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萬人如海一身藏(代後記)

前陣子,我特意回到久別的老家,探訪多年的舊居。那是一處長方形的大宅院,宅院四周戶挨戶住著六七十戶人家。孩提時,那裏是我恣意揮灑年少的寓所。如今,宅院所剩不出十戶,且多為陌生麵孔。我家處於大門正中,由於多年閑置,牆上白灰脫落,滿目裂痕,牆垣頹喪,牆角坍圮。五葉地錦順牆而上,陽台雜草叢生,小鳥時來啄食。物是人非,讓我愕然。突有老人在不遠處揮手,我道出名字,老人搖頭未答,道出父母名字,方知我已長大成人。小孩哼哼唧唧圍著老人竄上竄下討糖錢。我從錢包掏出五元遞給小孩,老人未及阻擋,小孩已緊握著錢跑出院外。問起,方知小孩為我小時玩伴的孩子。二十五六歲的人,小孩都已蹦蹦跳跳要糖錢。時過境遷,時光恍恍惚惚,如白駒過隙,讓人不知所措。有些人早已離開大宅院,有些人依然落地生根。人生,大抵不過如此。

由人及己,我便想到自己的幸運。離開老家已有十四年。十四年裏,我們同齡幾十人中最後讀到大學的,屈指可數。我不禁感歎,世事變幻,老天弄人。我的初中生活並不順利,因父親看我讀書不爭氣,亦使我有小段輟學的經曆。所幸,仍如願考進重點高中,並找到讀書的崇高意義,也便有了動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早期的信念。

高中三年,我為期待進入一所著名法律院校而努力,幾乎每天熬至淩晨三時,睡前看下貼在書桌牆上的《中國法學院排行榜》,然後安然躺下,此時飛機總會準時在頭頂上空嗡嗡飛過。後來,我順利進入大學。這段年少時的奮鬥曆程,一直鼓舞著我。由於來之不易,便格外珍惜。珍惜生命,珍惜眼前這來之不易的幸福。

湖北號稱“千湖之省”,

武昌十多所高校倚南湖而建。傍晚時分,我總會踱步到南湖畔,享受習習微風和波瀾不興的南湖所帶來的愜意。夕陽西下看湖的感受,自然讓我產生些許對於命運、前途的思考。思考漸多,動筆便是很自然的事。於是,長篇如《遠去的曉南湖》、《青春無悔》,短篇如《無法走出的背景》、《歲月如梭》等陸續出爐。因能力有限,無法高產,故未能成氣候。

由於出版過小說的緣故,有些人喜歡戲稱我為“文學小青年”。

青春文學,總會帶著憂傷的痕跡,而憂傷的歲月已經一去不複返。年齡大些,考慮更多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倒不是落入俗套,也並非沒有理想,而是這些家常便飯的瓶瓶罐罐,恰恰蘊含著巨大的責任。步入社會後,責任漸多,家庭應有的責任,社會賦予的責任。

被戲稱為“文學小青年”,

這是基於一個人某些方麵的判斷。本身並沒有錯,隻是人物形象不豐滿。我不想再給讀者留下這樣的印象,希望本書和作者的模樣能更為豐滿一些,便開始考慮寫後記,寫一些書外的生活。

本書的出版,恰恰是“文學小青年”的轉變。寫一些實用性的文章,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也為更多人所認可。這是寫作轉變的初衷。很多師弟師妹經常向我谘詢求職擇業及職業轉型的有關話題,一對一的交流固然更有針對性,然而整體效率卻很低。更重要的是,我更願意跟更多的大學生分享我對求職擇業的認識,也好給他們一些誠懇的建議,讓他們少走些彎路。於是,我才決定寫一本求職擇業的書,以幫助更多的人。

這次出書,恰好可以完成轉型,用文學的語言表達是華麗的轉身。這次“轉身”的意義重大。兩年多的業餘時間,竟然能成書一冊,很多時候是責任使然。蘇力在《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一書中以“什麼是你的貢獻”為序題。本書的出版有其特殊意義,不僅可作為大學的紀念,還能反映大學教育賦予我具有初步“貢獻”的能力。所以,本書獻給培養我的母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是她賦予我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如果沒有這種自信和基礎,我不可能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堅持做一件事。

大學四年,有成績,也有遺憾。甚至為沒能幫校長代擬一篇感情充沛、態度真摯、語言親切、內容煽情的畢業致辭而感到遺憾。畢業典禮當天,豔陽高照,本科碩士博士在場幾千餘人,校長念著平淡無奇的講話稿,再想想北大蘇力、華科根叔的致辭,讓我們平添些許愁緒和失落。當時我站在第一排,莫名煩躁,腦海裏想起蘇力在07年畢業致辭中說起的一個小事件,他說有學生模仿他的筆法以他的名義在未名BBS發表《光榮與夢想》的畢業致辭,那篇致辭在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