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敢說,才能會說(4)(3 / 3)

5.以靜製動,運用拖延的戰術

當對方有明顯的期待或者急切地想談判成功時,你可以以靜製動,運用拖延的戰術。這是一招以逸待勞的談判技巧,關鍵是要看準對方的急迫感,把握拖延的火候。

澳大利亞盛產鐵和煤,日本商人非常需要從那裏進口鐵和煤。按理說,澳大利亞可以隨意挑選買主,有更大的主動權。但是,日本商人在談判中,也有自己的一招。

日本商人總是想方設法把澳大利亞的談判代表邀請到日本來談生意。澳大利亞人到了日本後,他們表現得謹慎,講究禮儀。日本商人並不急著於澳大利亞人談及正題,他們運用拖延的戰術。

澳大利亞談判代表過慣了富裕的悠閑生活,習慣有別墅、遊泳池、高爾夫球場,稍待久一點兒就急著回去,在談判桌上常常表現出急躁。而作為東道主的日本談判代表則可以不慌不忙地討價還價,掌握了談判桌上的主動權。

拖延的戰術一定要把握好火候,既要表達出對談判的熱情和誠意,又對一些利益攸關的問題反複琢磨和磋商,直到磨得對方沒有耐心為止。在這期間,要防止其他競爭對手的介入,也不能讓對方認為你沒有誠意,以免他另選合作夥伴,你就因小失大了。

談判是說話的較量。既然是較量,就要比試高低。作為談判的一方,要懂得心理戰術,攻擊對方的心理弱勢,保持自己的平和心態;還要懂得語言戰術,運用得體的禮貌語言,傳遞給對方完整的信息,同時找到對方語言中的漏洞,靈活出擊。巧妙地運用談判的技巧,靈活地運用談判的語言,你就能為自己或公司爭取到更多的利益。

備好講稿,膽量大增

要進行成功的演講,就必須有成功的準備,否則,就會像沒有穿衣服突然有人敲門一樣手忙腳亂。林肯曾說:“我相信,我若是無話可說時,就是經驗再多、年齡再老,也不能免於難為情的。”

講稿是底本,對講稿熟悉,才能在此基礎上靈活變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有經驗的說話者,要想在台上揮灑自如,也需要台下精心地準備。

丘吉爾對此深有體會。有一次,丘吉爾講到一半時突然忘掉了下文,隻得中斷講話,十分尷尬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從此以後,他總是在講話之前認真仔細地推敲講稿的形式和內容,刻苦勤奮地背誦,直到他當了英國首相,日理萬機時,還親自撰寫講稿,一絲不苟地做好演講前的準備工作。

“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丘吉爾對講稿的重視,正說明了準備講稿的重要。

講稿不僅可以為你整理出要說的內容,而且可以為你的上台增強底氣。有備就能無患。如果你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在真正發言的時候就會有底氣,自然也就會膽量大增。那麼,是不是有了講稿就萬事大吉了呢?說話者要如何來運用自己的講稿呢?

1.用講稿來預演自己的思路和表情

在說話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但演講,還有講課、談判、麵試等,為了達到好的效果,都要進行準備,有的甚至將所有的內容一字不落地背誦下來。更有甚者,連動作、表情都事先加以設計,全部預演一遍。這些做法,能增加說話者的自信,讓說話者做到心裏有底。

2.要備好講稿,但不能背講稿

備好講稿有利於演講的時候有備而發,但是,在真正上台講話的時候,卻不能照本宣科,不能一味地朗讀和背誦。隻有把講稿中的內容融入現場氣氛,才能取得好的現場效果,才不會讓聽眾覺得呆板和乏味。

幾乎所有人都有過這樣的聽課感受。如果老師在講台上一個勁地念教案和教材,學生們往往會趴在課桌上懨懨欲睡;如果老師激情澎湃、口若懸河,學生們往往會聚精會神地聽,充滿期待。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因為當講話者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講稿上時,他就沒有心思去臨場發揮了,也很難融入自己的感情。這樣,他的演講也就呆板、生硬了。

好的演講應該是一次充分展示演講者語言風采的舞台,它的成功既來自於充分的準備,也來自臨場發揮。氣勢順暢、一氣嗬成的演講,才是好的演講。

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在任職的前3年裏,一直都不敢脫離講稿。他為了應對每一次演講,都會事先準備好講稿,然後在演講時當眾宣讀。但是,這種讀講稿的方式並沒有取得好的效果。公眾們反應,他的演講非常呆板。而且,當公眾看到他吃力地念講稿時,覺得他沒有真情實感,隻是在“湊句子”。

一個缺乏感情的演講,是很難打動觀眾的。杜魯門說:“我不善於朗讀一篇演講詞,並把感情灌注到裏麵去。”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杜魯門開始改變這種方式。1948年,他在競選總統時,采用了即興演講的方式,取得了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