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創造力的實質(2 / 3)

2、創造力與知識之間存在負相關。

有的研究者認為,發散思維過程並不是在確定好的軌道中產生的;而隻是依據所獲得的最低限度的信息——因此是有創造性的,隻有在最低限度的信息的前提下,創造力才有可能完全、徹底地獲悉信息。有經驗和觀察力的教師都知道,正是在信息不足的情況下,才產生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和可能性,這些策略和可能性都可以看作是富於想象力和富於獨創性的。當然,對文化和社會具有極罕見和突出意義的創造力的最高形式,隻有在擁有最大限度的信息時,才能達到。心理學家約翰遜的觀點與此類似,他在闡述創造力與知識的關係時曾指出,有創造力就是說,盡可能多地忘掉學校裏所學的東西。

3、創造力與知識之間是矛盾的關係。

一方麵,一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越多,他越有可能對新問題有創見,即創造力越高。對於某一事物了解的意義越多,具備的知識越豐富,那麼思考時就能從更多的方麵、層次、角度去考慮,靈活性、變通性就越大,創造性觀念也就越容易產生。另一方麵,一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越多,他的創造性便越小。很有學問的人對一個物體的傳統的或老一套的意義,受到了過多的訓練,這種功能上的固定性,極大地阻礙了他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導致創造力水平下降。

我們認為,創造力與知識的質應成正比關係,並且,在知識的質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創造力與知識量也成正比關係。

知識的質通常指知識結構的合理性程度。現代心理學認為,合理的知識結構有利於同化舊有的知識或概念,形成新的觀點和概念。合理的知識結構一般包括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較深厚的專業知識,廣泛的鄰近學科知識及有關方麵的科學技術發展狀況的前沿知識。並且,合理的知識結構至少具備以下特點:①具有高度準確、著眼於聯係的概念。創造離不開概念的結合,概念越明確,聯係功能越強,新的觀念就越容易形成。創造性思維就越容易展開。②具有雙重的知識結構。包括按照邏輯關係建立的微觀結構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主題為中心的從一般到特殊的宏觀結構。這樣的結構因加強了聯係的可能更有利於創造。③具有大容量的知識功能單位。知識功能單位指的是一組在內容上有必然邏輯關係的信息。知識功能單位容量越大,思維的跨度越大,跳躍性越強,創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④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事實性的知識。事實性知識往往就事論事;而程序性知識則隻要求明確條件和線索,因此相對來說,其適用性較廣,遷移性較強,較有助於創造。由此可見,知識結構越合理,知識的質量越高,創造越易產生,創造力也就越高。

單從知識量來看,知識與創造力並無正比關係。因為創造並不能從現有的知識倉庫中找到現成答案;而且靠死記硬背、墨守成規積累起來的知識還會產生頑固的惰性作用,阻礙創造力的發揮。然而,在知識的質量得到保證的前提下,知識量與創造力成正比關係。因為在合理的知識結構中,知識越豐富,產生新設想、新觀念的可能性也越大。經驗表明,有重要的獨創性貢獻的科學家多半是興趣廣泛的人,或者是研究過他們專業之外知識的人;獨創性常常在於發現原來被認為彼此毫無聯係的設想或對象間的聯係或相似之點,而要做到這一點,沒有豐富的知識和廣闊的知識麵常常是不大可能的。

第二節 創造力結構分析

一、創造力的層次。

創造力是有層次的,這已被絕大多數科學研究所證實。然而,對於創造力分為幾個層次、有哪幾個層次,學者們的看法並不一致。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根據人們解決問題的新穎、獨特程度的不同,可以將創造力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初級創造力,主要是指對本人來說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會價值。中小學生一般都具備這種初級創造力,他們的繪畫、模型製作都是這一層次創造力的表現。第二層次為中級創造力,主要是指經過模仿或改革或發明,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重新組織材料、加工產生有一定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目前,社會生活、生產中多數發明創新,都是這一層次創造力的表現。具有這種層次創造力的人較多,它已成為社會文化、科學和生產力發展的巨大力量。第三層次是高級創造力,指經過長期的研究、反複的探索所產生的非凡的創造,它可以是一項從無到有、填補空白的活動,因此有可能為國家、社會、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甚至形成某一領域劃時代的局麵。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顯然,具有這種層次創造力的人相當少。上述三個層次的分界並不是絕對的,實際上,創造力是逐步發展和形成起來的,初級創造力可以憑借某一專業領域的經驗深化,逐漸向後麵兩個層次發展。

根據創造力本身從萌發到形成的動態過程,可以將創造力劃分為類創造力(前創造力)、潛創造力、真創造力三種層次。類創造力是創造力的雛形,不能產生創造性結果,如學生的幻想、青年的憧憬等,常被視作創造力的準備層次。潛創造力產生一種對本人來說是新穎、獨特的,但已為人類發現或發明過的成果,顯然,這是一種廣義上的創造力。真創造力指狹義的創造力,它提供的是具有新穎性、獨特性和社會價值的創造成果。

美國心理學家阿瑞提將創造力劃分為普通的創造力和偉大的創造力。他認為,普通的創造力是每個精神健全的人都具有的,它能使人獲得滿足感,消除受挫感,為人類提供一種對於自己以及對於生活的積極態度。一般學生的創造力都屬於普通的創造力。偉大的創造力指像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創造力,能給人類創造偉大的成就和推動社會進步。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劃分與此較為類似,他把創造力分為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和特殊才能的創造力,前者人人具有,雖然不一定獲得具有新的社會價值的成就,但對於他本人來說是進行一次有價值的創造性活動;後者是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等特殊人才所具有的創造力。

目前在創造力研究中較受重視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泰勒的觀點,他根據產品新穎獨特性和價值大小的不同,將創造力從低到高劃分為五個層次:①表達式創造力,以自由和興致為基礎,常因情境而產生,隨興致而感發,不考慮產品的價值大小,例如學生的塗鴉繪畫;②生產式創造力,主要發展各種技術以產生完善的產品,往往以模仿、應用現成的原理、原則去解決特殊與實際的問題,不太注重創新性,具有技術性、實用性、精致性、效率性、完善性等特點;③發明式創造力,表現為用一種新眼光去看待舊的東西,常常通過取長補短而創造出更簡便、經濟、有效、實用的新產品,諸如小說的創作、卡通片的製作以及一般的技術更新和發明成果均屬於這個層次;④革新式創造力,表現為對已有理論、產品的創新和添加新內容、新意義,它要求具備各種必要的知識,特別是對進行創造的那一領域有充分的了解;⑤高深的創造力,這一層次的創造力最為複雜、深奧,它要求必須具有處理千頭萬緒的複雜資料的能力,並能形成嶄新的原理原則或有係統的新學說。它與革新式創造力不同的是,後者新穎但能為大眾理解和接受,前者深不可測,隻有少數該領域的專家方可了解,它標誌著創造力的最高境界。泰勒指出,在五個層次中,表達式創造力常見於學生和青少年,它是其他各較高層次創造力的基礎,各較高層次的創造力都是由此逐步發展而成的。

上述觀點雖然分別從各自角度出發,將創造力劃分為數量不等的若幹層次,並冠以不同的名稱,但仔細分析便可發現,它們都主張創造力具有由低到高、由淺到深的不同水平層次,而且低水平層次的創造力可以發展為高水平層次的創造力。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每一觀點中各層次間的劃分並不是絕對的,各層次之間的交叉現象是完全存在的,這實際上也正說明了創造力是一個水平由低到高的連續體,將其劃分為不同層次是人為的,是為了研究和理解創造力的便利。

二、創造力的兩個主要成分。

想象與思維,是人們創造活動的兩大認識支柱。這裏的想象主要指創造性想象,這裏的思維主要指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想象是想象的一種。一般地,根據想象內容的新穎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分為再造性想象和創造性想象兩種。前者是根據語言或非語言的描繪(如圖形、圖解、符號等)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後者是不依據現成的描述,而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再造性想象對理解別人的經驗是十分必要的。創造性想象則是從事創造性活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穎性、獨立性、創造性是它的本質特征。

創造性想象不是過去表象的簡單重現,而是經過加工改造創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創造性想象能夠結合以往的經驗,在想象中形成新的設想,提出新的假設,是創造性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實踐證明,科學研究上的重大發現和創見,生產技術和產品的改進及發明,文學家、藝術家的塑造和構思,都離不開創造性想象。甚至學生的學習,包括畫圖畫,做遊戲,以及解答數學題,都需要創造性想象的參與。由此可見,創造性想象在創造性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創造力的一個重要內容。正是因為這樣,許多創造力研究者將創造性想象作為衡量創造力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

創造性思維,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在創造性活動過程中所具有的思維方式。它是相對於以固定、惰性的思路為特征的習慣性思維而提出的,是一種高度靈活、新穎獨特的思維方式。它常常在強烈的創造動機和外在啟示的激發下,充分利用人腦意識和下意識活動能力,借助於各種具體的思維方式(包括直覺和靈感),以漸進性或突發性的形式,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組合、再創造,從而獲得新穎、獨特有價值的新觀念、新知識、新方法、新產品等創造性成果。

創造性思維可以說是一種辯證思維形式,它不拘泥於已有的理論教條和具體事物的細節而完整地把握事物間的聯係,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和高度抽象性;不從靜止不變的原理出發,不完全遵循一般的思維邏輯規律,能夠突破邏輯思維表麵上嚴密精確的局限性;既包含了對事物的動態的精確的認識,保持著認識的感性基礎,又能不脫離事物的具體內容和直觀特點,進行直覺的深化與外延,進行不同程度和角度的抽象與概括的活動。

從體係上來說,創造性思維屬於思維的一個分支,因此它具有思維的一般特征。然而研究者感興趣的是它區別於一般思維的特征。吉爾福特等人將創造思維的重要特征歸納為: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現象,發現新問題;流暢性,即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對於特定的問題情景能順利指出多種反應或答案;靈活性,即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適應性,具有靈活改變定向的能力,能發揮自由聯想;獨創性,即產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表現為產生新奇、罕見、首創的觀念和成就;再定義性,即擅於發現特定事物的多種使用方法;洞察性,即能夠通過事物的表麵現象,認清其內在含義、特性或多樣性,進行意義變換。

綜合上麵兩個方麵,我們得出,任何創造活動既離不開創造性思維,也離不開創造性想象,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象是創造力的兩大認識支柱。當然,創造性思維與創造性想象並不是孤立的,兩者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係。首先,隻有創造性想象滲入思維,才能有完整的創造性思維。在這個意義上,創造性想象可視為創造性思維的一部分。美國心理學家赫奇森認為,創造性思維應該包括問題解決和想象這兩種過程。問題的情景沿著從外部的客觀的障礙向一個較多的個體的情緒的需要或差異的方向運動,想象在創造性思維中的作用應在逐步增加。其次,創造性想象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而後者常常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成分。因此,創造性想象的發展,必然會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從而有助於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盡管如此,在研究中將創造性想象和創造性思維區別開來是有益的。因為創造性想象和創造性思維並不完全等同,兩者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心理過程。學生尤其是早期學生的創造力更多地表現為創造性想象。

三、創造力的信息加工結構。

創造力不同層次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那麼這些差異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麵呢?毫無疑問,考察和分析創造力的構成成分對回答這個問題是很有幫助的。

前麵已經指出,創造力是智力的高級表現。因此創造力的組成成分不外乎是構成智力的各種能力。許多學者從這種角度出發,根據大量觀察經驗指出,創造力主要是由敏銳的觀察力、集中的注意力、高效的記憶力、創造性想象力、批判性評價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及一定的認知監控能力組成。其中,除創造性想象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創造力的兩大支柱,是進行創造的最主要成分外,敏銳的觀察力是發現問題的關鍵,集中的注意力是創造力各成分高效運轉的保證,高效的記憶力是借鑒和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批判性評價能力是突破固有思想、觀點的準備,認知監控能力是對以上各種創造力成分活動的認知、調節和監控。這些成分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相互協調,便構成了創造力的完整、統一、有機的結構。

近些年來,隨著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和迅速發展,采用信息加工原理及其觀點來解釋和探討人的問題解決日益受到重視。這種觀點以信息論、係統論、控製論三論為基礎,把人的問題解決作為一種基本的信息過程來加以分析。它認為人的問題解決最一般的情況是,獲得外界信息,經編碼後轉化為主體信息係統的一部分貯存起來,然後激活和加工整個主體信息係統的有關部分來指導行為,從而解決問題。其中,主體的監控和調節貫穿整個過程的始終。

很顯然,創造發明實際上也就是問題解決的過程,隻不過它不是一般的問題解決,而是一種具有創新意義、超乎尋常的問題解決。信息加工的觀點認為,創造力是在產生有價值的新信息的過程中所運用的各種能力的總和。因此,根據信息加工的過程及水平可以鑒別創造力。目前,有些研究表明,創造力高的學生和一般學生在信息加工過程中有一定差異。例如,靠自己的優勢自然呈現回憶策略及其複雜性時,創造力高的學生在完成回憶任務上要比其他同伴表現傑出。

下麵,我們將根據信息加工的觀點在理論上探討和分析創造力的結構成分。

1、獲得信息的能力。

獲取信息的能力是指從外界眾多的信息源中抽取出所需要的、有價值的信息的能力。在外部世界中,存在著大量的、複雜的信息,其中有些是與問題解決有關的,有些是無關的。這就要求問題解決者去鑒別、選擇出有關信息,排除無關信息。由於以往的知識經驗、習慣的立場、評價、情感以及流行的觀念與見解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認識與活動,因此人們通常獲取的信息,往往隻是局限於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觀念的範圍之內,而無意地拋棄了其餘的信息,忽視了對新信息的探索。然而,與創造性問題解決有關的信息恰恰就隱藏在這些貌似平常的信息之中,能否被發現完全取決於主體超乎尋常的敏銳的獲取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