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由於部分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也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我國現行法律尚無配套的比較完善的預防。但是,也有一些投機之人削尖腦袋想盡手段鑽法律的空子,給人民安全和國家利益都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因此,政府在為市場做好服務的同時,也應該拿起手中的“大棒”嚴厲打擊市場中的違法行為,從而為社會創造完美的社會秩序。作為公民,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遵紀守法。
旅行固好,請記得入鄉隨俗——風俗習慣
電影《尋找劉三姐》中,美籍華人韋文德為給自己的碩士畢業作品加入中國音樂元素,回到故鄉中國廣西,由於不懂當地風俗做了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因為湊熱鬧,他在當地傳統的篝火相親晚會上接受了當地姑娘的訂情沙包,還在當地人的起哄下把沙包丟回去,他自己卻不知道這就代表同意了這門親事。同樣,由於他對音樂的熱愛,拿起一位姑娘送給情郎的定情樂器演奏,惹來風波。最終韋文德為了向自己心愛的女孩表明心意,隔牆對唱山歌,最終抱得美人歸。
因為不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韋文德鬧了笑話,又按照當地風俗,韋文德最終收獲了愛情。
所謂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它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曆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風俗具有多樣性,在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為“風 ”;而“俗”指的是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所謂“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很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更因為人們的心理遵守而默契傳承,一些當時代所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那些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曆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移風易俗”。風俗的形成背景因素是曆史,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製約作用。而風俗習慣也因其多樣性,而形成了世界的“百花齊放”。
中國人“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講的就是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然而世界之大,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需要我們了解的太多了。在國際上,可以說舉世皆知的一個風俗習慣就是“中國人過春節吃餃子,放鞭炮”。
中國的農曆春節又叫年,是新一年的開始,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直到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新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春節守歲是一個重要的習俗,守歲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姓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卡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放進孩子的口袋裏。
春節的風俗習慣還有很多,如貼春聯,看春節晚會,可謂樣樣是學問。春節是世界華人的風俗習慣和傳統。
同樣是一年一大慶,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則是聖誕節,聖誕節前夕,人們掛聖誕樹,準備禮物,“聖誕老人”也在為平安夜忙碌,到12月25日,人們共同慶賀,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綠、白聖誕三色來裝飾。常見的聖誕符號和活動還有:聖誕樹,聖誕火腿,聖誕柴,冬青,槲寄生和互贈禮物。
世界各國的風俗習慣還有很多:法國人習慣每年11月1日去墓地祭奠,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英國人汽車行駛方向和歐洲其他國家相反,他們隻會講自己的母語,不願意學其他語言;西班牙人注重個人信譽,寧願自己吃虧也盡量減少公開犯錯;韓國人崇尚尊老,長者進屋時大家都要起立,問他們高壽;法國人對小動物寵愛有加……
人們默契地遵守著這些風俗習慣,在這個文化氛圍中不亦樂乎。這些風俗習慣對一種文化中的成員的日常行為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同樣,人們也尊重其群體的風俗習慣。比如說,各民族對回族風俗習慣的尊重。
世界是個大花園,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百花齊放,出去旅行時先做好當地風俗習慣的功課,不同的地域風情和人文景觀會讓人豁達開朗,增長見識。出去異地,除必要的生活用品之外,還要帶上對當地人的尊重,這樣的旅行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