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用你的“嘴”打動他的“心”(1)(1 / 3)

在求人辦事過程中,聰明人之所以能順風順水,就是因為練好了嘴上功夫,會說話的人擁有四兩撥千斤的藝術,在無形之中就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把事情辦好。

客套話是辦事的見麵禮

客套多,朋友多;朋友多,好事多。客套和寒暄可以幫助你認識許多朋友,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成兩人的交往。正如培根所說:“得體的客套同美好的儀容一樣,是永遠的藝術。”會說話的人應當像司機精通交通規則一樣,熟悉客套話。

客套話是求人辦事的見麵禮。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諸如“謝謝您”、“多謝關照”、“勞駕”、“拜托”之類的客套話。這樣的客套話可以向別人表示感謝、請求,能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偶然進入一個地方時,那裏有你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他們看見你來了,立即起身相迎,對你表示歡迎,然後請你坐下,給你衝上一杯茶,再接下來,雙方寒暄幾句,客套一番。這樣一來,雙方的感覺會很好,友誼更進一步。

世界各地的人,都有講客套話的風俗。

日本人愛說“謝謝”。有人統計,一個在百貨公司工作的日本職員,一天平均要說上百次謝謝,否則他就不是一個稱職的職員,有被解雇的可能。這個數字可能不夠準確,但是有一點必須承認,營業員說“謝謝”、“歡迎光臨”會讓百貨公司的營業氣氛更加溫馨。

美國人說話愛說“請”。據說美國人打電報時,寧可多付電報費,也絕不省掉“請”字。每年電話總局都能從這一點上多收入約1000萬美元。美國人花錢說“請”字,的確是對這一敬語的重視。

中國幽默大師林語堂認為,求人辦事,有著八股般起承轉合的優美,不僅有風格,而且有結構。求人辦事的過程可分為四段,第一段是寒暄和客套;第二段是敘往事、追舊誼;第三段是談時事、發感慨;最後一段才是提出所求之事。可見,客套話在求人辦事過程中是敲門磚,起著前敘鋪墊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過程。

日本鬆下電器公司的鬆下幸之助是個很講客套,很會運用客套的人。他在交托下屬去執行某一件事時,會說:“這件事拜托你了。”遇到員工時,他會鞠躬,並說:“謝謝你”、“辛苦了”之類的客套話。有時,他會親自給員工斟一杯茶,或者送給員工一件小禮物。鬆下幸之助就是用這種客套來加強與員工的溝通,激勵員工為公司效力做事的。

客套是暖人的,能加深雙方的了解,建立親密關係,增加友誼。彼此之間的關係因為客套而發生變化,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縮短了,感情就有了呼應和共鳴。雙方在興奮歡悅之餘會給予更多的關照,辦起事來自然就方便多了。

在說客套話的時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1.要熟悉通用的客套話

在人際交往中,有一些通用的客套話。初次社交的人可以作為套話記下來,便於運用。雖然這些都隻是交際的應酬話,但是卻能表示尊重、禮節和謙虛,可以起到潤滑人際交往的作用。

在有的場合,這一句客套話必不可少。在打攪別人,或者給別人添麻煩時,要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如果沒有這句話,對方可能很長時間還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在求人辦事以後,應真誠地說一聲“謝謝”。如果你不說一聲“謝謝”,隻把感情之情埋在心底,對方會有一種不快的感覺,他認為自己的勞動沒有得到肯定,或認為你不懂禮貌,以後也不會願意再幫助你。

在作報告或講話時,可以借助這樣的客套話:“我水平不高,研究不夠,恐怕講不好。”或者是“我講得不好,請大家批評指正”。這類客套話表麵上看是隨口而出,是習慣用語,實際上起著表達者謙恭願望的作用。

不同的場合要說不同的客套話。請人指教,要說“賜教”;托人辦事,要說“拜托”;麻煩別人,要說“打擾”;向人祝賀,要說“恭喜”;讚人有見解,要說“高見”;請人勿送,要說“留步”;送人離開,要說“慢走”;看望別人,要說“拜訪”;等候客人,要說“恭候”;求人解答,要說“請問”;初次見麵說“久仰”;分別重逢說“久違”;求人原諒說“包涵”;求人幫忙說“勞駕”;求人方便說“借光”。賓客來到,要說“光臨”;來不及歡迎,要說“失迎”。

客套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客套是一種禮節,它不一定都表現在語言上。一個眼神、一個手勢,或者點一下頭,微笑一下,或給對方送些小禮物,凡此種種,都屬於客套的範疇。如果客套運用得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客套要自然、真誠,富有藝術性

客套話要靈活運用,不要太機械化。靈活運用的客套話才能給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北京知源大酒店的服務員曉玲就是這樣做的。美籍華裔舞蹈家郭一凡第一次到酒店時,曉玲向他微笑致意:“您好!歡迎您光臨知源大酒店。”

第二次來時,曉玲認出他來,邊行禮邊說:“郭先生,歡迎您再次到來,我們經理有安排,請上樓。”隨即陪同郭一凡上了樓。

時隔數日,當郭一凡第三次踏入酒店時,曉玲脫口而出:“歡迎您又一次光臨。”

曉玲的歡迎致辭,3次之間有了不同的表述。由第一次說的“歡迎光臨”,到第二次說的“歡迎再次到來”,到第三次說的“歡迎您又一次光臨”,讓郭一凡感受到這位服務員記住了自己,覺得親切。曉玲的客套話說得不呆板,不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