起主要作用,而言語或其他符號則在隨後的階段中起作用。
直覺,是人腦基於有限的數據資料和事實,調動一切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於出現在其麵前的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的本質、聯係及其規律作出的一種直接、迅速、敏銳的洞察和初步的整體判斷。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一方麵由於問題空間都是不明確的,所需的事實和證據也常常十分有限;另一方麵由於不存在一種凝固不變的邏輯通道去引導我們按圖索驥地構思實驗、建立模型、提出假設、尋找問題解決的中介環節,因此,遵循嚴密的邏輯規律,通過逐步推理而得出合理的結論的左腦分析式思維方式是難以施展和奏效的。可見,右腦的直覺思維是創造性解決問題所必需的。如果我們考察一下直覺的特點,也不難發現這顯然是右腦的功能。直覺思維是跳躍式進行的,似乎不存在中間的推理過程,它直接接觸到問題的實質,主體不能明確地意識到該過程的進行,也無法用言語清楚地描述出來。總之,在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過程中,右腦的直覺功能在確定研究方向、選擇研究課題、識別線索、預見事物的發展過程和研究工作可能的結果、提出假設、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領悟機遇的價值、在缺乏可供推理的事實時決定行動的方案、在未獲得決定性佐證時形成對新發現的看法等等方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靈感,是指人腦有意無意地突然出現某些新的形象、新的思想,產生一種頓悟,使一些曾集中精力、長期反複探索而尚未解決的問題得以澄清的現象。在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過程中,既有長時期的準備和積累,又有短時間的攻關和突破;既有經久的沉思,又有一時的頓悟。靈感就是在長期創造性實踐和思考活動的基礎上,思維運動發展到一定關節點時,產生的一種質的飛躍。大量事例表明,靈感常受某種啟發而產生。在我們周圍的客觀世界中,無處不隱蔽著大量的啟示,使人們能取得豐富的創造性設想,從變化的背景和改變了形式的事物中將所需要的再認出來,這往往是創造性突破的關鍵一步,而這種模式再認正是右腦的一大特長。幾百年來這種“無意識”的靈感一直被人們所提及,這一發現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解釋。在大多數靈感出現時,主體往往處於一種長期緊張工作之後的暫時鬆弛狀態,比如說散步、釣魚、聽音樂、觀花賞月乃至睡夢中,此時,主體精神放鬆,抑製解除,有著豐富的遐想和活躍的想象,右腦的無意識思維處於積極活動狀態之中。所以,靈感——頓悟易於湧現。
二、創造性活動中左右腦的協同活動。
前麵已經指出,左腦在創造性思維活動過程的一、四階段起主導作用,右腦在二、三階段起主導作用,這是由左右腦功能特點和完成各階段的主要任務對不同思維類型的需求所決定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左半球在語言、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等方麵起決定作用;而右半球則善於解決有關空間方麵的問題,是音樂、美術、幾何—空間和知覺辨認的主要加工係統,即它主管的是直觀的、創造性的、綜合性的活動。當然,這種主次作用是相對的,它並不意味著在一、四階段中右腦就不起作用,左腦也在二、三階段的活動中就保持沉默。因為任何創造性產物,都是左右腦密切配合、協同活動的結果,純粹的左腦思維和純粹的右腦思維,在實際的創造性思維活動過程中都是罕見的。事實上左右腦的這種協同作用的相互關係才是創造力的真正基礎。邏輯和結構方麵的自由放鬆,能使直覺形象思維十分有效地產生觀念,但無法進行邏輯評價;因而創造力同樣有賴於左腦的功能去把握一個優秀觀點的價值,並邏輯地分析它尚存在的問題。所以在創造性思維活動過程的每一階段,左右腦思維都是彼此需要和密切配合的,隻不過在其中某一具體的思維活動中,有主有次;左右腦主導地位的轉移在整個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過程中甚至其中每一個階段都可能多次發生。
三、左右腦發展與兒童創造力發展。
我們已經知道左右兩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偏向,或者說存在功能特化,而且兩半球在人類的創造性活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那麼這種兩半球間的差異是人生而有之的嗎?這種差異是否在每個個體身上都表現一致呢?我們又如何能把握這種差異以發揮人腦的潛力,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產品來呢?本節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1、左右腦功能的分化過程與兒童創造力發展。
從斯佩裏的裂腦人研究開始,人們對左右腦半球的非對稱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有趣的是人們發現這種在成人身上所觀察到的大腦兩半球功能特化現象並不是人類個體生而有之的。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大腦兩半球從最初的功能均勢狀態逐漸地轉向功能特化,即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左右腦半球的功能分化。有關這方麵的證據主要來自於對大腦損傷後果的研究,尤其是對言語機能的觀察。科恩曾報告說,在嬰兒期施行的腦半球切除手術中,對右腦半球和左腦半球切除者來說,他們的詞語性智商不存在差異;波尼也曾指出,9歲或10歲以前的大腦損傷不會或很少引起兒童產生嚴重或持久的失語症;最罕見的一個例子來自史密斯的報告,他所報告的患兒在5歲時被切除了左半球,然而在時隔21年之後,此人仍具有優越的語言技能和正常的非語詞技能。可見腦損傷給個體帶來的後果並非人人相同。
目前,人們認為在6歲之前,大腦具有自我修複的能力,若一方半球受損,則另一方半球就可承擔起相應的功能任務。比如說,因事故或疾病使左腦半球遭到損害,即使語言中樞已經在左腦形成,也會很快地由右腦半球來代替行使其功能,以便克服語言障礙。一般而言,左右腦功能分化的完成和個體自身在用腦偏向上的定型大致以10歲為分界線。在10歲之前是逐步分化、定型的過程,10歲之後,個體開始邁入形成自己的風格的第一步。個體在觀察、確認事物和形成自我意識時開始具有自己的思維偏向,通俗地說就是形成“左腦型人”或“右腦型人”,當然這種定型隻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兩個半球間實際上正如我們前麵所言是一種相互協同的關係。10歲前後這一時期對今後個體大腦是否發達和腦使用方法的固定化等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其影響因素取決於周圍環境、自身的不斷學習以及日常有意識的腦訓練等。
研究發現,環境在個體的大腦功能分化和用腦偏向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一個受虐兒童的個案中,其父母從不與她說話,對她發出的任何聲音都給以懲罰,在13歲之前這個孩子一直生活在完全與言語和噪音隔絕的環境當中,這種言語環境的剝奪使她的左腦功能長期衰退。研究表明,該兒童的空間能力發展極好,在言語和非言語聲音方麵,左耳(右腦)都顯示出巨大的優勢。盡管接受了大量的訓練,但她的言語發展水平仍十分低下。很顯然,如果環境不給大腦半球提供相應的、發展所必需的刺激,腦半球就無法具有正常的功能。在對成人的一項調查中,人們發現家庭主婦中有80%的人是“左腦型人”,而大學體育俱樂部的大學生中則有80%的人是“右腦型人”。這似乎應當歸結為其日常活動的不同。由此看來,是日常活動所要求的用腦方式更直接地決定了使用腦的偏向。
近年來研究也發現遺傳、先天因素在左右腦功能分化中的作用。在新生兒階段,左右腦在形態和功能上已有所不同,事實上這種大腦一側化的遺傳程序更多地證實了左腦半球的優勢存在。對100個健康新生兒的觀察發現,新生兒在躺著的時間裏有88%的時間,他們的頭是轉向右邊的,隻有9%的時間轉向左邊。在聽到說話聲後,新生兒的左半球也顯示出更強的腦電波反應,而在音樂等非言語聲音的刺激下能喚起右腦更多的反應。如果說這種功能上的差異可能來自偶然因素,那麼蓋斯溫德的解剖研究則有著更強的說服力。他對10—44周胎兒的腦進行了207例解剖研究,結果發現有54%的胎兒其左腦顳葉麵麵積比右腦半球相應部位大,而左、右腦間沒有差別的是28%,右腦顳葉麵較大的占18%,雖然這種解剖上的差異並不能完全說明左、右腦功能上的差異,但我們也注意到胎兒這種左右腦形態上的差異與成人的右利手、左利手、平衡手三種類型比例間的微妙關係。進一步的臨床研究表明,對在出生後5個月因病做了大腦半球切除術的兒童來說,盡管由於大腦半球間的互補能力使他並未失去言語機能,智商也屬正常範圍,但在9—10歲時,經測查發現,切除左腦半球的患兒對語法的理解和掌握明顯地比切除右腦半球的患兒差。總之,這些新的研究表明,在個體出生之時很難說左、右腦就一定具有同等的能力,遺傳因素對此不無影響。
我們知道大腦是人類思維的生物基礎,尤其是人的右腦對創造性活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想使兒童具有較高的創造力水平,必然要從其腦功能的發展和開發做起。盡管環境與遺傳因素都有作用,但對一個出生後的個體來說,我們無法改變他的遺傳因素,因此隻能從環境因素入手,而個體腦功能分化和用腦偏向的客觀發展過程,為我們促進其全麵發展、培養其各方麵的能力提供了可能。有關這方麵的內容在後麵還會詳細闡述,這裏就不詳細討論了。
2、左右腦發展的個體差異與兒童創造力。
左右腦的功能偏向對每個人來說並不是完全一致的。我們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左利手和右利手兩種類型的人,實際上專家們研究發現,對於大多數右利手的人來說,其言語中樞集中於其左腦半球,而且這類人擅長於邏輯分析思維;有近70%的左利手其言語中樞仍集中於其左腦半球,而另有30%的左利手其言語中樞集中於其右腦半球,但左利手的人一般都擅長於整體性的、形象的直覺思維。這種個體間的差異我們很容易從男女的心理行為差異上看出來,有人研究發現在男性當中右利手占80%,左利手占9%,而平衡手占11%;而在女性當中右利手為66%,左利手為2%,平衡手則占到32%。男女間這種左右腦功能特化的差異可以從其生理成熟速度不同來解釋。從生物學的研究我們得知女孩子在生理成熟上明顯地比男孩子早,比如懷孕5個月後,女性的胚胎發育就已比男性的快了兩周;女孩子先學會說話、走路;比男孩子提前進入青春期,到達成長最高峰等等。但是生理成熟的緩慢意味著男孩子有著更多的時間去完成神經係統的分化和構造。在胼胝體充分發展,兩半球間建立起良好的功能聯係之前,嬰兒就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去發展對言語聲音的自然趨向,因此左右腦半球功能特化的程度是與生理成熟速度相聯係的。女孩子的一側化程度較男孩子低,其大腦兩半球的協同活動似乎比男孩子更為明顯。對於解決通常水平的問題來說,女孩子在速度、流暢性和精確性方麵占據一定優勢;對於解決較高水平的創造性問題來說,它所需要的則是相對獨立的大腦兩半球思維模式,就如愛因斯坦所描述的“表象”思維。
總之,在現實世界中,人們或是通過言語的、邏輯分析的方式解決問題,或是通過非言語的、形象的、整體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鑒於人類這種不同的解決問題方式的存在,我們在作出評價時,必須是全方位的綜合評價,這一點對兒童來說尤為重要。就目前而言,人們往往偏重於兒童的語言和邏輯能力,一個孩子可能因為在“智商測驗”中未得高分就會被認為是不太聰明,老師和家長也就認定了他是這樣的人。這對孩子來說是極不公平的。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所提倡的多重智力理論一樣,人的能力是多方麵的,除了語言和邏輯能力之外,還有空間關係理解能力、音樂能力、軀體運動感覺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意識能力等,尤其對於創造力發展來說,這後幾種能力更是不可缺少的。人們常說兒童具有無比的想象力,他能把白紙上的一個小圈點看作是眼晴、星星、一根針紮進去了等等,事實上有時兒童的想象和創新遠遠超過了成人的水平,為什麼大多數人在長大之後就失去了這種富於創造的想象呢?這與我們的教育方式應該說不無關係。
近年來,人們對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智力進行了較多的探討和研究,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在培養和評價學生智力時,隻注重觀察力、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集中思維、分析性思維、嚴密的邏輯推理等方麵的訓練和培養。往往忽視了在創造性活動中起重要作用、作為右腦功能的創造性想象力、發散思維能力、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結果使學生智力得不到全麵發展,思路狹窄,創造力低下,右腦功能得不到發揮。
我們前麵也曾談到人們在大腦兩半球活動的方式上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人左半球活動占優勢,加工、處理各種信息傾向於用左半球,因而表現出與左半球功能相關的能力較強;另一些人則正相反,右半球活動占優勢,處處偏愛用右半球,顯示出與右半球功能相關的能力較強。在學校中(特別是小學)老師所喜歡的往往是言語能力和計算能力較強的孩子,而對那些在繪畫、音樂和手工技術方麵表現出興趣和才能的學生往往不以為然,認為是“不務正業”。所以在學校中存在著表揚、鼓勵左腦型思維者而拒絕右腦型思維者的傾向。許多家長也這樣對待孩子。許多孩子因為是右腦型思維者,不適應當今學校強調左腦功能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要求,表現出學習能力不足,被視為“差等生”;但實際上他們另有所長,他們操作能力強,想象、聯想豐富,思維發散、靈活,傾向於通過探索、視知覺、空間知覺、身體運動和整體性過程來學習和表達自己的認識,並非真正的“差等生”。同樣,在所謂的“優等生”中,許多人在上述方麵往往不如“差等生”,因而並非全才。所以在教育工作中,我們應當遵循全麵發展其才能、因材施教的方針,具體分析每個“差等生”差的原因,找出每個“優等生”的不足,並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和能力傾向,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和訓練,發揮其特長,使他們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全麵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