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過程的發生方式研究(1 / 3)

創造過程的發生方式研究

創造發生過程的研究,除了應當滿足認識論原則的要求,更應當滿足方法論原則的要求。所謂方法論,是指創造主體在創造實踐中總是依據一定的規律或方式去發生和定成一個創造過程,從而獲得創造產品和成果。據此,我們試將創造發生過程的基本方式概括為三種,它們是“摩擦協同方式”、“全息整合方式”、“解構突變方式”。

一、摩擦協同方式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運動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據此,我以為至少在地球範圍內,摩擦是運動的基本方式之一,這一點,似乎早已為經典物理學家所證明。早在亞裏士多德時期人們就已開始觀察、認識、研究摩擦現象,到文藝複興時期,達·芬奇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定量研究,並引入摩擦係數的概念。到了近代,摩擦理論又產生了“凹凸說”和“分子說”而現代關於摩擦理論的“粘合說”正是吸收了近代的兩種學說而產生的。但是,無論怎樣,僅限於物理學和其它自然科學範疇。

現在,我們首先以分類的方式開列一下創造發生過程各種各樣因素的構成。如果將一次創造發生過程視作一個總係統,那麼可以得到創造主體、創造對象、創造材料、創造工具、創造環境等若幹個分係統。在各分係統中則可劃分出許多子係統。比如一創造主體本身可分為思維、意誌、知識、身體等各個子係統,以思維子係統為例,用心理學的方法又可分為記憶能力、想象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演繹能力、直覺能力、操作能力等要素。(國外有心理學家將思維分為一百多種能力,這裏采用較為通行的觀點。)再以記憶能力為例,又可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等各種小的要素。同理,其它分係統也可分化為若幹子係統,直至微小的要素。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推論,一種創造的發生過程正是由無數重要的、次要的,一般的、微妙的因素所粘合在一起而展開。如果摩擦在地球範圍內是運動的基本形式之一能夠成立,那麼創造過程的發生則首先是由於摩擦這一現象而引起。請注意,我所指的摩擦在這裏已非直觀的物理學現象,如汽車輪胎在柏油路麵的摩擦,而是指由粘合引起的各種內在的、更為廣泛的、大大小小的摩擦,即看不見摸不著的摩擦。例如在同一思維子係統中,觀察力同想象力、記憶力之間的摩擦、推理與直覺的摩擦等等,推而廣之各分係統之間、子係統之間、子係統內的各要素之間,都在不斷產生著這種摩擦。而創造主體正是在這種摩擦之中發現了自己的位置,樹立了創造的理想和目的,揚起了征帆,踏上了茫茫無際的創造之路。一句話,摩擦導致了火的發明,摩擦同樣點燃了創造之火!

協同概念出自於當代聯邦德國著名物理學家H·哈肯的協同學。在闡述自己的研究目的時,哈肯認為“協同”,即“協同工作”之學,是去探討“盡管自然界出現千姿萬態的不同結構,是否可能找出統一的基本法則,並據此理解結構是怎樣產生的。”從這一目的出發,哈肯在對熱力學第二定律以及大量的物理、化學做出實驗觀察之後,總結道:“在一個開放係統中,各個組成部分不斷檢驗彼此的新位置、新的運動進程或新的反應過程,於是每次都有係統的很多單個部分參與其事。在不斷輸入能量或物質的影響下,會出現一項或幾項這種共同的、即集體的活動(勝過其它形式的運動和反應)這種特殊的過程不斷增強,或者說它們在不斷生長。然後,它們對其它運動方式占了上風,並支配了所有其它運動方式。”這段話中,雖沒有明確地指出摩擦引起協同,但事實上含有摩擦的意思,他強調了“係統的很多單個部分參與其事”,而“參與”必然出現摩擦,或者本身就是摩擦。其結果則可能導致一個協同過程的產生。換一種語言方式表達,即為創造主體在建造對象物時,是一個開放的自組織係統,即從無序和複雜中開始摩擦運動,從而創造出新的簡單性和有序性。在摩擦協同過程中,還應當確立的是,那種能夠成為邏輯中介的力量,哈肯自己也表述了類似的意思:“某種有序態會不斷增長,最後占了優勢,直到一個係統的所有部分都被它支配,並帶入這一有序。”總結哈肯的成果,不難發現,他所提供的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對創造發生過程進行合理的解釋,而且還從方法論上支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那就是,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那裏的無根無源的“無意識”原來是一種無序的實踐,它不斷地同有序的實踐發生摩擦,由於協同的作用,又使這種無序的實踐不斷產生為有序的實踐。

借鑒摩擦理論和協同學要義,我們從中抽象出了摩擦協同方式,作為創造發生過程的基本方式。這表明,在創造過程發生時,必須是由摩擦所引起,隻有摩擦,才可能導致協同過程。因此,摩擦是協同的先決條件,而協同是摩擦出現的一種結果。但是,摩擦和協同並不是無限的,它是指在一定的範疇內,一個開放的係統內部的各部分之間互相摩擦、協作,從而完成一個創造過程。而在兩個或幾個平行的同樣的開放係統之間,協同就變得艱難和牽強,這也正是創造過程的複雜性所造成的。因此,需要繼續探討新的方式。事實上,哈肯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原來我認為係統的各部分之間互相協作,結果整個係統形成一些微觀個體層次不存在的新的結構和特征。現在我認為,協同學還意味著完全不同的學科之間的協作、碰撞進而產生一些新的科學思想和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存在著某種‘相變’,使得我們能夠共同形成一個對世界更為深刻的理解。”我以為,就創造的發生過程而言,哈肯所指的不同學科的協作,也可視為不同係統的協作。但嚴格地講,已經超出了協同的範圍,而應當去用另外一種全息整合的方式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