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在作品的功能和結構上動腦筋。這一點是最難的,也是最能體現新穎性的。比如“小猴翻跟鬥”是運用重心原理做的;你搞一個“小猴走鋼絲”,運用的則是平衡原理……

總之,在掌握了基本製作方法以後,你盡可以大膽革新,使其表現出你的聰明和才智。

四、拆裝得越多越好

許多科學家和發明家,童年時代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拆東西。他們把東西拆開來,研究一下裏邊究竟有什麼東西,為什麼會動,怎麼會響,怎麼會發光。他們從拆的過程中來研究結構,了解原理,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

因此,我們說拆東西不是一件壞事,而是好奇心的表現,是研究和發明的萌芽。不過,拆散了的東西能照原樣組裝起來,才算是好事。拆了東西,明白了其中的結構和原理,並能把這些結構和原理運用到新的發明中去,那才算真正學到了家,才算真正有了本事。

發明火車的司蒂芬孫,從小就喜歡看父親煤礦裏的蒸汽機。他14歲時當見習司爐工,有機會就仔細觀察蒸汽機的運轉情況,研究它的結構原理。有一個星期六,他一個人留下來清除機器內部的汙垢,他把蒸汽機的部件全拆下來,趁機了解機器內部結構,然後又化了大半天的時間把它裝好。這次折騰,對他以後發明火車蒸汽機有很大的幫助。

拆東西是個學習的好機會,但大人們都反對孩子這樣做。因為有些孩子亂搗鼓,往往將它們弄成了一堆廢品,裝不起來了。

那怎麼辦呢?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法,講究工作步驟。拆東西也一樣,不能胡弄一氣,也要注意拆裝的方法和步驟。

拆東西最好從結構簡單的東西拆起,如單色、雙色圓珠筆、伸縮式圓珠筆、鋼筆、拉線開關,日光燈啟動器、壞的電子表、手電筒等。

拆東西時,桌上最好能鋪張白紙。極細小的零件要放在小瓶蓋或小紙盒裏,以防丟失。白紙上從近到遠編好號碼,把拆下來的東西,根據先後順序,放在相應的號碼下。裝配的時候,可以依次從遠號到近號,這樣就不會弄亂搞錯了。

拆東西時要有與之相配的工具,如小刀、小剪子、螺絲刀、小錐子、鑷子、鉗子、小台鉗等,也可以自製一些小工具。

拆東西時,手要輕巧,不要用死勁去硬拉硬扳。要先觀察後動手。要先用心記住某部分的結構,免得裝配時忘了原來的結構和位置,使零件變成裝不起來的廢品。

常用的拆裝方法和步驟如下:

第一步:從整體入手,看清楚這個東西是由幾部分構成的,它們之間是怎樣連接的。真正看清楚並記住了,再動手去拆。

第二步:拆的時候要由外向裏,由大到小,細心地試拆。如果連接部位是卡口的,要小心地提拔;如果是用螺絲釘固定的,可用相應大小的螺絲刀起出螺絲釘。如果連接部分還不能分離,切莫硬敲硬拉,蠻幹會損壞東西,應仔細查找,看暗處的螺釘有沒有起出。

第三步:各部分拆開後,要按拆的先後順序,有條不紊地擺放在白紙的固定位置上。特別是一些細小的零件和螺釘,要妥善放置,防止失落後影響組裝。

第四步:各個主要部件拆開後,要小心地放好,然後再仔細地觀察它的內部構造和工作原理。

第五步:看清內部構造和原理以後,安裝時按照從後到前、從部分到整體的方法,將零件一個一個地回歸原位,不能誤裝或漏裝。

在拆裝電子玩具時,更要小心,一些關鍵部位的技術要求高,如果由於馬虎而使線路受損或集成塊被弄壞,玩具就玩不起來了。因此,拆裝複雜的玩具時,可請科技輔導員、家長或這方麵的技術人員在旁邊指導。

拆得多,裝得好,裏邊的奧妙就全給你學去了,今後自己搞發明搞革新,便可以用上了。

在拆的過程中,假如有時把東西弄壞了怎麼辦呢?可以用百得膠、502膠水黏結。有的零件丟了,可用代用品,或購置新的零件。當然,最好不要發生這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