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和實踐表明,科學上的突破,技術上的革新,藝術上的創作,無一不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而發現和提出問題則建立在所獲取的信息的基礎上。而且,在許多情形下,某些信息的獲取常常直接導致創造性觀念的產生。因此,信息的選擇和獲取能力是創造力的重要成分之一。
2、貯存信息的能力。
所謂貯存信息,就是將獲取的新信息納入主體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中貯存起來。對所獲取的信息的貯存質量與能否產生創造性的思考有密切關係。信息編碼質量高,貯存合理,在進行思考時就容易被激活,容易被提取,容易產生聯想,思路也較為靈活,有助於產生創造性的觀念及成果。
研究發現,富有創造力的人比較注重對所獲取信息的融會貫通,理清它們的來龍去脈,弄清其中的邏輯原理及相互聯係,而不是去死記硬背,堆砌知識、信息。這其中所體現的就是貯存信息的能力。
3、激活信息的能力。
任何創造性觀念的產生,都需要從貯存在頭腦中的知識經驗中提取有關的信息,這種檢索並提取的過程在信息加工理論中稱之為激活。由於一個人知識經驗中包括的信息繁多而複雜,所以全部將其激活既不可能,也沒必要。因此這就需要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去激活那些與解決問題有關的信息。同時,激活的程度也應隨信息和要求的不同而作相應變化。如果一個人激活信息的能力太差,那麼,他要麼不能激活那些有關的十分重要的信息,要麼信息激活的強度不夠,這都將會影響並阻礙創造性觀念的產生。可見,激活信息的能力也是創造力不可缺少的。
4、加工信息的能力。
信息被激活以後就進入了加工階段。創造性觀念往往是通過對信息的加工而形成的,因此在創造力中,加工信息的能力最為關鍵和重要。
對信息的加工一般包括心理加工和實際操作加工兩種方式。前者指心理水平上的加工,如聯想、類比、靈感、直覺等。別人通常觀察不到,但主體可借助內省體驗到。後者指實際操作水平上的加工,如實際比較、操作演算、動作嚐試、行為探索等,由於這種加工通常是借助一定的外在實物和行動來進行的,所以別人一般可以觀察到。在創造活動中,兩種加工方式互相補充、互相配合,以促進創造性觀念的產生。例如,要發明某一計算公式,首先要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公式的表象,然後用筆把它寫在紙上進行演算、推導,若發現有錯誤、不合理,還要進行修改。這裏,在頭腦中進行的加工屬於心理加工,而通過紙筆演算進行的加工屬於實際操作加工。
5、輸出信息的能力。
經加工階段後,新信息基本上已經產生。接下來的工作是如何輸出這些新信息,也就是以何種創造性成果輸出。一般地,新信息的輸出方式可分為兩種,即書麵輸出和非書麵輸出。非書麵輸出指將創造出的新觀念、新信息用非文字材料的形式輸出呈現,如新產品、新工具、新技術等。采用哪種輸出方式要具體考慮到創造者本人的素質和需輸出的新信息的性質、特點及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不管是書麵輸出還是非書麵輸出,輸出信息的能力都關係到創造性成果的最終形式,合理而有效的輸出可以更好地反映創造性的新觀念,使創造成果客觀化。因此它也是創造力的構成成分之一。
6、監控能力。
創造力中的監控能力指在創造活動過程中,對創造力的上述各構成成分進行調節和控製的能力。它是創造力各構成成分能否合理、有效地運用,創造活動能否順利進行的決定因素,在整個創造力構成成分中處於核心地位。
四、創造力的多元性。
以往,人們在研究創造力時,常常將創造力視為那些作出巨大貢獻的偉人所具有,如發明家、畫家、文學家等等,這些偉人的創造性成果大體可劃分為兩個領域,即科學領域和藝術領域,相應地,創造力也就分為科學活動創造力和藝術活動創造力兩類,前者具體涉及到自然科學和社會、人文科學的理論創立、重大發明等,後者主要指音樂、繪畫、雕塑、文學等藝術創作中的創造才能。顯然,上述觀點認為創造力具有兩元性,即藝術和科學。目前在創造力研究中,仍有不少研究者持這種觀點。
隨著對創造力研究的深入,許多研究者已逐漸認識到,一方麵,創造力並非那些偉人們所獨有,而是一般人共同具有的一種心理能力。另一方麵,創造力並非隻有科學活動創造力和藝術活動創造力兩種,創造力可以表現在人類的各種實踐活動中。也就是說,創造力具有多元表現。
80年代初,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提出了新的多重智力觀。他認為人們具有多重智力。他區分了其中的七種形式,即語言能力、邏輯數理能力、空間關係理解能力、音樂能力、軀體運動感覺能力(如舞蹈)、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意識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是指處理自己與他人或社會關係的能力,自我意識的能力是指對自己的認識、體驗和控製調節的能力。他指出,現代社會十分關注和高度評價的隻是其中的語言和邏輯數理能力,通常的所謂智力測驗主要測量這兩方麵內容。而事實上,另外五種智力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為了說明多重智力的觀點,加德納歸納了大量有關大腦兩側半球功能優勢的生理學證據,列舉了許多大腦不同部位受傷病人的資料,堅持智力的七種能力都獨立地存在於大腦中,有其各自的神經組織。加德納的理論雖然針對智力提出,但智力和創造力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因而他的理論完全可以給創造力研究者以啟示和借鑒,既然存在多種形式的智力,那麼也可能存在多種形式的創造力。事實上,在上述語言、邏輯數理、空間關係的理解、音樂、軀體運動感覺、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方麵上的創造力確實是存在的,生活中完全可以找到它們的例證。
1987年在美國鹽湖城召開了主題為“提高學生創造潛力的認識”的第七屆世界天才學生大會,與會者認為天才學生不應僅僅理解為單純知識成就上的獲得,而應看作是學生多方麵的充分發展。天才學生的多樣性或多重性已經表明,天才不僅表現在認識、藝術、體育諸領域中,也表現在政治、商務、管理、組織等諸方麵;不僅表現為學術上的成就、表演性等方麵的突出才能,也可以在非學術、非表演性方麵的創造中體現出來。一般地,天才學生是指那些在某個方麵或某些方麵有巨大潛能或突出表現的學生,富有創造力已被公認為是天才學生應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某種意義上,天才實際上就是某個或某些方麵的創造力高度發展的結果。因此天才學生概念的拓展可以說反映了創造力的多元性觀點。
五、創造活動過程的結構。
許多創造力研究者發現,創造性活動雖然種類繁多,時間長短不一,複雜程度不同,但其整個活動過程可以大致劃分為一些階段。在這些劃分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心理學家華萊士1926年提出的創造過程四階段論。1930年帕特裏克借助錄音機記錄下來被試在實際創造活動時的報告並進行了分析,結果支持了這一理論。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者相繼提出了許多更為詳細的創造過程五階段論、六階段論、七階段論等等。但它們基本上都是華萊士的四階段的發展和演變。
華萊士認為任何創造活動的過程都包括準備階段、孕育階段、明朗階段和證實階段。
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裏,創造主體明確要解決的問題,然後圍繞問題,收集資料信息,並試圖使之概念化和係統化,同時開始嚐試和尋找初步的解決方法,但往往這些方法行不通,問題的解決出現了僵持。在劃分時,有時也將創造主體有關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包括在這一階段內。
孕育階段。這一階段最大的特點是潛意識的參與。對創造主體來說,需要解決的問題被擱置起來,主體並沒有在它上麵做什麼有意識的工作。這一階段也常常叫作探索解決問題的潛伏期、醞釀期。
明朗階段。進入這一階段,問題的解決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創造主體突然間被一個啟發喚醒,創造性的新意識猛地發現,以前的困擾頓時一一化解,問題順利解決。這一階段伴隨著情緒強烈而明顯地變化,這一情緒變化是在麵臨問題解決的一刹那出現的,是突然的、完整的、強烈的,給創造主體以極大的快感。這一階段常稱為靈感期、頓悟期。
證實階段。這是對整個創造過程的反思,檢驗解決方法是否正確的驗證期。在這個階段,提出的解決方法必須詳細地、具體地敘述出來並加以運用和驗證。如果試驗是好的,問題便解決了。如果提出的方法失敗了,則上述過程必須全部或部分重新進行。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艾曼貝爾認為創造活動過程由提出問題或任務、準備、產生反應、驗證反應、結果五個階段組成,並且可以循環運轉。
我國金盛華指出在研究創造性活動過程時應該考慮到創造的類型。他從創造性觀念的產生過程上將創造劃分為自發創造與理性創造。前者如學生自發的遊戲及一部分從感覺到概念(概念是後來從感覺的形式化表現中總結、綜合出來的)的藝術、文學創造等,後者如哲學、科學理論創造、技術發明創造及一部分從概念到感覺(感覺為著表現概念)的文學、藝術創造。自發創造的創造性觀念獲得具有突然性,是以個性的自發性、衝動性、敏感性為基礎的,而不是係統思維過程的結果。因此,自發創造具有高度的獨特性和不重複性。所以,研究自發創造的過程比較困難。理性創造的創造性觀念獲得具有自覺性,是係統思維的結果,是一個創造性的問題解決過程。這一類創造一般都要經過問題產生、方法尋找與抉擇三個階段:問題產生是一個按照一定目標進行定向思維的過程,往往在種種既有經驗不能使人們達到目標時,問題才被發現;在方法尋找階段,需要開闊思路、展開想象,發散地思考各種不同的方法,並盡可能找到有效可行的方案;在抉擇階段,按目標所規定的方向,評價、比較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及其後果,並根據一定的價值標準來對各種方法決定取舍,最後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第三節 創造的心理品質
人才的成長固然需要智力水平,但也需要優良的個性心理品質。在人才成功的道路上,智力因素和個性心理品質,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從學生時代起就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為以後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打下基礎。
心理學對人才問題的研究成果表明,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人才的成功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不良的個性心理品質,例如盲目性、刻板性、嚴重的焦慮感、不安全感等則影響創造性活動,阻礙人才的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對智力超常學生追蹤幾十年的研究表明:1、智力與成就有一定的關係,但決不是完全相關的。這些被試者大多數是有成就的。但是也發現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沒有超出一般人的成就。2、個性心理品質與成就關係密切。特爾曼對八百個男性的被試者中成就最大的百分之二十與成就最小的百分之二十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這兩組人的最明顯的差別在於他們的個性意誌品質的不同。成就最大這一組的個性心理品質如謹慎、有進取心、自信、不屈不撓、最後完成任務的堅持性等方麵,明顯地高於成就最小的那一組。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對美國數百名傑出科學家進行調查研究,對這些科學家的性格、愛好等也作了分析。這些科學家喜歡獨立思考,不喜歡思想束縛;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事情追根究底;他們有良好的文明習慣和堅持性精神。
有些心理學家曾對性格和創造能力的關係進行了研究,認為某些性格特征是促進創造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有的心理學家分析了富有創造精神的科學家的性格特征,發現他們都具有好奇心、恒心、獨立性和充沛的精力。有些人認為創造能力強的人既然有獨立性,可能在工作上與人相處不好。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創造能力強的人對人對事能采取合情合理而有效的方法,能夠恰當處理環境中的矛盾問題。正如巴倫指出:有創造能力的人並不是都在順適的環境中成長的,他們也曾經曆過所有生命的磨煉、失望、淩辱、孤單和病恙等等挫折和苦難,但是他們的創造能力繼續成長的原因是他們不肯因挫折而放棄一切,卻能由於挫折更加努力。
國外有的心理學家對富有創造的建築師的個性心理品質進行研究,統計結果表明,富於創造性的建築師百分之百都富有警覺性、藝術性、頗有責任心;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很積極,有自信心、勤奮、可靠;百分之八十八的人很有道德心,並且很通情達理;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很有進取心,有獨立性,富有多方麵的興趣;百分之八十二的人精力旺盛、適應性強、有毅力、率直而誠懇。
巴倫對作家的研究結果指出,富有創造性的作家最突出的特征是表現出有發達的智能,尊重自己的獨立與自主,很靈敏,善於把觀念表達出來,自我期望高,興趣廣泛,與人交往坦率等。
一般地說,對於學生成才最需要的創造性心理品質有以下幾個方麵:
1、智力品質方麵:想象的豐富性、新穎性,思維的獨創性與批判性,不受傳統觀念束縛,敢於破除迷信,敢於質疑,敢於創新。
2、情緒品質方麵:對創作充滿著熱情,創作情緒穩定而持久,能夠控製自己的激情。
3、興趣與動機方麵:對創造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旺盛的求知欲,既有廣泛興趣又有中心興趣。
4、在意誌品質方麵:堅持不懈、百折不撓、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5、性格方麵:勤奮、勇敢、自信、謙遜、謹慎。具有責任心、正義感與犧牲精神。
學生期在智力與個性心理方麵還有相當的可塑性。為了創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財富,青年人要努力地培養創造性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