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用你的“嘴”打動他的“心”(1)(3 / 3)

讓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兩個人的對話:

“請問你是哪裏人?”

“湖南人。”

“湖南的啊!我正好在那裏當過兵哩。湖南真是個好地方,我最愛吃那裏的臘肉了。”

“哈哈……我們老家的臘肉的確很香啊!”

沒過幾分鍾,雙方就熱情地攀談了起來,仿佛是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

共同的生活環境能很快地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由生活環境聯結的關係可以是老鄉、校友等。雙方通過這些話題可以形成初步的了解,進而有深一層的交往。

鄉情是一種難得的人際關係,特別是對於離開故鄉的人,這種關係更容易成為加強交流、互相幫助的資源。人們在說話辦事時可以靠鄉情套近乎,可以利用鄉情打通關節,辦成事情。

王路原是遼寧省阜新人,抗日戰爭期間,由於兵荒馬亂,他跟著父母逃荒到浙江。從那之後,他一直沒有回過遼寧。改革開放後,王路以敏捷的思維和大膽的投資,創辦了遠方機械廠。經過幾年的奮鬥與拚搏,王路的個人資產也以幾何級的速度增長。

有一年,阜新市想創辦大果沙棘產品加工廠。辦廠需要一筆數目不小的資金,當地政府幾經籌湊,才籌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一。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負責這個項目的劉鬆決定去找王路幫忙,希望能得到援助。

劉鬆一見王路,就挑起了家鄉的話題,談到阜新市40年來的變化。劉鬆洋溢著濃濃鄉音的話語,引起了王路對少年生活的回憶:那時的家鄉、那裏的爺爺奶奶,還有鄰裏親戚……王路記憶深處中的思鄉之情被劉鬆引了出來。

經過2個小時的“聊天”,劉鬆不但主動提出要為家鄉捐款,還提出了與家鄉合資辦廠的想法。

劉鬆確實很聰明,他抓住了王路心中那份埋藏了幾十年的思鄉之情,與王路聊了一個彼此都非常感興趣的、輕鬆的話題,引起了共鳴,圓滿達成了此行的目的。

2.共同的熟人

人際關係就像一張網,每個人都與其他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如果你與交談的對象有共同的熟人,那麼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話題,容易引起對方的共鳴。如果你和見麵的人之間有共同的熟人,那麼就可以直接說出中介人的名字,以增加與對方的親近感。

在赤壁之戰中,魯肅見諸葛亮的第一句話是:“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他是魯肅的摯友。

魯肅這一句話,無形之中就與諸葛亮親近了起來,正是“朋友的朋友,也就是我的朋友。”

有時候,你的交談對象可能是同學的同學,也可能是朋友的朋友,當你們談到共同熟悉的同學或朋友時,就會流露出親切的友情。這時,你和交談對象之間的心理距離也就無形之間拉近了。

3.共同的興趣愛好

共同的興趣愛好也能引起雙方的共鳴。比如:話劇、電影、音樂、穿著打扮、顏色、足球、電腦、所學專業等。這些興趣愛好都能讓雙方聊起來很投機。一位足球運動員和一個農民似乎是很難扯上什麼關係的,很可能話不投機。但是,如果這個農民是一個喜歡看足球節目的人,他們之間便會有了很多共同話題。兩個人可以就中國足球的形勢各抒己見,交流看法。都喜歡看韓劇的女孩在一起,會互相訴說對某一主人公的喜愛;都喜歡紫色的人,也能在服裝和穿著上找到很多共同的感受。

人與人之間有很多共同話題,隻要你多留意、多試探,就能發現彼此對某一問題存有相同的觀點,或在某一方麵有共同愛好。有些人在初識者麵前感到拘謹尷尬,隻是因為沒有發掘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而已。

在與對方交往的時候,要千方百計尋找共同話題,以尋求談話時的“共鳴”。有了“共鳴”,你就能更快地與對方熟悉起來,也能更好地辦成自己想辦的事。

說好第一句話

初次見麵的第一句話說的好與壞,關係著辦事的成敗。人與人接觸的第一句話,往往為相互的交往打下了基調。第一句說得好,後麵的話便也就順利地接了下來。第一句話說砸了,就很可能碰上一個閉門羹。

說好第一句話非常重要。當代世界最富權威的推銷專家戈德曼博士強調,在麵對麵的推銷中,說好第一句話是十分重要的。人們在聽第一句話時,往往比聽以後的話認真得多。如果你的第一句話說得好,對方就會順利地繼續交談下去,你也就能與對方有進一步的交流和溝通,實現自己的交往目的。

劉傑出差到江蘇去采購一批模具,由於價格原因,沒有達到目的。在返程的臥鋪車廂中,他遇到了一個大腹便便的生意人。

劉傑放下旅行包,衝了一杯濃茶,跟那位生意人打招呼說:“師傅到哪呀?”

“到山東。”

劉傑又問:“您是山東人啊?”

“嗯,山東棗莊人!”

“啊,棗莊是個好地方啊!我在讀小學時就在《鐵道遊擊隊》連環畫上知道了。兩年前去過一趟棗莊,還頗有興致地玩了一遭哩。”

聽了這話,那位棗莊客人馬上來了興趣,二人從棗莊和鐵道遊擊隊談開了,那親熱勁兒,不知底細的人恐怕還以為他們是一道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