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創造發明之路(1)(3 / 3)

馬可尼的決心沒有被動搖,他認為科學的靈魂在探索,科學的生命在實驗。他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實驗,不斷地改進接收機和發射機。1901年12月,馬可尼在牙買加建造了一個170英尺高的電波發射塔;在加拿大,用幾隻風箏綁上接收天線,升到400英尺高空,作為電波接收機。結果,無線電波真的飄洋過海,橫越大西洋,傳到了美洲本土,實現了馬可尼的夢想。

直線傳播的電波怎麼會打彎到了美洲呢?

後來人們才發現,大氣層中有電離層。電離層像鏡子一樣,把電波反射到了美洲大陸。

馬可尼為人類打開了無線電通訊的大門,因此,在1909年,他榮獲了諾貝爾物理獎。同時,他成為意大利參議員。1929年,意大利政府封他為侯爵。

從電報的發明中,我們可以看到,偉大的發明不是一二個人能完成的。它們從科學家發現科學原理,到利用科學原理製造出發明品來,其中凝聚著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要遭遇多少艱難和曲折呀!而隻有不畏艱險,堅持到底的人,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第二節 學生發明實例與思路

一、大風吹不掉的衣架

睜大雙眼,仔細觀察你周圍的一切,小發明的課題就隱藏在你身邊,看你能不能把它找出來。

湖北省鄖縣第一中學學生陳銘就是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有一天,他在家裏看小說,正看得津津有味時,忽然媽媽叫他去撿被大風吹落的衣服和衣架。多掃興呀!他不情願地合上書,下樓去了。陳銘心裏想:要是衣架不掉下來多好呀!要是有一種風吹不掉的衣架多好呀!這個問題一直留在他腦海裏。一個偶然的機會,卻使這一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天晚上,他洗好兩件衣服,掛在鐵絲做的衣架上,準備在宿舍裏晾一夜,第二天再曬出去。由於宿舍裏鐵絲吊得很高,他必須踮起腳,一手抓住床架,另一手舉著兩隻衣架,努力地用衣架掛鉤去鉤鐵絲。可是,鉤了半天也沒掛上。仔細一看,哈哈,原來他把掛鉤上的兩個大問號麵對麵地放在一起,封閉成了一個圓環,這樣怎能掛上呢?

陳銘靈機一動,把一隻手插在兩隻衣架中間,使它們的掛鉤分開一點。他原打算掛上一隻衣架後再掛另一隻,誰知出現了奇跡,兩隻衣架竟然一齊鉤住了!他覺得非常奇怪,就重複了幾次,結果次次相同。出於好奇,他幹脆坐下來研究這兩隻重疊的衣架。他發現:掛鉤重疊以後,組成了一個封閉的圓環,晾衣服的鐵絲穿得進去,風卻不能把衣架吹掉。偶然間,他居然解決了久久解決不了的難題。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於是,他做了一隻從未有過的衣架——一隻有兩個麵對麵掛鉤的衣架。這隻看似平常的衣架,在第一屆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上卻獲得了一等獎。因為這件小發明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卻是妙手偶得之的。其實這也不奇怪,正如一位科學家所說:“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二、打不翻的蚊香籠

長江邊上有三個火爐城市,它們是重慶、武漢和南京。武漢在長江流域中段,沒有受到江水降溫的優待,“吸血鬼”蚊子卻大肆橫行。某年盛夏,武漢市第一冶金局第五小學學生林方剛同學睡覺時不小心把蚊香弄翻了,燒傷了腳。這痛苦的教訓促使他下決心改進這個蚊香架。

第二天,他用細木條釘了一個小籠子,把蚊香卡在裏麵。這樣,蚊香就既燒不著席子,也燙不著腳指頭了。但是,蚊香灰卻撒在了床上。小林同學決心再進行改進。

他想到了壓路機,不管車朝前開,還是往後倒,而掛在大鐵輪軸上的火爐,怎麼也弄不翻。於是,他用鐵絲和塑料瓶蓋子,做了一個蚊香籠模型。模型向前滾動時,籠裏的蚊香不會被打翻了。

後來,他爸爸看到了蚊香籠,把模型向左、向右各推了一下,蚊香盤都翻了。他爸爸告訴他,現在隻有一個轉軸,所以,隻能前後轉動;左右轉動時,因為沒有轉軸,蚊香盤還是會被打翻。

小林同學聽了爸爸的話,把它又改成了這個樣子:在方形的籠子裏,做了兩個大小相差一點點的鐵環,在裏邊的一個小鐵環(內環)的中心點放一個鐵皮小盤,盤中央粘上一個蚊香卡子。內環有兩個軸點在外環上,外環有兩個軸點在木籠中央,兩個軸互相垂直。這樣,籠子打翻了,無論朝哪個方向翻動,蚊香盤始終保持水平狀態,蚊香灰就撒不出來了。

這個安全蚊香籠在第一屆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中獲得二等獎。

三、奇妙的文件夾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因為有了興趣就有了鑽勁,有了鑽勁就容易出成績。福州市第十九中學初中二年級學生周毓,就是一個對小發明十分有興趣的人。她訂購了許多科技報刊,閱讀了上百本創造發明方麵的書,並且積累起上百個發明課題。

有一次,她從牆上把鐵皮文件夾取下來,鬆開夾子,把新報紙放進去,然後跟原來的舊報紙對齊,夾好後再掛到牆上,覺得這非常麻煩。而且,如果不小心,就會把原來的報紙弄亂,或全掉下來。於是她想:要是不從牆上摘下夾子,就可以往裏夾進新報紙,並且原來的報紙也不會掉下來,這樣多好啊!

她把自己的發明設想記在專用的小本子上。發明小組活動時,輔導老師要翻閱每個組員的小本子,老師看到了小周同學的這條“奇想”,鼓勵她盡快搞出來。

設想隻是想想而已,真格的要做出來卻並不那麼容易。經過許多天的思考和摸索,她想出了一個這樣的結構:在文件夾的兩個夾片中間,裝上一個用鐵絲彎成的曲形杠杆。杠杆借用夾子的軸做支點,運動方向與文件夾的上夾片相反。這樣,上夾片張開時,曲形鐵絲反而緊緊地壓住舊報紙,它們便不會脫落下來了。

小周同學的構思滿不錯的,可是,一旦把模型做出來,缺點就暴露出來了。曲形杠杆放在文件夾中間,地方太狹小,不能夾較厚的東西,而且,操作起來也不方便。

怎麼辦呢?小周同學眉頭打結了,苦思冥想了一個多月。一天早晨,一道靈感的閃電閃過她的腦海:如果把曲形杠杆改成一個“冖”形,把原來的上夾片的兩側剪掉一部分,再把“冖”形的兩臂扣在上夾片剪掉的部分中,操作起來就一定方便易行,它也能夾較厚的東西了。

後來,小周同學把設想製成了作品,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這件作品在第四屆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中榮獲二等獎。

四、帶開關的漏鬥

漏鬥是日常用具。灌液體時,為了避免灑落,口大頸細的漏鬥是少不了的,不然,油流瓶身,醬油灑一地,多麼可惜呀!

在學生的眾多發明中,形狀不同、功能各異的漏鬥也為數不少。

新疆阿克蘇地區第八中學學生馬鑫,常去小店打醋。他看見售貨員光憑兩隻手,要管好三件東西:提子、漏鬥和瓶子,很不容易。你看,漏鬥插在瓶子裏,瓶子放在櫃台上;售貨員要一隻手扶穩漏鬥,另一隻手端平提子。有時,瓶子裏已經裝滿了醋,可是漏鬥裏還有剩下的,售貨員急急忙忙地把漏鬥提起來,把提子塞到漏鬥下麵去接漏下來的醋。但是,這一個動作即使很快也難免它要漏到瓶身和地上,既浪費又不衛生,怎麼辦呢?

他想,假如這兒有個新式漏鬥就好了!灌醋時,想灌就灌,想止就止。這種新玩意兒的關鍵,要有個控製開關。另外,也要把漏鬥和提子合二為一,騰出一隻手來拿瓶子。這樣,使用起來就方便了。

又有一次,他在路邊看兩人下棋。兩人邊下邊聊。一個說:“今天到糧油店去買了10千克食用油,回家一稱,少了400克。我去找他們經理。經理說:“打油的提子剛給工商局檢驗過,沒有問題,可能是售貨員打油時,提子沒有端平……”

言者無心,聞者有意。小馬同學聽了這番話後忽然想到:平常打油打醋的提子,在圓筒一側裝一根柄,要把提子保持水平,很不容易,保不住有時會漏掉一些。這樣,有意無意地就造成了短斤缺兩現象。怎麼才能保證分量準確呢?他想,如果把手柄改在提子中間,並且是活絡的,這樣,液體在自身重量作用下,不管使用者的手怎麼歪斜,提子裏的液體始終都會保持水平狀態。

好的小發明作品,就像一篇好作文一樣,它需要不斷修改、補充和提高。當馬鑫的新式漏鬥試驗成功後,老師又讓他想一想:現在一般的提子是四個一套,它們的容量分別是:500毫升、200毫升、100毫升、50毫升,你能否讓一個提子有四個提子的作用呢?

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他在提子上加了刻度,問題就輕輕鬆鬆地解決了。

馬鑫同學發明的“帶自動排放閥的提子”(稱它為帶開關的漏鬥),在第五屆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中獲一等獎。

五、自動吸水豆芽床

大豆營養豐富,被稱為“植物肉”。中國的大豆製品,品種繁多,有豆漿、豆腐、豆芽等。

黃豆芽由大豆發芽而成,味道鮮美,製作簡便,成為大眾喜愛的食物。

湖南省寧鄉縣老糧倉中學學生丁偉文一家都愛吃豆芽。可是,在他們所在的小鎮上買豆芽菜很不容易,他們隻好自己發豆芽。他們那兒發豆芽的方法一般都是:把黃豆或綠豆鋪在沙子上,每天灑三四次水,使它們發芽。由於小丁的父母工作很忙,所以,灑水的任務自然就落在小丁的肩上了。不過這個任務可不好完成:有時忘了灑水,豆芽就長不好,甚至幹死了;有時不留意,水灑多了,豆芽就爛掉了。這些真讓他傷透了腦筋。

怎樣才能解決問題呢?一個偶然的發現,觸發了他的靈感,事情是這樣的:一天晚上,鎮上停電,小丁點起煤油燈,準備複習功課。煤油在油燈裏,通過燈芯源源不斷地被送到燈頭上。小丁忽然想到,我為什麼不用燈芯的毛細管作用來發豆芽呢?

第二天,小丁找了塊圓木板,在木板中央鑽上3個圓孔。然後,在圓孔裏各插進了一根棉紗燈芯。他又找了一個水桶,往桶裏倒了些水,將圓木板卡在水桶中間。木板下麵的棉紗燈芯浸在淺水中了,他又把豆子鋪在木板上。五天以後,豆芽長出來了。小丁高興之餘卻發現:木板中央的豆芽長得粗壯,周圍的都沒長好。小丁認為這是水分不足、燈芯不夠多的緣故。

怎麼改進呢?小丁在木板上多鑽了幾個孔,每個孔中都插進棉紗燈芯,進行了第二次試驗。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次發出的豆芽比第一次多,長得也粗壯,但是,豆芽仍發得高高低低,很不整齊。小丁分析後認為,可能是豆子大小不勻造成的。科技輔導老師卻對他說,可能是吸水不均勻造成的。

小丁想,要吸水均勻,可以在木板上鋪上棉花。於是,小丁開始了第三次試驗。

又一個五天過去了,小丁揭去木桶上的蓋子,齊刷刷白嫩嫩的豆芽呈現在眼前,高興得他差點要跳起來。可是,要把豆芽從棉花上取下來真不容易呀!豆芽根紮在棉花裏,花老半天功夫才把豆芽弄幹淨。

怎麼辦呢?小發明的過程就是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小丁在棉花上鋪了一層白紗布,開始了第四次試驗。又經過五天,當他再一次打開木桶蓋子時,齊刷刷的豆芽個個昂著頭,白胖而幹淨。提起紗布一拌摟,豆芽全掉下來了。

自動吸水豆芽床誕生了。小丁又進一步研究,用自動吸水法來製作種子催芽的工具。

小丁的發明獲第二屆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二等獎。

六、肥皂能立起來的肥皂盒

新疆庫爾勒市第二小學有個漢族學生,名叫周小龍,他對放香皂的塑料盒很有意見:香皂稍大些,卡在盒裏拿不出來;肥皂盒底上的孔堵住了,香皂被泡得軟軟的,不耐用,造成浪費。這些雖然是小問題,卻是千家萬戶都碰到的小問題。小周想,如果我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不就可以給人們生活帶來一點方便嗎?

願望是良好的,但苦於一時找不到好辦法。小周所在的學校,每年都要搞一次科技作品展覽。在一次展覽中,他發現了別人製作的一隻“方便肥皂盒”,頓時眼睛亮了起來。他仔細地研究了它的結構,原來那個同學在肥皂盒近底部處,開了一條槽,插進了一塊塑料板,要使用時,隻要用手按壓肥皂盒外的塑料板,肥皂就像坐上蹺蹺板一樣翹了起來。

可是,這隻“方便肥皂盒”實際使用起來並不方便,需要有三隻手才行:先要用左手按住盒體,用右手用力按塑料板翹出肥皂,再用第三隻手去拿肥皂。不過,蹺蹺板這個結構,卻讓周小龍開了竅。“我為什麼不用蹺蹺板這種結構呢?而且應該設法隻用一隻手就可以拿到香皂。”小周邊看邊想。

經過多次的摸索、實踐和改進,他終於獲得了成功。使用他發明改進的肥皂盒,你隻要用一隻手按一下肥皂盒,香皂就會乖乖地翹到你的手心裏。

這個小發明獲第五屆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二等獎。

七、全能瓶刷子

瓶刷子,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工具。特別是有了電動瓶刷以後,好像沒有什麼地方再可以改進了。其實不然,創造無止境,發明天地廣,我們且看下麵的故事。

吉林省扶餘縣第三中學的梁國欣同學,在一次隨同全班同學到製藥廠參觀時,看見工人用瓶刷洗藥瓶,很費勁,而且也洗不幹淨;特別是瓶肩部位,是個死角,最難洗。有個工人阿姨把頭指頭伸進去洗,結果瓶口把手指劃破了,鮮血直淌。

小梁看了後心裏很難過,他忽然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一定要改進瓶刷,要創造一種能刷淨瓶肩部分的瓶刷。

回家以後,他便急不可待地幹了起來。他找來了玻璃瓶子和一根鐵絲柄瓶刷,邊試驗邊琢磨。他首先想到的一個辦法是加長刷毛,讓長刷毛能達到死角部位。這樣,瓶肩的汙垢就能洗掉了。可是,長毛瓶刷很難塞進瓶口,因為,刷毛加長了,刷杆(鐵絲)也變粗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勉強把刷子塞進瓶口,刷毛也伸展開了,但還是達不到瓶肩部分。

接著,他想到另一個辦法,即把直杆瓶刷中間部分彎折成一定的角度,進入瓶口後打彎,以清洗瓶肩部分。設想是不是能行得通,隻有通過實踐來檢查。小梁把折彎的瓶刷伸進瓶口,可是,瓶口下麵有一段直直的瓶頸刷不到,並且“駝背”成了挺胸直背的了。這個新思路又泡湯了。

搞小發明就像解數學難題一樣,有的人想不出解法,就放棄了;有的人特有韌性,吃飯想,走路想,睡覺也想。梁國欣屬於後一種人。

有一個星期天,小梁去書店買書,回家時老天下起雨來,隻好躲在書店裏。這時,有個人打著傘進來,進店後慢慢合上傘。這個無意的動作,在小梁的眼裏卻像電影裏的慢鏡頭一樣:張開的傘骨慢慢地、慢慢地合攏了。“慢鏡頭”激發出了他的靈感,他高興得不得了,衝出書店,冒著傾盆大雨往家裏跑去。

回家以後,小梁就把設想畫在紙上。他把刷子分成三部分:折疊刷、活動套管和伸縮拉杆。

用這種刷子刷瓶子時,先握緊伸縮拉杆,讓折疊刷伸直,插入瓶口後再拉緊拉杆,使折疊刷逐漸張開,刷毛緊貼瓶肩部位。轉動瓶刷,便可刷掉瓶肩處的汙垢。要取出刷子時,再握緊拉杆,拉動活動套管使它收攏,便可拉出瓶口。

這個折疊刷可以刷瓶子,還可以刷其他容器,無論容器肩部的角度有多大,它都能刷到,所以叫它全能瓶刷。如果,汙垢較多,還可蘸些洗滌劑或去汙粉,這樣瓶子會洗得更幹淨。本作品在第三屆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中獲二等獎。

八、電動瓶刷子

醫院裏的玻璃瓶子特別多,有許多是要清洗以後再利用的。不過,洗刷瓶子卻是一個費時費力的活兒。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十四小學的曾新同學的媽媽,就在衛生院裏幹這項工作。

有一天,曾新和弟弟到媽媽的工作室去玩。媽媽叫哥倆洗刷瓶子。瓶子很多,一直洗到媽媽下班才幹完。媽媽高興地對一位醫生阿姨說:“假如不是這小哥倆幫忙,我還得加班呢!”

吃晚飯的時候,曾新建議媽媽買個“自動瓶刷”來洗瓶子,這樣就省力多了。媽媽笑他是傻小子,刷洗瓶子從來都是手工的,沒有什麼“自動瓶刷”。爸爸說:“你不是科技小組成員嗎?為什麼不琢磨琢磨呢?”曾新說:“我們科技小組隻做艦船模型和飛機模型,從沒做過瓶刷子。”爸爸責備他死腦筋,學校裏沒教,自己不可以做嗎?從此,曾新萌發了做瓶刷子的念頭。

後來有一天,科技老師做航模表演,曾新看到電動機帶動螺旋槳高速轉動,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那天放學後,曾新在家城翻箱倒櫃,把弟弟的一輛玩具大卡車找出來,偷偷地拆下車上的小電機。接著,他想把瓶刷子焊接在電動機的機軸上,可是,對焊接他卻一竅不通。

他請爸爸幫忙,爸爸批評他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不動手,怎能學會呢?”於是曾新便用舊鐵絲練習焊接,三天後終於學會了,他把瓶刷子成功地焊接在電動機上。

那麼,它的動力在哪兒呢?他從手電筒裏把電池取出來,在這一刹那,他又受到了啟發:何不把電動機安裝在手電筒裏呢?這樣就簡便省力多了。曾新為自己找到好的辦法而高興不已。

經過不斷地摸索改進,電動瓶刷終於做成了。在媽媽的醫院裏,他用自己的“寶貝”作品洗刷瓶子。“吱吱吱”,電動瓶刷飛轉,瓶子刷得又快又好,讓注射室的醫生們大開眼界。

曾新是個精益求精的學生。當他發現電動瓶刷隻能刷中號瓶子,對大號、小號就無能為力時,他又從爸爸繪圖的圓規中得到啟發。他把圓規上調換鉛芯的螺絲借用到新發明上去。這樣,不同大小的瓶刷子都能安裝上去。後來,科技老師又建議他加上一段彈簧軟軸,以增加電動瓶刷轉軸的韌性。

電動瓶刷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三等獎。

九、空中穿繩器

有一項小學生搞的小發明,卻在國際發明大賽中,接連獲得兩個大獎,實在讓人難以相信,然而這卻是真的。

上海重慶北路小學五年級學生茅加陵,他家住在老式裏弄裏,地方擁擠,沒有現成的曬衣服的地方。曬衣服時,總要在胡同兩邊牆上的鐵杆上連一條或幾條繩子,然後再在繩子上涼曬。

一般情況下,結繩是很簡單的事,但現在卻不同了,鐵杆在高牆上,需要用凳子幫忙,才夠得著鐵杆。平時,大人們把晾衣繩的一頭結成一個小繩圈,用力將小繩圈扔過鐵杆,但誰能百發百中呢?況且,繩圈軟軟的,使不上勁,即使繩圈扔過了鐵杆,還要再用長柄叉子把繩圈鉤住,拉下來,再往另一根鐵杆上扔。

這一係列的動作實在太麻煩了。茅加陵同學想搞個小發明來解決這個問題。

創造發明來源於仔細觀察。他的發明是先從模仿大人的穿繩動作開始的。他先用衣叉叉住繩圈,送上鐵杆,然後,再拿長鉤鉤住繩圈,把繩子拉下來,穿過繩頭,打上個結。

於是,他把穿繩的動作分解成兩個動作:頂繩和拉繩。頂繩用衣叉,拉繩用鉤子。但是,如果要一個人一手拿衣叉,一手拿鉤子,操作起來很不方便。怎樣才能使之簡便易行呢?小茅想了很久,還是沒有想出什麼辦法來。

有一天,他把自己的煩惱告訴了科技輔導老師。老師表揚了他,希望他把頂和拉兩個動作合起來設計。

聽了老師的話,小茅同學心裏亮堂多了。他順著“頂拉合一”的思路想下去。

他找出一個鐵絲做的彈弓,將彈弓叉的一頭彎成叉狀,另一頭彎成鉤子狀,然後將彈弓柄綁在竹竿上。可是繩圈怎麼辦呢?繩圈太軟易變形,叉難叉它,鉤子也難鉤它。於是小茅想到用硬性的鐵皮圈代替繩圈。在不斷的摸索中,鐵皮圈的大小和形狀也在不斷變化。後來,他將鐵皮圈壓扁,在上麵弄上兩個支點,利用杠杆原理,變換支點的位置,取得了成功!後來,他把鐵皮改成有機玻璃片,它就更實用和更方便了。

這個發明由於構思巧妙,結構簡單,所以,在上海第一屆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中獲一等獎,接著在第一屆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中又獲一等獎。1985年,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13屆國際發明和新技術展覽會上,榮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頒發的“青年發明獎”,並獲得金牌,同時,還獲得展覽會銀牌獎。你看,一個小發明作品,在國內贏得兩個大獎,在國際上也獲得兩個大獎,真讓人羨慕呀!

十、蟑螂捕捉器

蟑螂,也叫蜚蠊。蟑螂是史前動物,它在人類誕生以前就已存在。這充分說明了它的生命力頑強,消滅起來不大容易。世界各國都有蟑螂的蹤跡,因此,國際上常有蟑螂捕捉器的設計製作比賽。參展作品形式各異,極盡智能之妙。

蟑螂是名副其實的害人蟲。它咬壞衣物,弄髒食品,傳播疾病,所以,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動腦筋消滅它。湖南省益陽縣第三中學學生彭立元,想創造一種隻能進不能出的裝置來捕捉蟑螂,怎麼設計呢?

有一天,他在家門口,看到有人在賣泥鰍。這使他想起在農村看到的捉泥鰍的簍子。它是用竹篾編成的。簍子口上有很多朝裏伸的軟篾片,它們允許泥鰍鑽入,卻能阻擋它向外鑽。他想:何不利用這種原理來製作蟑螂捕捉器呢?

於是他做了一隻長方形的木盒子。木盒的兩側各開了一道長縫,作為蟑螂的入口;又在入口處插上許多薄軟的竹篾,它們朝裏彎曲,功能與泥鰍簍上的竹篾相同。

他興衝衝地把長方形木盒,放在碗櫥旁邊。盒裏邊已放上了香餌。不一會兒,就有一隻蟑螂在盒子前轉來轉去,兩根長須子不斷地伸進盒裏,可就是鑽不進去。這是因為竹篾太厚了,蟑螂沒那麼大的力氣頂開它。

第二天,他把竹篾削得更薄了些。到了晚上,再度試驗。這次,蟑螂爬進去了,他高興得不得了。誰知,它們飽餐美味以後,竟又用扁扁尖尖的腦袋擠開竹門,溜走了。這可怎麼辦呢?

後來,小彭同學抓到了兩隻活蟑螂,把它們投進“牢籠”,看它們是怎樣“越獄”的。為了便於觀察,他用一塊透明玻璃作盒蓋,它們的一舉一動都曆曆在目了。兩隻“囚犯”在盒子裏轉來轉去,總想往竹片之間的縫隙裏鑽,但每次都被竹片擋住了。轉了一圈以後,一隻“機靈鬼”發現有一片竹片沒有貼緊入口處的木板,它們之間有一條縫隙,它便用頭拚命朝縫裏鑽。竹片向上稍稍彎曲,它“吱溜”一下逃跑了。不久,另一個也如法炮製。

他重新安裝了翹起的竹片,讓竹片緊貼木板,然後用兩名“逃犯”來試驗。它們用前腳在竹片和木板之間撥出一條縫隙來,然後又逃掉了。

“人難道鬥不過小蟲嗎?”彭立元很不服氣地想。他想呀想呀,終於找到了它的毛病所在——盒底太平了,蟑螂有立足之地。於是,他在盒子中間放了一塊兩邊有斜坡的木板。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正確與否,小彭同學又用那兩隻蟑螂來試驗,結果,再也沒有出現“越獄”現象。

盒子成功了,他又對誘餌進行了研究,發現用麵包屑、炒過的米飯再拌和少量的紅糖,餌料就更適合蟑螂的胃口。另外,他又在盒子的另兩側,開了幾個小孔,讓香味四處飄散,以吸引更多的蟑螂上鉤。

這個蟑螂捕捉器,在第一屆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中獲得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