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創造發明之路(1)(2 / 3)

艦長一聲令下:“起飛!”尤金·伊利熟練地駕駛飛機,滑行,起飛,爬升……可是跑道太短,隻有25、3米長,飛機滑出跑道後,沒有爬升,而是向下沉去。飛機的螺旋槳拍打在水麵上,激起白花花的浪花。大家的心一陣緊縮。突然,飛機掠過水麵開始爬升,越升越高,越飛越遠,最後,消失在茫茫的雨霧中。艦上的人們歡呼起來:“成功了!”這艘名叫“伯明翰”號的改裝巡洋艦,也成了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

1917年6月,在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的親自過問下,英國成立了海軍航空兵,並改裝了一艘軍艦為航空母艦,取名叫“暴怒”號。飛行甲板長69、5米。由指揮官歐內斯特·鄧寧少校親自駕駛飛機試飛。第一次試飛非常順利,可是第二次試飛降落時,由於跑道過短,鄧寧少校的飛機滑出跑道,栽進大海,他也為此付出了生命。後來,英國為此規定艦空母艦的降落甲板不得少於90米。

1922年,日本製造的“鳳翔”號航空母艦下水,這是世界上專門設計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並且成為航空母艦的藍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母艦發揮了很大的戰鬥作用。珍珠港襲擊戰和扭轉太平洋戰局的中途島海戰,都因它的介入而使戰爭局麵、戰略戰術大為改觀。

1960年9月24日,美國花巨資製造的世界上第一艘用核燃料為動力的航空母艦下水試航成功,標誌著航空母艦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八、潛水艇

人們想駕船潛入水底,像水裏的魚兒一樣,看看水下到底有什麼奇珍異寶。所以,人們在發明輪船的同時,就開始著手潛水船的研究。

最早設計並製造出第一艘潛水船的是荷蘭人德雷貝爾。他用木頭做了一隻潛水船。它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的水下,航行了一段很長的路程後,又浮出水麵。這件轟動性的新聞被傳播出去以後,引起許多人研製潛水船的興趣。人們想利用潛水船能潛入水中的特性,神不知鬼不覺地打擊敵人,爭取戰鬥的勝利。此後,潛水艇的研製工作主要是為了戰爭的需要。

1776年,美國爆發了獨立戰爭,華盛頓領導美國人民向英國殖民者展開了英勇的鬥爭。大英帝國倚仗老牌帝國的威勢,派了好多軍艦封鎖海麵。那時,布什內爾設計製造出了“海龜”號潛水艇。它被派往紐約港口,試圖從水下炸毀英國軍艦。一天深夜,一名誌願者鑽入“海龜”號,並帶著一包炸藥沉入水裏,然後手工劃槳,悄悄地接近英國軍艦。海麵上波濤翻滾,“海龜”號吃力地前進著,一會兒潛入水中,一會兒冒出水麵。這是因為它要換氣,還要乘換氣的時候觀察一下敵艦在哪兒。當接近敵艦後,誌願者卻沒有辦法把炸藥包安放在敵艦上。他隻好把炸彈放在敵艦旁邊,然後慌忙潛入水裏溜掉。那炸藥包卻被海浪衝得離軍艦越來越遠,沒有傷到英國軍艦的一根毫毛。

1800年6月,美國人富爾頓研製了一艘小型潛艇。

同年9月,它被法國政府派去進攻停在海港裏的英國軍艦。富爾頓和兩名助手駕駛著潛艇沉入水下,可是它的動力太小,潛艇隻能順著潮水向海港駛去。誰知半路上潮水卻轉換了方向,眼看著潛艇要被潮水帶走,富爾頓不得不露出水麵停船。6個小時後,當富爾頓等再次潛入水裏時,英國軍艦早已開走了。法國政府對此很失望,富爾頓的潛艇也就不了了之了。

1861年,美國發生南北戰爭,林肯領導的北軍與南方奴隸主的南軍作戰。南軍有“漢利”號潛艇。它長9米,由8名士兵搖動曲軸帶動螺旋槳前進,每小時可航行7千米。那時水雷已經發明了,它能在水中爆炸,但還不能自動前進去攻擊目標。“漢利”號攜帶了一枚水雷,悄悄接近北軍的軍艦,然後把水雷發出。水雷碰到軍艦爆炸了,可是爆炸的半徑很大,“漢利”號來不及脫身,就和軍艦一同被炸沉了。

潛艇的發展與動力裝置很有關係,早期的潛艇都用人力作動力,後來用蓄電池作動力來驅動螺旋槳,再後來,內燃機發明之後也很快被用在潛艇上了。潛艇也隨之越造越大。1914年,柴油內燃機被用在潛艇上,這就更增添了它的威力。

現代潛艇一般體長100米~170米,身軀細長,尾尖鈍圓,黑黝黝的像個鋼鐵大鯨。它經常在100米~900米深的海水下活動,定期浮出水麵換氣,或用通氣管獲得新鮮空氣,現在有的潛艇則使用了更先進的置換空氣的方法。

1955年美國研製出用核能源為燃料的核潛艇。它10年內航行11萬千米,隻用了5千克的鈾然料。這若改用柴油機的話,大約要用5000萬公升的柴油。

核潛艇的持續航行能力相當強。1960年,“特萊頓”號核潛艇繞地球一周,而沒有浮出水麵。核潛艇上還可以發射導彈,以加強攻擊力。

1983年,我國也成功地從潛艇上發射了導彈,從而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技術壟斷局麵,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

九、熱氣球

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象,人們對其熟視無睹,而有心人卻從中引發出了偉大的創舉。

例如,爐火裏投進紙片,紙燃燒了,片片紙灰隨著煙火衝上天去,這現象太平常了。可是在1782年11月的一個夜晚,住在法國裏昂附近的蒙戈菲爾兄弟卻因看到紙灰隨火焰升空,就產生了利用煙火,把人送上天的奇想。他們用細軟的絲料做了一隻球形口袋,並把袋口對準了火焰。一股熱浪朝袋口衝來,口袋逐漸鼓了起來。不久,他們覺得有股上升的力在扯動口袋。他們係緊袋口後,一鬆手,球形口袋就飛到了天花板上。兄弟倆高興極了。

蒙戈菲爾兄弟用做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好的紙袋來試驗,結果都成功了。其中有一次,氣球上升到20米,另一次,氣球上升到300多米。他們決定把自己的研究結果公開表演一下,於是在1783年6月4日,他倆在廣場上挖了一個地灶,地麵上留了一個出煙口,並將一個直徑10、6米的大氣球套在出煙口上。

聞訊而來的人們,伸長脖子,好奇地看著蒙戈菲爾兄弟生火。隻見大氣球漸漸地膨脹起來,最後成了圓滾滾的大球,在繩索套裏晃動著。一聲哨響,八個青年揮刀斬斷繩索,大氣球慢慢地升上了天空,變得越來越小。它在天空中飛行了10分鍾後,終於安全落地了。

喜訊很快傳到了法國首都巴黎。兄弟倆應邀帶著一隻大氣球來到巴黎,他們先向法國科學院展示了大氣球,然後,奉命到皇宮向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後表演。

蒙戈菲爾兄弟想給國王與王後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便在氣球下懸掛了一個籠子。籠子裏裝了一隻綿羊、一隻公雞和一隻鴨子。熱氣球放飛成功了,它在空中飛行了8分鍾,三隻小動物也成了第一批“乘客”。落地時,隻有公雞受了一點兒輕傷。

國王和王後看完後都很高興。兄弟倆榮幸地受到了國王的召見與表揚。國王問他們還有什麼新打算。他們馬上把用氣球載人的計劃稟告了國王。路易十六認為載人飛行很危險,應找幾名死刑犯來幹這件事,隻要他們肯升空,飛行回來以後,馬上免罪並恢複自由。

這一決定,讓巴黎一所科學博物館的兩個青年科學家知道了,他們對國王說:“人類第一次上天的榮譽,不能給死刑犯。”並表示他們願意乘氣球去試驗飛行。

1783年11月21日,蒙戈菲爾兄弟製造的一個直徑15米、高23米的大氣球,開始了第一次載人試飛。兄弟倆往爐灶內添加羊毛和濕草,讓濃煙和熱空氣充滿氣球。大氣球帶著兩位青年科學家升上了1000米的高空。它慢慢地飛越巴黎上空,成千上萬的巴黎市民都仰頭觀看這一奇跡。氣球飛行了25分鍾後,安全降落在離市區9千米以外的地方。

氣球載人飛行的成功,宣告了人類從此走向了藍天,開始了航空事業。

十、飛機

人曾經幻想自己能像鳥一樣在天空飛,像魚一樣在水中遊。在水中遊,這很容易實現,因為水有浮力。在天空飛,卻很難做到,因為空氣太輕,托不住比空氣重的東西。可是,人們向鳥學習,利用科學技術實現了這一夢想。1853年,英國發明家凱利製成了一架載人滑翔機,載著一個十歲的小孩在天空滑翔。

後來,有許多發明家都研究過載人滑翔機。特別是德國滑翔飛行家李林達爾,一生進行過2000多次滑翔試驗,記錄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滑翔經驗。1896年,他不幸在一次滑翔試驗中遭遇狂風,機毀人亡。

然而,失敗和犧牲並沒有阻止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爾後的人們,繼續以巨大的熱情和毅力,獻身於這一事業之中。其中最出色的是美國發明家萊特兄弟。他倆在1903年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用動力升空、可載人並能自由飛行的飛機,把人們想飛上藍天的理想實現了。

萊特兄弟倆出身於牧師家庭。兄弟倆從小就對機械很感興趣,做牧師的父親經常買一些玩具給他倆。某一天,父親送給他倆一個用橡皮筋做動力的飛行玩具。玩過一陣子以後,小哥倆依照著做了好幾架,都成功地飛了起來。

長大以後,因家庭貧窮,萊特兄弟很早就做工了。他們先在印刷廠當工人,後來經過自己的勤奮學習,成了製造自行車和修理自行車的行家。但是,他們仍然熱衷研究飛行器。他倆從圖書館借來李林達爾的著作,可是,他們卻看不懂德文。於是,他倆便苦學德文。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們終於讀懂它了。李林達爾的《鳥類飛行——航空的基礎》、《滑翔實踐》給他倆以很大的啟發。“誰要飛行,誰就得模仿鳥兒。”作者精辟的話語經常回響在他們耳邊,所以,他們常常到山頂上去,看老鷹怎樣起飛,怎樣盤旋,怎樣滑翔。同時,他們還如饑似渴地學習數學、物理、機械等相關的知識,並向有關的專家請教。

從1900年起,他們接連製成了三架滑翔機,進行了上千次的滑翔飛行,取得了許多寶貴的數據和經驗。他們不斷改進自己的滑翔機,使它們越滑越遠。

1902年,萊特兄弟學習鳥類轉彎時的動作,製成了翼端卷曲並裝有活動方向舵的先進滑翔機。

1903年,萊特兄弟在取得大量滑翔飛行經驗後,想為滑翔機裝上先進的汽油內燃機。但是安放多大的發動機才合適呢?經過多次實驗,最後摸清了滑翔機最大的運載力隻有90千克,也就是說,發動機不能超過90千克。可是,當時最小的發動機也有140千克重,怎麼辦呢?

他倆請機械技師幫助,經過好多次失敗後,終於製造出一台12馬力、重70千克的發動機,接著又試製成功了螺旋槳,並用自行車鏈條帶動兩副螺旋槳。為了增加滑翔機的浮力,他們根據自己的推算,設計製作了有上下兩層的翅膀(機翼)。就這樣,兄弟倆製造了一架用輕質木料為骨架的雙翼飛機,為之命名為“飛行者”號。

1903年12月17日上午,兄弟倆在試驗場進行載人飛機試飛,聞訊而來的有2名觀眾和3名救護人員。10時30分,哥哥從飛機上檢查完畢,走下飛機。弟弟登上飛機,將發動機發動起來,螺旋槳急速地旋轉著,弟弟俯伏在下麵一層的機翼正中,操縱著幾隻用鐵絲連接的開關。一聲“起飛”,人類曆史上第一架飛機,顫巍巍地向前滑行,然後,離地起飛、升空、飛行。人們鼓掌歡呼,可是沒喊幾下,飛機卻已徐徐著陸了。此次飛行時間僅12秒,距離36、5米。雖然隻有12秒,但這卻是人類第一次真正的飛行!

後來又飛行了三次,第四次由哥哥試飛,結果飛行了59秒鍾,飛行距離為260米。這就是後來得到世界公認的飛機的第一次飛行記錄。

1908年,他倆用自製的飛機,創造出連續飛行2小時20分23秒的新紀錄。

萊特兄弟試飛成功以後,引起世界科技界和軍事界的注意,人們投入了更大精力去研製飛機。1910年法國人研製出金屬飛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空出現了飛機;1926年,美國人駕機飛越了北極上空。

十一、直升飛機

一般的飛機都不能在空中停留,要麼飛行,要麼停泊在陸地上,而直升飛機卻能像蜻蜓那樣,停留在空中。雖然,它頭頂上的旋翼在轉,可機身卻像個帶尾巴的小房子,能穩穩地停在空中。

今天,人們所知道的最早的玩具直升飛機的模型圖,是14世紀初繪製的。因此這種玩具直升飛機的出現,比14世紀還要早得多。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畫家達·芬奇最先製造出有動力源的直升飛機模型。對直升機做出卓越貢獻的是美國飛機設計師西科爾斯基。他出生於俄國,從小就喜歡動手製作模型,是個航空模型愛好者。西科爾斯基12歲那年,他製作了一隻竹蜻蜓。竹蜻蜓下麵掛著一隻小紙盒。他告訴小夥伴說:“這是一隻能垂直起飛的直升機模型。”小夥伴們哄笑起來,他卻不慌不忙地鼓搗著竹蜻蜓,然後,他一鬆手,竹蜻蜓帶著小紙盒飛上了天空。

19歲那年,他到歐洲去遊曆。他了解到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有動力的飛機,便迫不及待地返回俄國,開始研究製造直升機。他先研製雙翼機。經過多次的失敗與改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設計的有4個發動機的飛機,成為現代重型轟炸機和運輸機的前身。

在30歲那年,他移居美國,並重新開始研製直升機。1939年,即他40歲那年,他設計製造了VS-300型直升機。它的旋翼很大,尾部裝了一個小旋翼。而且他還首創了把旋翼方向傾側,使直升機可以自由改變飛行方向。這奠定了現代直升機的基本結構。

其實,當時世界上研製直升機的科學家很多,除西科爾斯基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的福克教授。1936年,他研製成功了一架FA—61型直升機。它每小時可航行120千米,並能上升到3400米的高度。1940年,他研製的一架直升機,使用1000馬力的大功率發動機,機上並裝備有絞車和繩鉤,可應用於山上和海上的救援工作,被人稱為“空中起重機”。

現代直升機的用途很多,如軍事運輸、偵察巡邏、反潛掃雷、醫療救護、搶險救災、地質勘察等,並且已經發展到100多種類型。

十二、電池

電池,早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用品了,可是在200多年前,人們卻還不知道電池為何物呢。

第一個發明實用電池的是意大利的物理學家伏打。伏打的這一發明,是受波倫亞解剖學家伽伐尼偶然觀察到的現象的啟發而作出的。

當時,伽伐尼是把蛙腿用銅鉤掛在鐵棍上,結果,蛙腿受到電的刺激,產生了抽搐。伏打對此進行研究,得出了一個正確的結論:兩塊不同的金屬相撞,產生電。

有一天,伏打叫他的助手,把一小片薄的錫片放在他的舌頭上,把另一枚銀幣放在舌頭下,然後,用一根銅絲把它們連接起來,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突然,伏打“呸”的一聲,把嘴裏的東西吐了出來。他連忙取一杯水來漱口。原來,滿嘴的酸味使他難受。後來,他又把銀幣與錫片顛倒了位置,連接銅絲後,他感覺到嘴裏像含了一口鹽水一樣。其實,這都是放電現象,與刺激蛙腿抽搐的道理相同。

於是伏打把這兩個金屬片固定在兩根絕緣棒上,碰一下後馬上分開。他測出銀幣上帶正電,錫片上帶負電。這件事使伏打產生了一個靈感:何不把許多銀片與錫片中間隔上浸過鹽水的硬紙,讓它們產生更大的電流呢?伏打這樣做了。他用銅線把所有的銀幣串連起來,另外,也把錫片用銅絲串連起來,結果,兩根銅絲相碰,就會有電流持續不斷地放出來,著名的“伏打電堆”誕生了。這就是人類最早的幹電池。

伏打電池的發明引起了一場電學革命。以前人們隻知道摩擦生電,但它隻能得到靜電,且數量少,時間短,沒有多少實用價值。而伏打電池問世後,人們從“靜電”領域向“動電”領域邁進,許多新概念隨之產生。他因此而獲得殊榮。1801年9月,法國皇帝拿破侖授予他金質獎章,並封他為伯爵。

“伏打電堆”發明後,人們對電池進行了無數次的改進,使電池的放電能力更大,體積更小。

十三、電燈

自從發明了電池以後,人們一直在尋找用電來點燈的方法。

第一個嚐試用電來點燈的是美國科學家戴維。1811年,戴維向科學家表演了這樣一個節目:他用兩根接在電池正負極上的炭精棒,接觸一下後稍稍分開,突然,耀眼的光芒從兩根炭精棒之間射出,亮得讓人睜不開眼。其實,這是電弧光,並不是電燈。

後來,又有一些科學家在用電照明上開動腦筋,製造出了一些電燈,但這些都不適合於家庭使用。

1878年9月,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到一家工廠去,看到一台發電機帶動著幾十隻老式電燈,車間裏被照得雪亮。不過,它們耗電量大,使用起來也不安全。他便想對它們進行改進,研製一種家家戶戶都可以使用的電燈。在廣泛吸取別人經驗的基礎上,他製訂了製造白熾燈的方案:抽淨燈泡中的空氣,改進燈絲。

當時的燈絲一般用炭精棒、白金絲等製造,愛迪生則用硼、鉻、釕等材料做過燈絲,但效果都不理想。他翻閱試驗紀錄,發現棉線還沒有試過。於是他讓助手把棉線放在燈絲模子裏碳化。但是,碳化後的棉線非常脆弱,稍一震動就斷了。這樣,他們連續幹了三天,才得到一根。他們把它裝進玻璃燈泡裏,通電後燈泡馬上放出明亮而柔和的光芒,而且電燈一直亮了45小時。這是愛迪生進行了7895次實驗的結果。不過,他還是覺得不滿意:一是棉線碳化絲太難做,二是使用壽命太短。

他在植物纖維燈絲的啟發下,又把竹絲碳化,做成燈絲。誰知,這種燈泡竟然亮了50天。於是愛迪生派人到世界各地采集了7000種竹子的樣品,然後便一種種地進行試驗,從中選出一種日本竹子,用它做成的竹絲燈絲可使用1600小時左右。

同時,愛迪生還發現燈絲在普通的燈泡中,很容易被空氣氧化,使用壽命因而縮短。為解決這個問題,愛迪生讓工人去大學裏借了一台抽氣機,但它卻不能把燈泡裏的空氣抽幹淨。愛迪生隻好自己設計並製造了一台抽氣機。

竹絲燈泡為人類服務了10多年,後來,奧地利科學家用更加耐用的金屬鎢絲來做燈絲。爾後,人們又發明了向燈泡裏灌入惰性氣體氮或氬,以防止燒斷燈絲。這就更延長了燈泡的壽命。我們現在使用的燈泡,就是這種充了惰性氣體的鎢絲燈泡。

十四、電報

在火車、輪船、飛機沒有發明以前,人們的活動範圍是很小的,親戚朋友差不多都住在附近,有什麼話當麵講就可以,請人傳一下也可以。可是發明了現代化交通工具以後,人的活動範圍也大了,親戚朋友住得可能很遠。在這種情況下,有什麼話必須立即告訴對方,怎麼辦呢?寫信,傳遞起來太慢,於是就產生了電報。

發明有線電報的人是美國畫家莫爾斯。

莫爾斯1791年誕生於美國的一個牧師家庭裏。他在大學裏學的是美術,畢業以後到英國倫敦去留過學,後來擔任美國國立圖畫院的第一任院長。

1832年10月1日,41歲的莫爾斯乘“隆利”號郵船從歐洲回國。誰知這次航行,卻改變了他後半輩子的人生道路。事情是這樣的:

遠洋郵船路途長,船上可活動的地方小,因此,生活顯得單調。一天晚飯後,莫爾斯去看望相鄰客艙的傑克遜醫生。傑克遜醫生是位電學博士,剛去巴黎出席了電學研討會回來。閑談中,傑克遜說起會上有位科學家演示了有趣的電磁感應現象。

說著,他從皮包裏拿出一馬蹄形鐵塊和幾根鐵釘。馬蹄形鐵塊上繞著密密匝匝的絕緣銅絲。當他把馬蹄鐵塊接上電池以後,鐵塊突然產生一股魔力,把放在附近的鐵釘一下子全吸了過去。把銅絲跟電池分開,那些鐵釘、鐵片立即掉了下來。

這奇怪的電磁感應現象,讓莫爾斯著了迷。他從醫生那裏借來好多有關電學的書和資料,越看越覺得有意思。有一天,他突發奇想:銅絲通電以後產生磁力,吸引鐵釘,那麼,利用電磁鐵的吸引力,把話傳遞過去,不是更有意思嗎?

畫家莫爾斯在這種奇想的鼓舞下,把畫室改成了實驗工場,裏麵擺放著電線、電池、鐵片、鐵釘、鐵錘、銼刀……經過四年的艱苦努力,他發明的發報機,可以在500米的距離內收到信號,並且在朋友的幫助下,他研究出至今還在使用的“莫爾斯電碼”。電碼用點(、)和劃(—)的不同組合,來表示26個英文字母和數字等。

電報機製造出來後,莫爾斯打算在首都華盛頓和巴爾的摩市之間,架設一條64千米長的電報線路,可是,他是個窮畫家,隻能向美國國會申請撥款。這在經過辯論和漫長的等待以後,終於獲得批準。

1844年5月24日,莫爾斯用激動得顫抖的手,向64千米外的巴爾的摩市,拍發出了一連串的點劃符號——電碼。對方根據電碼表將其譯了出來:“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人類曆史上的第一份有線電報誕生了。1854年國家確認了他的專利權。1858年,歐洲國家賞給發明家40萬法郎,紐約市在中央公園為他豎立了雕像,以讓人民永遠紀念他。

雖然,莫爾斯的有線電報開創了長距離通信的先河,給人們的通信帶來了方便,但是,架設長距離電線是很艱巨很費錢的。有沒有比這更方便更省錢的辦法呢?

意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電報技術,圓滿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馬可尼,1874年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個富有家庭中,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學校教育。在馬可尼的學生時代,法國物理學家赫茲用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同時向人們表明電磁波是可以無線(不用電線)傳播的。1894年初,20歲的馬可尼正在外地休假,他看到自己的大學老師為赫茲寫的悼念文章,深受感動。他覺得赫茲的研究非常有意義,即“這些電波會在不遠的將來,供給人類以全新的和強有力的通信手段”。於是,他放棄了假日,馬上乘車回家,在父親的別墅裏開始了對無線電的研究。

他首先苦讀電學方麵的書籍,掌握進行研究的知識;同時,收集各種實驗器材,如多路火花放電器、感應線圈、莫爾斯電報鍵等,並用它們組裝成功了一台極簡單的電波發射機。後來,又裝配成功了一台電波接收機。

一天,馬可尼把發射機架在三樓的實驗室裏,讓他的助手帶著接收機到對麵的山頭上。兩地相距1、7千米。馬可尼用莫爾斯電碼,拍發出一組無線電波,結果,對麵山頭接收到了電報,並把它正確地譯了出來。馬可尼高興極了,他寫信給政府郵電部,希望得到支持,以繼續進行無線電通訊技術的研究。可是,當時腐敗的意大利政府根本不理睬這位小人物。

馬可尼沒有辦法,隻能帶著他的發明渡過英吉利海峽,來到英國。英國政府知道無線電通訊有重大的意義,便委托郵政總局的總工程師來幫助他。

在英國,馬可尼改進了他的發明。他給電波收、發機都安裝了高高的天線,並且,又給它們裝上了地線。這樣,就可以擴大電波的發射和接收範圍。1896年,在相距12千米的海峽兩岸,馬可尼豎起了發射機和接收機的天線。來看馬可尼公開實驗的人簇擁在機器旁邊。他的無線電發報機成功了,海峽兩岸的觀眾都歡騰起來。

可是,馬可尼沒有被小小的勝利所陶醉,他想讓無線電波飛越大西洋,從歐洲發射到美洲。他的設想遭到了有線電報公司老板的拒絕,他們怕被搶了生意。他的設想也遭到有些科學家的反對。因為電波像光線一樣,是直線傳播的,而地球是圓的,歐洲發出的電波不可能彎到美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