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發生過程的認識論原則(1 / 3)

創造發生過程的認識論原則

一、實踐目的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作為主體為滿足自身需要以改造客觀世界和人自身的自覺、自由的活動。因此,實踐是創造主體——人的最基本的活動,它包含有這樣幾重意思:第一,由於勞動創造了人,所以人是自身勞動實踐的產物;第二,人在現實中要去改造客觀世界,因此,客觀世界在本質上同樣是實踐的;第三,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還要去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因此,思維在本質上也是實踐的。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指出:“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這樣一來,馬克思主義使實踐具有了客觀性、能動性和社會曆史性的規定,並且以此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和永恒歸宿。

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的發展和提高,實踐活動本身逐漸分化為簡單的和複雜的形態。前者指利用人類已有的經驗、知識和創造成果從事重複的、位置移換的、機械的活動;後者指創造主體應當突破既成的創造格局開辟新的道路去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需求。從這個意義出發,創造便成為實踐的最高本質。國內曾有人提出過“創造是認識的最高本質”的命題,如果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分析,這是一個不完全命題,隻承認了認識是一種創造而且是最高本質,而割棄了人的行為能力,否定了認識與改造的有機統一。而實踐恰恰可以包容創造的兩種狀態和過程,即創造主體內部意識思維的和外化為行為動作的。事實上,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也指出了認識和改造的實質:“……我們的問題關鍵,本在於不讓最好的東西隱藏在內部,而要讓它從這種礦井裏被運送到地麵上顯露於日光之下。”

創造是實踐的最高本質,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創造主體的目的性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在蜂房的建築上,蜜蜂的本事曾使許多以建築師為業的人慚愧。但是最劣的建築師都比最巧妙的蜜蜂更優越的是建築師以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他們的頭腦中把它構成了,勞動過程終末時取得的成果,已經在勞動過程時存在於勞動者的觀念中,已經觀念地存在著。”同樣,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也指出:“一句話,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做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就表明,創造主體所從事的創造實踐首先是有目的的,其目的在於建造對象。因此,創造主體決不會停留在事物現有的形式上,也不會把這種形式看作為最終的形式,相反,正是在現有的形式上,建立了創造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廣泛的聯係,並去突破和超越它這個時候,創造對象一方麵顯得非常簡單,另一方麵又無限複雜,簡單屬於創造對象本身,而複雜則屬於我們觀察對象和使用創造工具及材料時得出的觀點。因此,創造主體的目的越明確,創造意誌越堅強,他在創造對象、創造工具,以及自然、社會、思維中的位置就越明顯,從而對已被創造的和未被創造的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把握得更深入、更真實,創造理想轉化為創造成果的進程也就越快,最終目的越易實現。

不同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是,近、現代哲學和心理學的主要代表叔本華、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榮格、S·阿瑞提等人一方麵承認了意識的實踐創造過程和其目的性,另一方麵則主要是從非理性主義的角度出發,揭示了蘊藏於創造主體中的“無意識”現象,並且認為正是“無意識”產生了本質的、真理的創造。但是,對“無意識”的本質卻作出了各種虛無飄渺的形而上學的解釋。其實,“無意識”現象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同“意識”一樣,它產生於創造主體的大腦,因此,也是對客觀外界的反映,不過是以記憶的形式埋藏在心靈的深層,如果承認意識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創造的(如前邊所引列寧語),那麼必須承認“無意識”也是實踐的、創造的。但是“意識”的創造我們可以歸結為一種有序的實踐和創造,而“無意識”的創造則是另一種無序的實踐和創造,隻有外化為行動,才能使無意識由無序走向有序,由無目的性走向有目的性,直到同意識完美的統一,從而發生和完成一個過程。換句話說,“無意識”一方麵每時每刻都在不斷產生,並成為無序的渾沌狀態,另一方麵,隨著創造過程的發生和展開,又不斷地被意識吸收,進而外化為能被社會所接納的創造成果。因此,對“無意識”現象我們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予以科學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