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各科學習中中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同小學兒童一樣,中學生的主導活動也是學習。但是中學生學習的科目明顯增加,內容加深,科學性加強,許多知識開始超出常識的範圍,接近事物的客觀規律和本質聯係。這一變化不僅增加了中學生的知識視野,也要求他們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獨立思考能力,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因此,在各科的學習中,中學生創造力無疑會獲得發展。
1、語文學習中中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由於中學生的語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在小學學習的基礎上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因此在語文學習中中學生可以進行一些更有助於創造力發展的活動形式。
在語文學習中,中學生常常被鼓勵或要求從多角度、多方麵去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顯然這對其創造力發展頗為有利。討論通常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圍繞“為什麼?”、“是什麼道理?”等問題,中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圍繞“還有什麼其他的意見和想法?”“還有什麼補充或哪些可能?”等問題,中學生被啟發去思考出盡可能多的、富有新意和獨創性的想法。
在語文學習中常要求學生歸納、比較對象之間的差異性和共同性。例如,同一單元中相同體裁文章的比較;同一素材不同體裁文章的比較,等等。這種語文學習能促進中學生從不同角度,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增強中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發展其思維的變通性。
作文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寫作技巧來表達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活動,其本身即是一種創造活動。中學生新穎、獨特、言有新意的文章是他們創造力的重要表現之一。中學生作文的創造性表現在選材、體裁、立意、結構、開頭結尾和遣詞造句等多個方麵。可見,進行創造性的作文可促進創造力的發展。
一般而言,在語文學習和活動中,中學生的創造力表現為他們在聽、說、談、讀等言語活動中的變通性和獨創性。例如聽講時能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討論中能說出新穎、獨特的見解;閱讀中擅於比較、聯想、發散和鑒別;作文時能靈活運用表達方式和修辭方法,立意新穎,構思和表達不落俗套,等等。
2、數學學習中中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中學生數學學習中創造力通常既表現為思考數學問題時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推理過程的可逆性,也表現為解決數學問題時善於提出問題,作出猜測和假設,並加以證明。
隨著數學知識的豐富和數學能力的提高,中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可以有意識總結和借鑒某些求異思維方法。下麵是中學生在解應用題過程中應用的一些求異思維的技巧和方法:(1)利用運算定律、運算性質求異。如連乘應用題一般都可以利用結合律列出不同的算式。(2)利用不同的出發點求異。如既可以從條件出發來思考,也可以從問題出發來思考。(3)利用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係求異。如某些分數應用題可以改為用比例分配的方法求解。(4)利用數量之間的不同對應關係求異。如一些較複雜的正反比例應用題既可以間接設法求解,也可以直接設法求解。(5)利用不同的假設求異。如一些“和倍”性質的應用題既可以假設小數為“1”,也可以假設大數為“1”。
3、理化學習中中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物理和化學是到了中學才開設的兩門新學科。它們與語文和數學學科有些差別,這既表現在它們是揭示自然界物體的運動變化規律和各種物質的構成、性質及聯係的自然科學上,還表現在它們以實驗事實為知識依據的特點上。理化學科這種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和偏重實驗的特點,對於激發中學生去探索自然界的奧秘、提高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促進他們創造力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在中學理化學習中,由於理化知識的基本概念和規律都是從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中概括歸納出來的,因此學生所麵對的一方是高度抽象的本質規律,另一方是紛繁複雜和變化多端的理化現象。如何從眼花繚亂的現象中領會其中的本質規律,然後靈活地去解釋自然界的現象是理化學習的任務和要求。在理化學習中,中學生可以親自動手做實驗,對實驗現象進行思考和探索,嚐試去揭示和發現其中的內在規律,運用對比、歸納等方法加深對規律的理解,並用這些規律來解釋現象、解決問題,這樣的理化學習對於提高他們的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遷移性、創造性,顯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科技活動與中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科技活動是中學生課外活動中與創造力發展關係最為密切的一項活動。中學生課餘科技活動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科技小組,如無線電、航空和航海模型、氣象預報、花木栽培、服裝設計等小組。由於在科技活動中,中學生需要查閱和研究資料,進行設計、製作和實驗,因此能開闊視野,激發對新知識的探索欲望,增強自學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組織能力與創造能力。例如,航模組學生在製作航模時,需要繪製圖樣、選擇材料、製作、總裝、試飛和調整,其中要應用到數學和物理上的許多知識。這樣,製作航模不僅應用了所學知識,也發揮了創造才能。
許多調查研究表明,中學生進行科技活動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有人在1988年對北京市中小學課外科技活動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廣大中學生科技愛好者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以及以這些能力為基礎形成的創造力比其他中學生有較大的提高。並且,科技活動的實踐還為這些中學生創造了廣泛接觸自然和生產實際的條件,提供了進行力所能及的科學研究的用武之地。據調查者統計,每年都要從各個科技活動小協會的愛好者中湧現出大量的科技作品,其中不乏質量上乘的佳作。在連續三屆全國青少年科學討論會上的獲獎作品多達37件,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首位。從這個調查中可以看出,科技活動是中學生創造力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不少人認為中學生的課外科技活動會影響到各科的學習。這一點已被調查事實所否定。周風等人曾對第一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造發明比賽和科學討論會中100名獲獎者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青少年科技創造獲獎者的各科平均成績在班內列入前10名的占69%,列入中間名次的占27%,列入後10名的占4%;獲獎者的科技活動促進平時學習的占57%;沒有妨礙平時學習的占14%;妨礙平時學習的占2%。由此可看出,一般來說,知識理論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反而會學得更好,出現妨礙各科學習的原因可能是目前不合理的課程設置,也可能是科技活動愛好者沒有處理好兩者的關係,而不是科技活動本身所致。
第四節 學生創造力的多元發展
一、學生的特殊語言才能。
在心理與教育科學研究中,研究者常把相對於學生年齡發展早、發展好或有突出表現的語言方麵(包括聽、說、讀、寫)的才能稱做學生的特殊語言才能。在我國古代,曹植10歲就已博覽群書,下筆成章;李白“5歲讀六甲,10歲觀百象”;白居易3歲識字讀書,5歲會作詩篇,9歲通聲律;王勃6歲善作辭賦、文章,15歲即興寫出《滕王閣序》;等等,這些都是學生的特殊語言才能的具體事例。
歸納起來,學生的特殊語言才能表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語言開始發展的時間比較早。學生心理學的有關研究表明,新生兒出生以後的第一年是言語發展的準備時期,到1歲末能夠模仿發音並能聽懂20個左右的詞,但一般都不會講話。即使有時能模仿說出幾個詞來,也是不清晰、不完整的。但在這個時期,具有特殊語言才能的學生不僅會講話,而且語言清楚、語句完整。例如,對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78、79級學生早期語言發展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在78級填表的51人中,1歲以前會講話的有30人,占58、8%;79級填表的23人中,17人在1歲前會講話的,占73、9%。又如,河南的雷淼1歲就會講話,2歲時能用較複雜、較完整的複合句來表達意思。而一般正常的2歲學生有96%的孩子隻能講簡單句,會初步講複合句的隻占35%,且句子不完整。
第二,語言發展特別迅速,詞彙比較豐富。對一般學生來說,幼兒期是口頭語言發展時期,通常能掌握1200多個詞彙。但是,具有特殊語言才能的學生不僅口頭語言發展好,而且書麵語言也迅速發展,如大量識字、掌握豐富的詞彙。如武漢的洪濤11個月開始說話,語言清晰,2歲多開始識字,3歲就能認識七八百個漢字。又如出生在山區農村的周東來,3歲時就跟舅公學會了1125個漢字,此外還學會一些短語,能閱讀一些短文。3歲10個月已學會了2320個漢字,相當於小學三年級的水平。再如黑龍江的田晨,6歲能認3000多個漢字,背誦100多首詩;武漢的趙安5歲能背200多首唐詩。
第三,語言的感受能力、表達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發展迅速。一般學生通常要到六七歲才能比較連貫地進行敘述,但在連貫性、條理性和邏輯性上都欠完善。而具有特殊語言才能的學生在很早的時候就能編故事、寫短文。如湖南王昂4歲能編故事,4歲10個月開始寫日記,語句通順、生動、完整。同時還能用一般學生不常用的一些比較抽象的字詞組詞造句。如用“夫”字,組詞為“居裏夫人”;用“際”字組詞為“國際新聞”等。又如5歲的王群天在讀完兩篇短文後,寫了一篇500多字的短文。一次讓他自己命題寫話,他寫出了360字的短文,語句通順生動,句子完整,層次分明,標點符號也大致正確。
語言能力是衡量學生智力水平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在韋氏智力測驗中與操作能力並列為測量的兩大方麵。心理學研究表明,語言在人的心理、思維發展中起著重大的作用。正是借助於概括化的語言概念,才使人的感知、表象上升為理論的思維,反映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因此,學生言語的發展直接影響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從上麵可知,特殊語言才能的學生的言語能力高度發達,所以,相應地,他們的思維發展水平也較同齡的一般學生要高得多。這一點已為許多關於特殊語言才能學生的研究所證實。
關於某些學生為什麼具有特殊語言才能的原因,可以從遺傳與早期教育這兩方麵來分析。許多個案研究表明,早期的教育與熏陶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由於具有特殊語言才能的學生比一般學生有可能更早地在將來作出語言領域的創造性成就,因此,重視具有特殊語言才能的學生的鑒別、選拔、教育與培養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學生的特殊數學才能。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般學生2歲左右處於直觀——表象數概括階段,3歲以後開始從具體的物體集合中分化(抽象)出物體的數量,口頭數數、指物點數、說出總數和按數取物等計數能力逐步發展起來,到5歲左右達到了直觀——言語數概括階段。5歲以後,學生就進入表象——言語數概括階段。到上學後,學生的數學能力發展基本上與數學教材內容同步,如小學是加、減、乘、除運算,初中是平麵幾何,高中是立體幾何,大學是微積分等。如果學生在年齡很小時,就表現出傑出的或超出其年齡水平的數理解和運算能力,那他就被認為具有特殊數學才能。根據心理學的大量研究,具有特殊數學才能的學生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和表現:
第一,掌握數概念的時間大大提前。學生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數概念的掌握遵循一定的規律。例如,在3歲以前,學生主要掌握5以內的數,其發展規律是從辨數到認數再到點數;3~6歲,幼兒對於20以內數概念包括基數與序數、組合等概念都達到了一定的穩定性;小學低年級(7~8歲),初步形成三位以內的整數概念係統,逐步掌握三四位數;中年級(9~10歲),學生的整數、小數概念係統正處於形成和鞏固的過程中;小學高年級(11~12歲),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整數、小數、分數的概念係統等等。但是,在少數具有特殊數學才能的學生身上,其掌握數概念的時間大為提前。廣東韶關的鄭某,4歲11個月即掌握了“小數”、“分數”、“負數”的數概念,河南開封的張有劍,5歲時也掌握了“小數”、“負數”、“0”等概念。對他們的科學測查表明,從廣度、深度、準確度等角度分析,他們都掌握了上述數概念的本質,達到了相當熟練的程度。
第二,數學運算能力高度發展。數學運算是在掌握數概念的基礎上和在一定的數學法則支配下進行的。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發展也同樣遵循一定的規律。研究表明,6歲時,一般學生可進行20以內的加減運算,完成小學學習時,則已會熟練地進行整數、小數和分數運算。學生運算能力的高低,突出地通過其運算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獨創性表現出來。在這些方麵存在的超前、高度發展與傑出表現,是具有特殊數學才能學生的重要特征。前麵提到的張有劍,2歲時就會算200以內的數,3歲知道1億減1等於多少,5歲時會進行小數、分數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山西運城的申克力,善於運用各種速算方法,心算能力極強,他自己總結創造了大量關於加、減、乘、除、乘方、開方的速算方法,如“頭乘法”、“頭分法”、“接補法”、“分解因式法”。
第三,具有非常強的數學學習能力。對一般學生來說,數學知識的增長和數學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經過多年的學習、訓練才能達到。其原因在於,一方麵,數學知識是不斷加深的,另一方麵,日益加深的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以學生一定的大腦和心理成熟、知識經驗為前提。但是,在一些具有特殊數學才能的學生身上,他們數學知識的增長和數學能力的提高的速度則十分迅速,遠遠快於正常學生。例如,廣東梅縣的莊鹹焱,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在9歲時就基本上自學完了中小學數學的全部內容,達到了初中畢業生數學的一般水平,並掌握了高中數學的部分內容。調查表明,這與其熱衷於數學、超常的智能,特別是思維推理能力和創造力的高度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有特殊數學才能的學生將來能否在數學領域中作出巨大成就,這是學者們感興趣的另一個問題。在理論上,這些學生自然比一般學生更有可能在數學方麵作出創造性的成就。就實際研究成果看,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等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這一觀點。布魯姆等人通過對數學領域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的大規模回顧性研究發現,他們在童年時(3歲起)就經常向成人提出一些重要的數學問題,並能解決許多數學難題,在高中時往往也在數學和科學方麵表現出非凡的才能。
三、學生的特殊音樂才能。
音樂能力主要由以下四種基本成分組成:①音樂的感知覺能力,包括音高感、音強感、聲音長度感、曲調感、節奏感、音色感、和聲感、音量感;②音樂的記憶和表象能力,包括音樂聽覺表象、肌肉運動表象、音樂創造想象、音樂記憶廣度能力;③音樂的情感,包括音樂情感產生的速度、強度和深度;④音樂的動作能力,包括音高、音強、時間、節奏、音樂、音量的控製。某一具體的音樂能力是上述基本成分的有機結合。
所謂學生的特殊音樂才能,是指在唱歌、譜曲、彈奏樂器等音樂活動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傑出才能,或者是相對其他同齡學生發展更為迅速的音樂能力。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大師莫紮特、貝多芬、施特勞斯等,在他們童年時就表現出特殊而傑出的音樂才能。我國近年來在一些重大的鋼琴、電子琴等音樂比賽中湧現出的一批優秀小選手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特殊音樂才能。
布魯姆對鋼琴家的調查研究發現,他們在學生時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具體地表現為三個顯著特征。第一,很早就表現出對音樂的敏感性。有的甚至在搖籃時期,就表現出對音樂的自然情感,伴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例如,當出現唱歌和其他聲音,或有節奏的活動,這些嬰兒就會十分安靜專心地傾聽。第二,早年具有理解和表演音樂的才能。他們大多數在6歲時能聽簡單的曲子與和聲,並在鋼琴上彈奏出來。第三,對音樂的辨別能力發展早。約有一半的鋼琴家在六七歲時就已表現出精確的音準,聽到一個音,就能毫不猶豫地準確地唱出或彈奏出。而在這個年齡中隻有1%的學生具有精確的音準。
有人綜合布魯姆以及其他有關的研究結果,歸納出具有特殊音樂才能或潛能的學生的如下特征:
——能創作編寫出新穎的曲子。
——喜歡音樂活動並尋求傾聽與創造音樂的機會。
——對音樂產生敏銳的反應,身體活動與音樂的節奏、情緒的變化相一致。
——輕易地記住並重複曲調與旋律的模式。
——能憑聽覺彈奏和詳述演奏背景音響、和聲及個別樂器。
——能演奏一種樂器,或表示出要這樣做的強烈願望。
——有精確的音準。
德國學者哈克和齊漢研究發現,音樂領域中能力早期顯露的現象較為常見。哈克和齊漢從1918年開始,以問卷法對德國某地附近的學者、教師、法律家以及音樂家本人及其家屬進行調查,讓被試回答有關能力早期顯露的10個問題。其結果如表5-8。從表中可知,學生在3歲左右開始顯露音樂能力的情況最多。
需要指出的是特殊音樂才能不同於前麵提到的特殊語言才能和特殊數學才能,後兩種才能常可用傳統的智力或思維測驗來鑒別。有關研究表明,特殊音樂才能與傳統智力或思維測驗成績間並無顯著相關。不過,對特殊音樂才能的深入研究發現,特殊音樂才能並不隻是一種單一的能力,而是某些能力的綜合。著名的西壽爾音樂才能測驗就是根據這一假設編製的,它可測量出辨別不同音高和音強的各種聲音的能力,以及在記憶、節奏、音樂和時間方麵的能力。
四、學生的特殊繪畫才能。
繪畫才能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藝術才能,它由精細的觀察力、形象的思維力、高效的記憶力、創造性想象力、對亮度色彩和線條的敏感力、手的良好運動能力和豐富的表達能力等組合而成。一般地,要具有一定水平的繪畫才能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和培養,大概要到青、中年才能達到。但也有在學生期就表現出傑出的繪畫才能的。例如,廣西的李剛從3歲起開始識字、學習繪畫和數學,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他的心算和書畫能力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他揮筆作畫、寫字,如流水行雲。對於他的作品,美國《紐約時報》稱讚說:“可以同中國當代最優秀的畫家的作品媲美。”他畫的竹子被稱為“具有名畫家嫻熟的幽雅的風度”。研究人員經過調查和測查發現,李剛記憶力很強,類比推理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都遠遠超出同齡學生,觀察想象和形象思維能力發展水平很高。再如,河南的黃某,2歲時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作畫速度快,形象逼真。8歲時在研究者的錄相過程中,他隻用了1個多小時,就在白紙上畫了18頭神態各異、趣味橫生的毛驢。研究者經調查分析後指出,黃某視覺感知特別敏銳,對景物形態把握準確,善於運用適當的線條來表現景物,對色調、亮度的視覺感知力強,形象記憶力好,發散性思維好,並善於聯想。
學生的特殊繪畫才能的發展對其將來在繪畫方麵取得突出成就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弄清具有特殊繪畫才能學生所具有的特征及其如何鑒別是有價值的。國外有關研究者把具有特殊繪畫才能或潛能學生的特征歸納如下:
——所有空閑時間都用來塗抹描畫。
——表現出非凡的想象力。
——除了人、房子和花草以外,還描畫各種東西。
——能記住事物的細節。
——對藝術活動有長時間的注意。
——嚴肅地對待藝術活動,並從中得到滿足。
——掌握獨特的方法解決藝術問題。
——運用有特色的風格、布局和協調性完成高度創造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