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劇透”了,甚至驚動了外媒記者。

話說回來,這所學校為國家輸送不少人才,也成就了不少人。學者、官員、商人、名人……遍布各行各業。80後一代,就有中國小姐楊金,《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還有更多奮戰在工作崗位的校友。學校的烙印,已經深深烙入我們的心底,那是無法走出的背景。

“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成功之道。”我一直以朱熹的名言作為入世準則,認為技多不壓身,因而不斷加強學習。然而,技多之人,能力愈大,責任也愈重。

我是一個念舊的人,不喜變動的生活。在大學,許巍的歌聲伴我四年。工作後,龔玥替代了許巍。聽誰的歌,代表著不同的價值取向。以前,我執著於一往無前。現在,更多的是邊走邊停,不錯過路邊的風景。從許巍到龔玥,是心態上的進步。追求永無止境,但人不能為了追求本身而追求。功成名就是一種幸福,老婆孩子熱炕頭也是一種幸福。深宮大院有深宮大院的幸福,尋常百姓家有尋常百姓家的幸福。

本人愚鈍,但勤奮有加,所以也小有成績,頗得欣慰。生活是可期待的,因此有了努力的理由,有了為自己鼓掌的理由。我很清楚,目前生活所欠缺的。缺少更多能給我方向指引的師長,缺少更多誌同道合的朋友。在大學,我沒有認識到主動擇友的重要性,因此錯過一些潛在的朋友,也就錯過了很多學習的榜樣。可喜的是,單位融洽的人際關係讓我感到工作的輕鬆和生活的舒適。領導的關心與理解,使我在工作中仍葆有生活的樂趣。

工作以來,我一直在尋求自己的興趣點,始終按照規劃,探求職業可能。兩年後,我終於找到自己的定位,從而開始實施職業轉型。在大框架內,兩次在公正的平台上施展身手,竟取得不錯的成績。可惜的是,小框架限製了我的追求。這次轉型曆時三月之久,讓我心力交瘁,身心疲憊。得知最終消息後,我對著電腦,聽著《千百年後誰還記得誰》的歌曲,第一次為理想折腰流淚。那是我參加工作以來第一次落淚。誰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文懷沙不也寫下“平生隻有兩行淚,半為蒼生半美人”的佳句嗎?雖然此次職業轉型失敗,但因此對個人能力和人生定位有更深刻的認識,也認識到個人能力的局限和機遇的難得。這些難得的經曆,讓我受益不少。

我鍾情於傳統文化,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品讀《中華經典藏書》,邊看邊批注,收獲頗豐。在研讀中,我逐漸發現自己的熱愛,開始研讀曆史。本書出版後,我將實現轉型,投入到一個新的領域。因為我發現研讀曆史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很多曆史人物都值得深究。閱讀的方向既定,努力起來便有目標。當然,史書讀得越多,會越趨於消極,越相信宿命。就如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大結局所說,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隻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

這本書是寫給你們的——90後師弟師妹和80後兄弟姐妹。現實的變化總是太快,本書的觀點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有的同學還會質疑,這些都是我們預料到的。我們希望跟你們分享求職經曆、分享經驗和教訓。這種分享,我們相信,對於你們中的大多人來說,將會獲得有益的啟發。當然,我們也希望能分享你的大學生活、求職經曆,更希望能聽到你對本書的寶貴意見,以便我們能及時修訂,以饗更多的讀者,歡迎給我來信。

陳振堅

2011年11月11日 於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