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桃園結義薄雲天(2 / 3)

為了救自己,也為了救更多的人,關羽終於選擇了之前他想都沒有想過的一條路。沒想到一次偶然的相遇就這樣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人生如戲,一切皆是命也!

萬事開頭難,對於造反,三個人都是新手,在拿不定主意的情況下,劉備提出一個沒頭沒腦的意見:結拜。

於是在張飛家後院的桃園裏,三個人對著蒼天磕了幾個響頭,根據年齡大小排出劉備大哥,關羽二哥,張飛三弟的順序後,說些同生共死,不離不棄,皇天後土,在此作證之類的話,就算是將合作的事拍板了,老天爺就是公證人,誰以後有異心,就被雷劈。

此情景後來被無數後人結幫拉派的時候拿來借鑒采納,但是當中不怕被雷劈的不占少數,畢竟親兄弟還會反目呢,何況是異姓哥們兒呢!至於誓言,比起利益來,全是狗屁。但是劉關張三人卻在那條異常險阻的道路上,互相扶持走到生命的盡頭。

此時的關羽看著眼前的這兩個兄弟,熱血沸騰,他有了再次被親情包圍的感覺,隻是沒有想到他會是最早離場的那個,更沒想到,因為他的離場而變相加速了劉備和張飛退出曆史舞台的腳步。

今生是兄弟,至死不離棄。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證明了當初的誓言,在那個亂世中,他們始終站在同一戰壕,堅持到了最後。

一把大刀鬧革命

要造反當然要有裝備和人馬,不然就憑他們三個人擼起袖子往戰場上衝,跟敵人近身肉搏也太不靠譜了,所以商量了一下,張飛出錢,關羽出力,劉備招人,很快招集起了一支千餘人的武裝隊伍,關羽還為他們每個人量身定做了兵器。

關羽給自己做了一把82斤的大刀,名為“青龍偃月刀”。跨上戰馬,舉起大刀,十分的牛氣哄哄,這個造型如果放到如今,拉出去拍幾張寫真集,關羽肯定會被電影公司定位為硬漢級別的武打新星。可惜生錯了年代,關羽沒辦法拍電影,隻能扛著大刀拚命去,還是沒有勞動保險、醫療保險的那一種。

劉備的兵器是雙股劍,張飛的是丈八點鋼矛,都是限量版,獨家製造。全軍不但都穿著盔甲,整裝待發要奔赴到前線,而且還唯恐大家不知道一樣,每天敲鑼打鼓繼續招人。當然了,他們敢如此招搖,是和當地政府打過招呼的,我們是去義務打叛軍的,是為你們減輕負擔的,所以也就沒人去管他們。

招兵活動進行得轟轟烈烈。

接下來的事情比較符合曆史規律,張角在起義的第10個月後病死在軍中,而他通過搞封建迷信活動組織起來的隊伍也和往常起義的農民軍一樣,壯大、腐化、被不斷鎮壓,然後在這過程中消亡。這似乎成了農民起義軍不變的宿命。

在大興山下,劉家軍第一次遭遇了黃巾軍,在關羽和張飛各自斬殺了黃巾軍兩員大將後,成功收服了這支部隊,這是他們第一次以少對多的勝利戰鬥。也就是從這時以後,關羽他們也通過鎮壓起義軍不斷地壯大了自己。

此時,劉備決定深入義軍最活躍的潁川,進行大規模的清剿活動。然而就在他們走到半道上,即將要成為剿匪英雄的時候,卻遇見了一個改變他們方向的人,其實這個人完全是無心之為。

這個人叫董卓,是政府機構裏的高級幹部,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和手下正被黃巾軍圍著,打得灰頭土臉,眼看就要扛不住的時候,出於江湖救急的道義,劉備他們打散了黃巾軍,救下了董卓。

董卓實在不太厚道,聽說劉備他們是自立門戶的無編製人員,連聲謝謝也沒說就拍屁股走人了,那速度快得好像唯恐劉備他們會訛上自己一樣,在董高幹的眼裏,他們實在是太不入流了。

劉備還沒發話呢,張飛就氣得不行,提起刀來就要追過去把董卓的腦袋給砍下來,本來嘛,好歹也算是救了他一命,他竟然這麼沒禮貌,素質太差了。

關羽拉住了他,認真地對他說:“他是政府官員,殺了他會很麻煩的,不過,我們一定會比他混得好。”

不要看你現在是吃皇糧的,但是在如今這個亂世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保不準日後會怎麼樣呢。

劉備對此也表示了同意,在兩位大哥的勸說下,張飛才決定讓董卓的腦袋在脖子上多留幾天。而董卓的蔑視對劉備有了一個新的啟發:原來政府編製還是很必要的,起碼可以裝裝門麵。所以,他和張飛、關羽商量著,先混個編製,再謀發展,二人表示了讚同。

於是,在這個岔路口上,劉關張開始走向政府靠攏的路線。關羽一直記得董卓那個蔑視的眼神,他終於知道了自己受苦的根源,就是因為這些高高在上的人,從心底就沒把底層的民眾放在眼裏,所以這些苦難都是他們造成的。

關羽雖然沒讀過多少書,而且從小也是從事著技術含量很低的體力勞動,但這並不妨礙他擁有一顆偉大的心,成為一個偉大的人。自古以來,建立一個王朝非常難,但毀滅一個王朝卻是相對容易的。

所謂千裏之堤,毀於蟻穴,不是沒有道理的,當這個社會的內部已經長滿蛀蟲的時候,就是需要一個清理工來打掃了。關羽覺得,也許自己可以擔任這個清理的工作,因為他的心還是幹淨的。

在劉備忙著找老板,張飛喊打喊殺的時候,關羽卻是站在一個他們夠也夠不著的高度上,俯視著這個混亂的世界。

從拎著大刀鬧革命,到思想升華的現在,關羽不過是個20多歲的年輕人,是苦難練就了他,而他也將在苦難中繼續的成長,直至成為一代名將。

壞人中的極品

董卓是一個壞人。根據常識,作為一個壞人,就一定會幹點殺人放火、傷天害理的事情,這也不奇怪,畢竟人家不是慈善家,是要靠幹點實實在在的事情來打出自己十惡不赦的招牌的。董卓不甘落後,也嚴格遵守了壞人本職,雷厲風行地幹了幾件壞事。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八月,董卓擁立獻帝登基,接著便是下令將所有反對的人逮捕入獄,該殺的殺,該判的判,總之一句話,不服我不行。

然後就是朝政大換血,隻要不肯合作的大臣,通通都被炒魷魚趕了出去。不但如此,他還強行到人家家裏搶人家的錢,霸占他人妻女,甚至連皇帝的老婆也不放過,行為真是太惡劣了。

但董卓似乎打算將惡人進行到底,他一時心血來潮,萌發了遷都的想法,便強行讓洛陽幾百萬的百姓拖家帶口地去了長安。那麼遠的路程,他當然是舒舒服服地坐在車裏,可是百姓去是完全的步行,一路上你踩我踏,橫屍遍野,真正的人間煉獄。

更有甚者,對於曆朝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董卓也是完全的嗤之以鼻,在他看來那些書本唯一的用處就是當柴火用,結果致使很多珍貴的圖書資料變成了燒火做飯的燃料。董領導的水平低到這個分上真是無話可說了。

惡有惡報,此時不報,隻是時候未到。

在董惡人的掃蕩之後,隻剩下了王允、呂布等一些親信在朝中,至此他完全把持了朝綱,從此老子天下第一了。

可是令董卓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那個叫王允的人其實並不是他的親信,在董卓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時候,他始終保持沉默,偶爾還會發出迎合的聲音。但是暗地裏,王允一直在默默觀察著,尋找著董卓的弱點和矛盾,等待著最為合適的機會。最後,老天爺也沒有辜負他的耐心。

無論後來如何,至少在當時董卓確實是威力無比,牛氣衝天,他不遺餘力地打擊誣陷所有與自己為敵的人的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刨著越來越深的坑洞,最終在不久的將來,被人推到了坑裏。

董卓一直認為,隻要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想要幹掉任何人都是說說話的事,但是他沒發現,全國各地,反董的呼聲越來越高,大家全都摩拳擦掌,恨不得把董卓的骨頭拆下來敲鼓去。

劉備也是其中一名積極分子,此時他還隻是混到了一個小縣令,雖然沒有發家致富,但是赤子之心還是有的。董卓劣跡斑斑,既有經濟問題,又有嚴重的生活作風問題,要把他搞倒那是必須的。

關羽知道對於董卓這樣權欲熏天,無人能管的人,隻有一個辦法可以對付,那就是殺了他,殺了此人,天下將複歸平常。

和關羽想法一致的大有人在,他們將董卓的罪狀一一羅列出來,什麼冤殺忠臣,人神共憤等,寫得是慷慨激昂。但是董卓先生表現出了非常的鎮定,小子們,想跟我鬧,不想混了是怎麼的?

於是繼黃巾軍之後,又一度混戰開始了,來一個殺一個,來兩個擋一雙。事實證明,董卓的確是個不能小看的人物,麵對那群如狼似虎的討逆者,他應付自如。

而這時,劉備他們的情況則是很不樂觀。黃巾軍的主力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是還是有一小部分的頑強抵抗力在不屈不撓地做著最後的掙紮。

當了官的劉備成了被打擊的對象,所以他還沒來得及踏上討伐董卓的道路,就被黃巾軍打得朝另一個方向撤退了。關羽提議,幹脆去投靠公孫瓚吧,據說公孫瓚為人豪爽,熱心助人,劉備當縣令就是他舉薦的,而且實力不弱,大樹底下好乘涼啊。

已經這麼落魄了,還挑啥呢,劉備趕緊收拾人馬去投奔公孫瓚,還是先生存下來再說,至於別的,都是稍後考慮的事情。

公孫瓚這人的確不錯,對劉備他們禮遇有加,尤其對身板高大的關羽更是照顧有加,看來麵色紅潤的人走到哪裏都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