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創新知

“人生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這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的話。它表明了人區別於動物的兩個特點:第一是人會用大腦思考問題,第二是人會用手做出東西來解決問題。因此,少年朋友們養成勤動手動腦的習慣十分重要。

有位科學家說:兒童的智慧表現在手指尖上。這句話是很對的,人的大腦是司令部,雙手就是執行機構,執行頭腦的命令。雙手能把頭腦中構想出來的最美妙的設計(發明)變成實實在在的東西(發明作品)。

“雙手勤又巧,才能去創造。”這是鄧穎超同誌在1984年接見優秀少先隊員時說的話。事實也是這樣,任何發明家都是自個兒動手把發明品做出來的。比如發明蒸汽機的司蒂芬孫,小時候對機器就非常入迷,愛玩弄機器,並仔細觀察機器的內部結構。在礦上做學徒的時候,他把一台蒸汽機拆開,偷偷地了解內部結構,然後又把它裝好。後來,他發明並製造出了第一輛蒸汽機車。

“實踐出真知”。通過動手實踐,如參加力所能及的科學小實驗、小考察,製作航空模型、航海模型、車輛模型、建築模型和電子作品等,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知識學得更紮實。並且,通過參加實踐活動,可以拓寬知識領域,學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多動手實踐,樣樣事情學著做,可以培養自理自立的能力,使自己能料理自己的生活,並養成獨立自立的好習慣。這對培養21世紀的新人,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多動手實踐,也可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多動手實踐,並會促進大腦的發育,使人變得更聰明。“心靈手巧”這個成語就反映了腦和手的這種關係。

所以,少年朋友們,你們可要經常動手動腦喲。

一、做得越多越好

“勤能補拙”是中國的古訓,意思是說:隻要勤奮,拙人也能取得同聰明人一樣的效果,即勤奮可以彌補自己的笨拙。動手做方麵也是這樣。在這裏“勤”就是指多做。做得多了,自然就能掌握製作的技巧,就能使雙手變得靈巧。

多做不光是數量多,還指品種多。例如愛好航模製作的同學,也可以去參加種植、養殖活動;參加科學小實驗、氣象觀測活動的,也可以去參加科技小製作等活動。多方麵的做,可以使你獲得多個門類的知識、技能和技巧。

“勞動創造了世界”,這話也可理解成:世界是做出來的。因此,對中小學生應強調要求其多做多實踐。

列文虎克是荷蘭某市政廳的一個看門人。他年輕的時候,因家裏窮曾到雜貨鋪當學徒。他愛看書,對新鮮事物充滿了興趣。雜貨鋪的隔壁是一家眼鏡店,店中磨製鏡片的沙沙聲吸引了他。他看到鏡片能使人看清平時無法看清的東西,感到十分驚奇和有趣,於是便拜師學磨鏡片。後來他到了市政廳看門,業餘時間還愛磨鏡片,並且自製顯微鏡,用來觀察蠅翅、羊毛、蜘蛛腳、葉脈、水滴、血液等。由於他自製的顯微鏡性能卓越,加之他觀察能力強,終於在1680年,他首先發現了酵母菌。1684年,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準確描述了血紅細胞的人。他一生共製造了419架顯微鏡,向英國皇家學會寄去375份觀察研究資料,給法蘭西科學院寄去27篇。從某種意義上說,自1700年以後,世界上生物學家的一切偉大發現,都應歸功於他辛勤製造的玻璃透鏡。因為從此以後,科學家才開始對細胞、微生物等進行顯微研究,揭開了“小人國”的秘密。

強調既動手又用腦,是當今世界教育的潮流。楊振寧博士曾經語重心長地說:中國不是缺少會考試的學生,而是缺少會動手實踐的學生,缺少有創造力的學生。

怎樣才能做得多呢?

第一、思想上要明確“實踐出真知,多做增才幹”的道理,爭取多動手,多製作。

第二、爭取參加科技小組活動,爭取多參加一些實踐活動,爭取多參加一些比賽活動,努力做好自己的作品。不是為得獎而去做,而是為了參與,為了學到真正的本領。得獎的人總是少數,而重要的是參與。

第三、不就事論事地去做,而要動腦筋去做。做的同時,要首先學會使用一些工具,學會看製作圖紙,學會製作的基本方法,如鑽孔、打磨、黏結、切割和種植活動中的嫁接、栽種、施肥等。要使自己成為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