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出口的目標是創名牌,因此在出口時堅持打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單純為了創彙放棄自己的品牌。當然,在海爾剛開始出口,在國際上沒有什麼知名度的情況下,堅持打自己的品牌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國外客戶對海爾高品質產品的認同。說到這裏,還有一個小故事,在“海爾”向澳大利亞首次出口7 000台電冰箱時,當時“海爾”提出打“海爾”品牌,澳大利亞的經銷商不同意,他說:“我還不知道‘海爾’品牌到底怎麼樣,不能打,隻能以OEM的方式打澳大利亞的牌子。”出於對海爾產品的擔心,他在7 000台冰箱中留出了10台,以便作為返修替換之用。但是三年過去了,這10台冰箱一台也沒用上。這位經銷商心服口服,主動找到“海爾”要求擴大訂貨,而且全部打“海爾”品牌。法國、德國等經銷商原來以經銷鬆下等廠家產品為自豪,經銷‘海爾”產品後出現了“海爾”產品的優勢和服務的優勢,他們紛紛在名片上打上“海爾”的標誌。
海爾認為,企業隻有擁有在世界上有知名度的品牌,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獲得超額利潤,才能為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和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海爾在產品出口時堅持打自己的品牌,而不僅僅以創彙為目的。若僅以創彙為目的,放棄自己的品牌,盡管出口量很大,創彙也比較多,但是由於隻獲得加工費,利潤率卻很低,這樣就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立足。從短期看,海爾可能由於放棄了許多出口機會而使創彙量暫時減少,但是從長遠看,海爾樹立了自己的品牌,為以後占領國際市場及更多的創彙創造了條件。由於堅持打自己的品牌,海爾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大,出口創彙額不斷增加。在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企業的外貿出口受到嚴重衝擊的情況下,海爾集團的出口創彙卻實現了7 665萬美元,比1997年增長了36%,1999年出口創彙更是實現了138億美元,而2000年又比1999年翻了一番,2000年海爾的全球營業額實現406億元,2002年海爾實現全球營業額711億元,而2003年海爾的全球營業額則達到80648億元。
2004年1月31日,世界品牌實驗室、世界經理人周刊和世界經理人網站聯合發布了一條震撼性消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揭曉,中國隻有海爾惟一入選,排在第95位。
這是曆史性成就:此前,從來沒有一個中國本土品牌進入世界100品牌排行榜;這是惟一性成就:中國本土隻有海爾一個品牌躋身其中;這是震撼性的成就:入選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不僅僅是海爾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
海爾的目標是創出世界名牌,進入世界500強,而這一目標的實現也將為期不遠了。
準則3:國門之內無名牌
張瑞敏針對海爾的名牌戰略問題曾談到:“海爾前些年提出的‘國門之內無名牌’的觀念曾引起一些爭議,這個觀念並不是不要國內市場了,恰恰相反,海爾是在充分占有了國內市場後才提出這個觀點的。我們的冰箱、空調、洗衣機、冷櫃等主要產品的國內市場覆蓋率已多年穩居同行第一,但中國市場畢竟是全球市場一體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事實上,也沒有哪一個世界名牌不是對全球市場進行覆蓋而獲得公認的,這也是中國為什麼40多年的出口中卻誕生不了自己的國際名牌的觀念缺陷所在。
如果想成為世界名牌,那麼不僅要在中國是名牌,在美國也要成為名牌,而且是在美國當地紮根成為當地的名牌,同樣在歐洲或其他地方都要成為本土化的國際名牌,加在一起才叫國際化名牌。隻在一個區域裏是沒有用的。比如,歐洲有一個非常有名、叫得非常響的品牌米勒,但到中國沒有名。為什麼呢?它沒有到中國來創名牌。你名頭再響畢竟是在特定區域裏,所以米勒不是國際化的。”
擁有國際名牌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標誌,如果我們的民族企業都沒有自己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的名牌,那麼我們整個民族就沒有能力再屹立於世界名牌之林,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像飲料,除了健力寶,就是“兩樂”的天下。家電行業也是這樣,各個跨國大公司都到中國來設廠,而且投資都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海爾,主要的目標就是要創國際名牌。
海爾砸掉76台不合格冰箱砸出了中國冰箱史上第一枚質量金牌,付出的努力是艱辛的,但要進軍更廣闊的國際市場,還必須達到質量與國際標準接軌。短短幾年時間,海爾就獲得了美國UL、德國VDE、加拿大CSA等幾十項國際市場通行證與榮譽稱號,在質量保證體係、產品國際認證、檢測水平國際認可等方麵與國際接軌,擁有了“國際護照”,海爾產品在世界市場暢通無阻。
與國際接軌的質量水平是海爾在出口時堅持打自己的品牌的前提,也是海爾實施“先難後易”的戰略,先出口發達國家創牌子,再以高屋建瓴之勢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前提。因此,海爾人做的是“出口創牌”而不是“出口創彙”。
競爭,僅僅有質量還不夠。海爾之所以在國際市場屢打勝仗,除了具備進入國際市場的質量資格以外,星級服務和“市場設計產品”的做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海爾進入國際市場沒有采取在海外設立派出機構的做法,而是積極建立國際市場網絡,利用國外經銷商現有網絡。現在,海爾已在全世界102個國家建立了經銷網,擁有了3萬多個營銷點。發達的營銷網絡可以為海爾在海外的用戶提供完善的售後服務。如海爾在法國的一個經銷商光服務電話就有2 000多部,如果這些工作都要海爾自己來做,成本是非常高的。
海爾把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地時,也把海爾的文化理念輸入到海外。海爾集團分期分批地對海外經銷商進行星級服務理念與服務模式培訓,加強他們對海爾企業和產品的理解。
歐洲是世界家電業的發祥地,擁有許多世界一流的家電品牌,海爾冰箱技術就是來自德國。1990年,海爾首次出口德國2萬台冰箱,吹響了向歐洲家電市場進軍的號角。
在歐洲家電市場,海爾憑借高質量和個性化、速度優勢樹立起自己的品牌。2002年,海爾6款冰箱產品率先達到歐洲A+能耗標準,在德、荷、比、盧四國,消費者每購買一台達到A+能耗標準的海爾冰箱,政府就獎勵100歐元(相當於750元人民幣),海爾品牌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在歐盟市場,海爾的銷售額三年增長15倍。
2001年6月19日,海爾集團並購了意大利一冰箱工廠,這是繼在美國之後,海爾在歐洲也初步實現了“三位一體”本土化模式。通過本次跨國並購,海爾不但擁有了歐洲的白色家電生產基地,而且也擁有了參與當地製造商組織並獲取信息的渠道以及強大的零部件供應商網絡,從而為實現當地融資、融智、融文化,創世界名牌鋪平了道路。海爾在歐洲已經充分顯示出了一個歐洲名牌的風範和國際化大公司所具有的引導市場消費的實力。
在中東市場,如果說20世紀60、70年代是美國家電產品的天下,80年代是日本家電產品的天下,90年代是韓國人的天下,那麼,90年代後期來自中國的Haier品牌已在中東家電市場成為冉冉升起的明星。
目前,海爾已在伊朗、約旦、突尼斯、尼日利亞等國家建立工廠,在約旦成立海爾中東貿易有限公司。伊朗海爾工廠生產的洗衣機產品在當地市場份額逐漸上升,已占據伊朗洗衣機市場30%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