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約旦國王點名邀請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通過視頻進行對話,對海爾在約旦和中東的發展表示感謝。日本是公認的家電王國,連歐美的家電名牌都難以在日本市場立足,2002年1月8日,海爾通過與日本三洋公司競合的方式成功進入日本市場,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和三洋公司會長井植敏聯手創造的這一全新企業合作模式被輿論界稱為“亞洲模式”。
海爾與三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達到雙贏發展的目的。2002年5月,三洋海爾株式會社經銷的海爾品牌家電全麵進入日本家電市場,並以與日本名牌家電相當的價格初步樹立起海爾品牌的美譽度。日本業界權威認為,海爾是第一個真正被日本消費者接受的非日本品牌;與此同時,三洋電池通過海爾強大的營銷網絡在中國市場亮相,“Sanyo byHaier”的營銷模式在國內產生極大反響,三洋電池朝著中國進口電池銷量第一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海爾憑借在歐美市場創出的美譽,以高屋建瓴之勢進入東南亞發展中國家。2001年4月,海爾海外第二個工業園在巴基斯坦奠基,2002年5月6日,第一台海爾洗衣機在巴基斯坦海爾工業園走下生產線。巴基斯坦海爾工業園的建成投產用事實證明了海爾“先難後易”戰略的正確性。正是因為東南亞國家雖然經濟欠發達,缺乏知名家電品牌,這個市場才成為世界眾多家電名牌爭奪的焦點,如果沒有海爾在歐美發達國家創出的美譽,將很難在這個市場立足。
目前,海爾在東南亞地區已分別在馬來西亞、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越南等國建立工廠,在新加坡建立貿易公司。海爾在東南亞地區市場的拓展已邁上快車道。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海爾抓住機遇,在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樹立了大量巨型廣告牌,極大地提升了海爾品牌知名度。
海爾有一個口號:“無內不穩,無外不強。”在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家電企業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國際化的壓力和誘惑,而以“海”自喻的海爾,從來就不乏“走出去”的勇氣,並且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示了海爾的風采。
準則4:海爾,中國造
在市場競爭中,品牌能將一種產品與另一種同類產品相區別,品牌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產品質量識別的重要媒介,品牌可以滿足消費者的某種特殊偏好,品牌是占有和保持市場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品牌是企業綜合競爭力的凝結。品牌具有很強的累積效應和蓄勢效應,它體現了企業長期以來競爭優勢的聚集。因此品牌具有“進入壁壘”的性質。品牌競爭優勢上的深厚曆史沉澱,是消費者品牌偏好與品牌忠誠的一個重要原因。名牌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技術創新與廣告宣傳兩個方麵。一般而言,名牌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占銷售額的3%~5%之間,高的可達8%;廣告投入占銷售額的3%—10%之間,平均為5%。名牌的成長依賴於企業的規模以及企業的資本實力。
品牌競爭是市場高級化行為,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競爭的格局、特點發生著新的變化,競爭從產品走向品牌,即市場競爭表現為以品牌為主導因素,品牌決定產品的競爭地位,品牌代表市場的發展方向,尤其是龍頭品牌,更成為市場舉足輕重,牽一發動全身的力量。在品牌競爭時期,品牌地位象征著市場地位,龍頭品牌的地位象征著高居市場統帥地位。創建品牌,發展品牌,創國內、世界一流品牌已成為新的競爭形勢的要求,也是每個市場行為主體的競爭目標和必然選擇。
市場競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價格競爭、質量競爭、創新競爭、品牌競爭。其中品牌競爭屬於最高層次。品牌作為產品之精華,囊括了產品價格、質量、技術等所有的優勢,凝結成了響亮的牌號,並借此打入市場,影響、左右消費者。在品牌競爭層次中,品牌成為市場競爭的決定性因素。一個產品一旦上升為名牌,那麼它就能獲得超越一般水平的競爭力,登上市場競爭的峰頂。在這裏,品牌不僅擁有有形資產,還擁有巨大的無形資產,不僅具有創造平均利潤的功能,還具有創造超過平均利潤的超值功能,品牌因此成為攻占市場的最銳利的武器,成為戰勝競爭對手的製勝法寶。一個品牌一旦打敗另一個品牌,被打敗品牌的企業一切就不複存在了。改革開放以來外資進入中國的市場,其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品牌的競爭,先吃掉你的品牌,最後占領你的市場,國內諸多原有品牌,如“揚子”、“萬寶”、“雪花”、“香雪海”等均在國外品牌的進攻下銷聲匿跡。國外某著名廠家與海爾談合資,所提出的條件是美方控股,打它們的品牌,並且給張瑞敏的薪金開出了天價。張瑞敏回答說:“其他條件可以隨意,但必須是海爾控股,打海爾的品牌。”海爾品牌便是海爾集團的一麵旗幟,現在人們一提及海爾這兩個字,便會立即想起海爾產品的高質量、優質服務和高信譽,以及“敬業報國,追求卓越”的海爾精神。盡管改革開放20多年來,人們已對“中國造”產品的態度有了很大改觀,但是麵對國際化品牌的挑戰,“中國造”還在很多方麵存在差距,在外國人眼裏還是意味著低品質。為了能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一些有優勢的本土企業走上了研發國際化的道路。有些是重金聘請國外技術專家嚴把技術大關,如創維請來了日本大限鬆下電視廠廠長五百井洪,幫助公司進行技術開發和管理研究。有些是與國外著名開發機構和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如2000年11月美的與日本東芝簽訂了“麵向21世紀戰略合作協議”;長虹與世界知名跨國公司組建九大聯合實驗室(長虹-微軟聯合實驗室),等等。在這股“中國造”的洪流中,海爾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
海爾提出“中國造”之前,醞釀了很長時間。為什麼非要提“中國造”?因為在國際上有許多“中國生產”的產品,但以中國品牌形象出現的卻很少。在國際上,名牌往往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水平,標誌著一個民族的素質。比如說人們一聽到“德國造”,馬上會認定產品具有優異的質量,德國人做事一絲不苟的民族精神就體現在其產品上。而目前“中國造”的產品在國際上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廉價產品。“海爾中國造”就是要在世界上打響中國的名牌。這不僅僅是為了出口,更是為了創造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不僅要達到像“德國造”那樣的高質量,還要像“日本造”那樣可以滿足人們的市場需求。“海爾中國造”要向世界傳達一種信息:海爾的產品並不比世界一流製造企業差,而且它是中國造的。
為此,海爾提出了“東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策略,拿“中國造”與“德國造”、“美國造”、“日本造”比高低。對於“海爾,中國造”的豐富內涵,張瑞敏對此有深刻的闡釋。
“‘海爾,中國造’是撞擊我心靈的希望。因為當我的異國同學各自如數家珍般地炫耀其世界名牌時,我總是無言以對。”這是在美國波士頓,一位中國留學生向我吐露的心聲。“海爾,中國造”是什麼?
“海爾,中國造”是民族造。
從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仁人誌士,革命先軀,為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而前赴後繼,換來了民族的解放與獨立。而今天,世界名牌的多寡已是強國的重要標誌。中華民族理應也必須有自己的世界名牌。因為那是一個民族高素質的外化,是劃分世界市場版圖的惟一武器。
“海爾,中國造”是全球造。
“美國造”、“德國造”、“日本造”能為我所用。“英格蘭”、“日耳曼”可為我融智。想想吧,當網絡把世界縮到方寸之間,信息已快到令人目眩,你還能閉門造車嗎?不能,隻能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充分利用各種可利用的資源以產生新的飛躍,使“海爾,中國造”為全世界各地的消費者造福,並受到全球的喜愛。
“海爾,中國造”是我們造。
國際化,世界名牌的大目標握在你、我、他每一個海爾人的手中。“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不舍,目標始終如一,千百遍不厭其煩地重複著正確的動作,我們就握住了“海爾,中國造”的真諦。而我們學習型團隊中的每個人隻要日清日高,優勢互補,整體也不再是個體的簡單相加,而質變為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的“海爾,中國造”。
“海爾,中國造”是自強造。
我們直麵的是世界的對手,風雲莫測的商戰、殘酷的競爭,甚至居心叵測者的暗箭。對此我們應有心理準備,“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民族劣根性會使一些人奉行“我不行,也不能讓你行”的信條。但我們更應該堅信自勝才能勝人,而惡意中傷者的結局隻能是“爾曹身與名俱裂,不廢江河萬古流”。
新春之際,讓世界不同地方、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海爾人,用不同的語言向著新世紀發出一個共同的最強音:“海爾,中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