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學生自我意識與其創造力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水平標誌著個性形成和發展的水平。所謂自我意識,簡單地說就是對於自己本身和別人與自己及自己與社會關係的意識。它包括動態和靜態兩種形式。自我意識的動態形式是指自我心理過程,包括自我認識過程(自我感覺、自我認知、自我評價等)、自我情感過程(自尊心、自信心、自卑感等)和自我意誌過程(自我監督、自我控製等);自我意識的靜態形式是指通過自我心理過程形成的自我概念,包括個人自我概念、社會自我概念等部分,其中每部分都可以劃分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等方麵。自我心理過程與自我概念之間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相互轉化的關係,共同構成完整的自我意識,前者推動和促進後者形成,後者引發和激起前者活動。
在個體一生的發展中,自我意識很早就產生了。1歲左右的兒童開始把自己的動作與動作的對象區分開來,這是自我意識的最初表現。1歲以後兒童開始把自己的名字看作自己的符號,這是自我意識產生的標誌。2歲以後的兒童開始掌握代詞“我”,並能區分“我”與“你”,“我”與“他”,這是自我意識發展的標誌。在學前期和小學期,兒童的自我意識進一步獲得發展,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控製依次產生並形成和發展起來,但它們還都處在比較低的水平,如這時兒童的自我評價主要是以成人的評價為依據,隻是對自己的個別的或某些方麵的外部行為能夠作出一定程度的自我評價。
進入中學期以後,隨著身體的迅速發育、反省思維(能夠對自己的心理活動加以分析和評定的思維能力)的獲得、社會地位的變化,個體的自我意識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到中學後期,就基本上接近成熟。一般地說,中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具體表現為:①成人感、獨立性、自尊心的發展。生理上的急劇變化使兒童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大人了。隨著這種成人感的產生,兒童一方麵獨立性增強,希望參加成人的活動;另一方麵自尊心也得到發展,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希望享受與成人同樣的權利。②自我意識的強度和深度不斷增加。中學生強烈地渴望認識自己,他們常常注意自己的相貌、體態、服飾和儀表,注意別人對自己的反應;同時,中學生還十分關心自己的內部世界和內心品質,對自我的認識越來越深化。③自我評價逐漸趨於成熟。這表現在評價的獨立性日益增強,評價逐漸從片麵向全麵性發展,評價從身體特征和具體行為向個性品質方向轉化。④自我控製能力不斷增強。由於中學生獨立性的提高,意誌的堅持力增強,並且逐漸變得擅於自我調節和控製。
關於中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我國韓進之等人進行了實驗研究。他們發現:初中三年級至高中一年級是自我意識的上升期,而初中一年級至三年級、高中一年級至三年級是平穩期;在自我意識中,自我評價發展較快,自我體驗先快後慢,自我控製的能力忽強忽弱;中學生的自我評價的獨立性、穩定性、具體性與抽象性、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都隨年級升高而有較大幅度的發展。
中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是其整個心理發展的最主要特點之一。中學生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勢必會大大影響到其他心理因素的發展。其中,獨立性、堅持性、自信心、自尊心、自我控製等許多方麵與創造力關係十分密切,因此中學生自我意識的巨大變化對其創造力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性思維和自我概念存在高相關。戴塔對一群兒童先實施創造性思維的測驗,接著對他們在自我概念方麵的基本特征加以測定,發現在自我認可、獨立性、自主性、情緒坦率上水平高的被試,在創造性思維測驗上也同樣得高分。庫帕史密斯用問卷、評價、談話等多種方法研究了兒童的自我概念與能力及學業成績的關係。結果發現,自我概念和智商的相關達到了顯著性水平;高自尊的兒童具有善於表達、熱心於課堂討論、不怕挫折與極少憂慮等特點,而低自尊的兒童則相反。後來,他總結了這方麵的研究後指出:自尊與某種把問題分解為各組成部分的分析性思維有關;與創造能力有關;與參與討論和表達意見的能力有關;與完成任務的堅持性有關;與在挫折條件下保持恒定知覺結構的能力有關。由此可見,自尊、自我概念與創造力有著密切的關係,並從個性角度影響著創造力的發展及表現。前麵已指出,中學生自我意識(包括自尊、自我概念等)的迅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其創造力的發展。換句話說,中學生創造力發展的表現特點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與其自我意識的發展直接相關聯。
在分析創造性思維的結構時,我們曾指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創造性活動的元認知,而元認知的實質就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因此元認知可以說是屬於自我意識的範疇。由此可見,從元認知角度來考察,自我意識與創造力之間也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係。我們通過實驗研究證實了這一點,並進一步得出結論,這種聯係的實質是因果關係,我們曾結合中小學的語文閱讀進行了研究,主要探討了元認知與思維品質的關係及其性質。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監控(含元認知體驗),思維品質有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批判性等五種。根據閱讀活動的具體表現分別編製了相應的量表作為測量工具。具體實驗分兩步。第一步以小學四年級、六年級、初中一年級、高中一年級(年齡在10~17歲)學生為被試。結果發現,閱讀中各思維品質的發展與元認知知識、元認知監控能力的發展水平之間有顯著性相關。其中,與創造力密切相關的靈活性、獨創性兩種思維品質分別與元認知知識、元認知監控能力的相關情況。
一般而言,閱讀認知發展水平高的學生,其閱讀中創造性思維(靈活性、獨創性)的發展水平也比較高,反之亦然。
三、中學生交往與其創造力的發展。
心理學研究發現,交往與創造力之間有著一定的相互關係。這種關係表現在良好的交往會大大激發和促進創造力。良好的交往往往能開闊研究者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啟迪他們的思路,給他們以情感上的支持,進而促進新觀點的形成、創造成果的產生。據記載,愛因斯坦關於狹義論的第一篇論文就是青年時候同一些誌同道合的年輕朋友在交往和自由討論中孕育的;解釋地震起因的板塊理論、宇宙形成的大爆破原理也都是提出者在交往時進行爭論受到啟發後提出來的。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各種知識之間呈現出協作化、綜合化的趨勢,出現了廣泛的橫向聯係和大量的交叉現象,僅僅靠個人奮鬥在科學上作出重大發展和突破似乎越來越困難。因此,具有現代高創造力的個體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善於交往,善於借助交往吸取有價值的東西,這常常是獲得創造發明的十分重要的外部條件之一。
交往是隨著個體身心發展逐漸發展起來的。在中學生生理、心理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他們的交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突出表現在他們疏遠了與成人的交往而樂意與同輩人、同輩群體交往。中學生的這種交往特點對於他們的創造力發展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
一方麵,與同輩人、同輩群體交往提供了創造力表現和發展所需要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中學生由於自我評價意識處於過敏期,他們與成人交往時常常感到成人社會的評價壓力。同時中學生的獨立意識也使他們傾向於逃避權威、逃避成人的指導,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與成人交往不太適應其創造力的發展。與此相反,在與同輩人、同輩群體交往時,中學生可以毫無顧忌地交流思想,無拘無束地顯示自己的能力和發表自己的看法,更有共同語言,更有自己作決定和自己意見得到重視的機會,更易得到理解和支持,成人感、獨立感、尊嚴感、平等感也更容易從交往中獲得。因此中學生與同輩人、同輩群體交往時自由自在、心情舒暢、處於“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狀態。顯然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創造力更容易得到表現和發揮,並在表現和發揮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
另一方麵,與同輩人、同輩群體交往可直接促進創造觀念的產生。在中學期,中學生與同輩人、同輩群體的交往在其各種交往中占據主要地位,中學生除了從成人(教師與家長)那裏獲取許多知識經驗外,還有大量信息是通過與同輩人、同輩群體交往中獲得。由於中學生比成人敢於創新,保守思想少,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事物、新的知識更敏感,並且常常在他們的交往中談論和交流這些新的信息。因此中學生與同輩人、同輩群體交往能夠得到更多的新的信息,從而開闊眼界、增長見聞、豐富知識,這樣有可能引發他們的創造靈感。一般地,中學生選擇興趣相似的同輩人、同輩群體進行交往,如參加某種業餘活動小組。在小組交往中,他們地位平等,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因而常常會圍繞某一問題進行辯論,在論證中相互啟發和說服,最後往往能達成吸收大家各種想法之長的具有創新性和全麵性的一致看法。無疑,每一個參加者都能從中受到思維訓練。許多參加者還常常因受到別人的啟發而提出了有創造性的新觀念和新想法。據報道,在美國獲得了十多項專利的有名的小發明家之一的芬森,就是在你提一個設想,我出一個主意,認真討論,相互啟發的課外交往活動中不斷地取得成就的。
四、中學生創造力的一般特點。
中學生的整個身心發展都處在兒童期向成年期過渡的階段。這一特殊的地位決定了他們創造力和特點既不同於學前、小學兒童,也不同於成人。
中學生創造力與學前、小學兒童創造力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第一,中學生的創造力更多地帶有現實性的特點。與學前、小學兒童相比,中學生創造想象不再帶有幻想的、超脫現實的色彩,而常是由現實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情景激發的,因而他們的創造力更多指向於現實。第二,中學生的創造力帶有更大的主動性和有意性。學前、小學兒童在麵臨問題時常希望一次解決,遇到困難多寄希望於成人的幫助,或者轉向去解決其他問題。而中學生則更勇於克服困難,更富於堅持精神,能夠主動地、有意地提出新的問題,並進一步運用自己的創造力尋求新的解決辦法。第三,中學生的創造力更為成熟。由於知識經驗的增長,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中學生的創造力在深度、科學性上雖還不如成人,但已遠遠高於學前和小學兒童。
中學生創造力與成人創造力也有所不同。就整體水平而言,由於學習仍為其主要任務,知識經驗還不夠豐富,缺乏豐富的實踐閱曆,中學生創造力顯然沒有成年人創造力那麼有嚴密的科學性和足夠的科學價值。不過,與成人創造力相比,中學生的創造力也具有一些優點,他們的創造意識更強烈,創造思維更敏捷,創造熱情更高。一方麵,中學生既不像成人那樣對各種問題已經形成了許多固定化的認識,也不像成人那樣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而思路狹窄、僵化和遲鈍,因此,中學生受到的阻力和束縛較少,思路開闊、敏捷、靈活。另一方麵,中學生熱情、奔放,充滿對新世界、新事物的撞憬,不畏艱難,並有一種追求新目標的欲望和幹勁。這些都有助於提高中學生的創造熱情和創造力。
由上可見,在個體創造力的發展過程中,中學生創造力的一般特點是它的過渡性。正是經過這一階段的發展,個體才獲得並具有真正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