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做得越精致越好
現在,全國都在抓產品質量,許多城市都開辟了“精品商廈”、“精品屋”。人們為什麼喜歡精品?因為精品式樣好看,堅固耐用,質量好。大家恨透了偽劣商品,例如,“星期鞋”,新鞋穿一星期就壞了;“雙周包”,這種提包兩個星期就不能提了。
韓國曾發生百貨大樓倒塌的事件,砸死壓傷許多顧客和工作人員。原因是承包商偷工減料,使大樓達不到應達到的質量標準。
質量是產品的生命。我們從小就要樹立質量第一的思想,有了這個思想,產品才能製造得精益求精,並使己立於不敗之地。“赤福餅”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在日本的伊勢有種特色點心,叫“赤福餅”。“赤福餅”老店有近300年的曆史了。因為它是著名的地方特產,大家到這兒來遊覽時都要帶點“赤福餅”回去,所以生意特別好,因而也就鑽出來十一二種冒牌貨。這嚴重危脅著正宗產品的銷售,怎麼辦呢?店老板認為惟一的辦法是提高產品的質量,即提高到別人達不到的地步方可。他們這樣做了,正宗“赤福餅”最終以質量打敗了眾多的冒牌貨。
我們怎樣才能在課外科技活動中提高自己作品的質量呢?
這首先要弄清楚作品的質量指什麼?一是指材料選得好,選得恰當;二是指構思精巧,結構合理;三是指製作精細,不馬虎,不潦草,線要直,角要挺,棱角分明,線條挺拔。
其次要端正觀念,樹立“質量第一”的思想,養成一絲不苟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
再次要學會正確的製作方法,要按照要求來製作。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精工細作,直到符合質量要求為止。
最後要提高自己的眼力,也就是評估能力。眼力提高了,什麼製作得好,什麼不好,一眼就能看出來。另一個提高評估能力的方法是“貨比貨”,一比較,好壞就顯示出來了。
總之,對自己的作品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做得越精致越好。
三、做得越新穎越好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創造,並不是為了照抄照搬。有創造才會有進步,有創造才會增長才幹。
學習活動首先是一種模仿活動,先是照著樣子做,在學著做的過程中,掌握製作的技術和技能。但學會以後,就應該有所創造,有所改進,不能老是模仿。要創造就要講究新穎性,即要與眾不同,別出心裁。所以新穎不新穎,是一個人有沒有創造性的標誌,也是一個人有沒有智慧的標誌。
中鬆義郎是日本的工程學博士,是自美國愛迪生(人稱“發明大王”)以後的又一位發明大王。他至今已取得2360項發明權,10次榮獲“世界發明博覽會”大獎,成為創造發明園地中的“世界之最”。他從小就勤奮好學,喜歡科技製作,尤其喜歡製作飛機模型。他仿製的小飛機簡直跟真的一樣。他對自己的製作質量要求很高,做得很精致。他小時候製作的100架飛機模型中,有50架達到最高級水平。他5歲時就參加大型的航模比賽,抬著大型航模進場,引起全場驚奇。
他發現製作中有問題,總是想辦法去解決。比如飛機模型做好後,發現飛機重心有些偏移,怎麼辦呢?他就做了一個“自動穩定裝置”,飛機模型的重心就自動調節好了,飛行性能達到良好狀態。
又比如,用虹吸管來置換液體時,要用嘴吸一下,很不衛生。他就動腦筋在虹吸管上搞了一個新穎的裝置,能控製吸和停。這樣,就可以不用嘴吸了。
由於他從小就有創新意識,不循軌蹈矩,所以,長大了後成了一個大發明家。
怎樣才能使自己的製作新穎呢?
第一,在思想上要有標新立異的自覺追求,即要使自己的作品與眾不同。
第二,在造型上動腦筋,造型是指形狀、大小、色彩等。比如人家做的是“小猴翻跟鬥”,你可以做個“熊貓翻跟鬥”,“小貓翻跟鬥”等。
第三,要在製作材料上動腦筋。紙張、木片、布頭、金屬、塑料都可以使用。換一種材料做,作品會給人以不同的感覺。挑選最合適的材料,使作品更富有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