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中夫妻雙方有責任互敬互愛,共同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同樣為人兒女,我們也有責任和義務孝敬父母。在中華大地上流傳著許許多多的孝敬父母的佳話,從上古時期開始一直到現在,大孝至愛的故事在中華這片大地上不斷上演。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嚐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夏日裏的晚上,黃香在書房看書,看著看著忽然沒有了聲音,父親以為他睡了,但在房間裏沒有他的人影,後來在自己的房間找到了他,父親問他:“你為什麼朝我的床上扇扇子?”黃香回答說:“我給您床上扇扇子,是讓您的床涼快些,您老好早些安睡!”冬天的晚上,黃香早早地去了父親的房間,鑽進父親的被子裏,讓被子暖和些,父親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小孩身上三把火,也給您一把。”可見,無論是天子還是普通百姓,中國自古就有為人子女要承擔起孝敬父母的責任的典範。
夫妻攜手,孝敬父母,這都是我們的家庭責任。同樣,為人父為人母,我們更應該承擔起對孩子責任:教育監督孩子的成長,用自身的行為引導和影響孩子,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意大利影片《美麗人生》中一位偉大的父親形象讓多少人感動,也教給了人們為人父母的意義:
二戰期間,一個猶太人與一位美麗的意大利姑娘相愛結婚且生下了一個男孩。起初的日子平靜而美好,然而,當法西斯占領了城市,所有的居民都被抓進集中營。為了不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蒙受戰爭的陰影,父親用自己的樂觀和勇敢教育著孩子,並且告訴孩子,“我們是在做一個遊戲”,年幼的孩子在人間煉獄般的環境中快樂地過著每一天。後來,父親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捍衛了孩子的生命。長大之後,孩子學會了堅強和感恩,因為他要繼續父親的美麗人生。同樣,長大後的孩子也在繼續履行著父親教給他的家庭責任。
家庭是個小社會,這裏有著錯綜的關係:母女、爺孫、婆媳、夫妻、兄弟姐妹,但這裏也有愛。美國著名的作家馬克·吐溫說:“乘在一條陌生的船上,處在一幫陌生人當中,無論你出多大的價錢都買不到重新回到家裏的安寧感。”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家庭是世界最美麗的景象”。德國大詩人歌德則告訴我們“能在自己的家庭中尋求到安寧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必須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在享受愛的同時更不要忘了我們的家庭責任。
獻血,有益身體健康——親社會行為
北京東直門的獻血車前,在全國各個城市的獻血車前,經常會排起長隊,人們在護士的指導下填表、抽血,後期處理。盡管拿不到錢,也拿不到禮物,隻是拿到一個獻血證,但是這讓人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與社會很近。獻血,是每一個社會公民應盡的義務,這是社會公民的親社會行為。
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經常會表現出類似這樣的行為,比如幫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贈、同情、關心、謙讓、互助等,社會心理心理學家把這一類行為稱為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又叫積極的社會行為,它是指人們表現出來的一些有益的行為。親社會行為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外來的獎賞或害怕懲罰,而是出於自願。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在交往過程中維護良好關係的重要基礎,對個體一生的發展意義重大。
我們要思考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得人們選擇做出親社會行為以及親社會行為對我們的社會生活有什麼意義。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行為主義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親社會行為不僅使我們能夠獲得來自社會的、他人的和自我的獎勵,而且能夠避免來自社會的、他人的和自我的懲罰。這會促使你形成積極的社會價值觀,有利於你的身心健康,還會使你獲得或鞏固友誼。此外,幫助別人還有提升心境的作用,當受助者的痛苦消除並開始快樂起來的時候,助人者同樣會受到這種情緒的感染,自己也變得更加愉快。
親社會行為是構建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親社會行為會加強人們之間的情感紐帶,使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能夠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在群體生活中如果成員間的親社會行為很多,那麼群體的凝聚力會得到增加,反之則會削弱,甚至導致群體崩散。而且親社會行為會讓人們的心理產生一種滿足感,這對於增加社會生活的滿意度,提升人生價值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商人努力經營是為了什麼?直接點說,是為了賺錢。可商人辛辛苦苦賺錢又是為了什麼呢?許多人恐怕就無法解答這個問題了。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也麵臨過類似的困惑,但他很幸運地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親社會。
1932年的某一天,鬆下幸之助參加了一個宗教活動,深深地被信徒們表現出來的虔誠所感動。他晚上回家後浮想聯翩,突然想到公司與宗教的相通之處:宗教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公司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二者都是造福社會的神聖事業。企業家應該通過向顧客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這種方式來服務社會,“鬆下電器應該奉獻於社會”,這才是辦公司的意義。
鬆下幸之助的這種“鬆下電器應該奉獻於社會”的理念也廣植於西方企業家的心目中。他們認為經營企業不過是代上帝管理社會財富,企業的財富來源於社會,最終也應該回歸到社會,這麼做是為了“榮耀上帝”。這裏麵有很濃的宗教色彩,但不可否認,這也是一種極為謙卑的經營心態,一種極為高明的人生哲學,一種極為偉大的勝者情懷。對於偉大的商人來說,錢財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本來就是從社會那裏獲取的,最終也應該歸還給社會。錢對於卓越的商人來說,是流動的資本,而非死板的資產,隻要懂得經營和感恩,總是“千金散盡還複來”。更重要的是,商人在這種感恩行動中提升了自我,實現了自己與企業、企業與社會的多贏局麵。
親社會行為是在每個人社會化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一個經曆過正常社會化過程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會有親社會行為。因此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有意培養親社會行為,對於兒童的成長以及日後適應社會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