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桃園結義薄雲天(1 / 3)

第一卷 桃園結義薄雲天

第一章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從離家出走開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

古語有雲: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紛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紛爭,又並入於漢。漢末時期,宦官權臣結黨營私,把持朝綱,民不聊生,饑荒遍野。那些身居上層統治階級的掌權者似乎並不認為在底層生活的老百姓是人,他們所考慮的是如何能把奢靡的生活過得更奢靡一些,從賦稅到徭役,一年比一年加重,隻要是能搜刮到錢的地方,他們都沒有放過。無法負荷的國家機器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運行不下去了。

所謂的官逼民反就是這個局麵,當想活下去都成為一種奢望的時候,反抗成了唯一可以選擇的道路,不為別的,隻是為了活下去,活下去而已。

一群農民兄弟紛紛扛起了手中的鋤頭,加入造反的行列。有一個叫張角的,作為當時眾多起義者中的一個,他是屬於比較出色的。

張角,男,讀書人,但卻是一個比較失敗的讀書人,理由就是他逢考必敗,考了那麼多年都還隻是一個秀才,他由此產生了仇恨當權者的情緒他毅然起義,組織了一支人數眾多的農民軍隊,以頭戴黃巾為標誌,向這個王朝發起了最為猛烈的攻擊。

張角起兵沒多久後,漢朝政府就派了官兵前去鎮壓,卻遭到了最為頑強的抵抗,久攻不下。這時,一個名叫劉焉的官員提出貼榜招募民兵,壯大官兵隊伍。

這個辦法很有效果,當榜文在涿郡張貼出來以後,主角才真正登上了曆史舞台的中央,在經曆了一場又一場艱苦的戰役後,逐漸奠定了他們無可動搖的曆史地位。

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遊戲,隻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會成為真正的勝利者。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四月,關羽來到了涿郡(今河北涿州)。

在此之前,他住在並州河東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家,成年後的職業是打鐵匠。他現在之所以來到這裏,並不是因為旅遊路過或者采風愛好,這其實是個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他在老家殺了當地的一個惡人,殺人要償命,他犯了法,被通緝了,所以才流竄至此,一直靠給別人拉車,或者做點小買賣為生。

有家不能回,這是很痛苦的事情,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24歲的關羽仰頭看著城牆上貼的招兵榜文,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如果從軍打仗,就意味著可以立功,立了功就代表之前犯的錯誤可以取消,這樣就不用再過東躲西藏的日子了,說不定還可以衣錦還鄉,和家人一家團聚呢。

興奮的血液衝進了他的大腦,隨便進了路邊一個小酒館裏要了兩盤牛肉,打算吃飽了就去報名從軍,爭取在前途無量的軍旅道路上走出一片光明,可還沒等他坐穩,有兩個男人就圍了上來。

“不知道這位兄弟叫什麼名字?”年紀稍大的那個男人笑眯眯地問他,挺和藹的樣子,看起來不像是挑事的,不過,關羽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婆媽。(十分精準的判斷)

互相通報了各自的姓名,大家就坐到了同一張桌子上聊起天來,年紀稍大的叫劉備,另一個臉比較黑的叫張飛。他們也是看了榜文打算去從軍的,不過他們沒打算跟著政府幹,而是想要自己單幹。而且他們還力邀關羽加盟,理由是打第一眼看見關羽,就覺得他跟他們是一路的。

換了別人,可能對這個要求不會太敏感,隻要能參軍就行了,還在乎老板是誰嗎,而且跟著劉備他們,自己也算是大頭之一呢。

可是關羽沉默了,他沒有當即作出響應,他不是不願意,隻是有點擔憂,作為一個像他這樣的農家子弟,十分清楚這一行為意味著什麼——造反。

“我要考慮一下。”去政府指定部門報名簽字,那才是正經的從軍之路,關羽不是一個好糊弄的人,他冷靜下來,他要想想到底哪條路才是自己應該走的。

張飛和劉備沒有多說什麼,隻是邀請關羽去張飛家裏小住。在他們看來,這個紅臉漢子是一個角色,別人都是印堂紅潤就算是紅運高照了,他卻整個臉盤都是紅的,一定要拉他入夥。

關羽沒有拒絕,畢竟白吃白住的好事,傻瓜才會錯過,更何況他現在正愁沒地方住呢。但對於一個沒讀過多少書的關羽來說,造反冒的風險可是太大了,被逮住就會被砍頭的,他不能不慎重地想一想。

在很多的評述演義裏,關羽都被塑造成了一個天生的英雄豪傑,似乎就是為了起義而生的,劉備一召喚,他立馬就和張飛奔入了劉家軍的革命隊伍中,表現了他重情重義的性格特點。

但是,從事實出發來想想的話,作為一個頭腦正常的人,在沒有經過認真思考後,是不會斷然就做出一個可能掉腦袋的決定的。所以,關羽這樣的猶豫,並不說明他就不是一個英雄,而是更加體現出他的謹慎,而不是一個輕率的人。

但是不管怎麼樣,從他殺人離家的那天起,就注定了要走一條和普通人不一樣的道路,艱難坎坷,充滿血腥,但卻在不斷戰勝敵人的同時也不斷戰勝了自我,這就是命運安排給他的,推也推不掉。這就是他的宿命。

關羽光榮受聘

張飛有房有地,職業是殺豬,雖然不怎麼高尚,但比起盲流關羽和編草鞋的劉備來說,這已經足夠讓人羨慕的了。張飛的家要比關羽想象中的還要氣派,兩間瓦房,一個大院子,後院還有片桃樹林子,據張飛自己說他不但衣食豐足,每年還能有餘糧存下來,論起成分來,張飛也算得上是一個地主了。

關羽不了解他這樣的人為什麼還要造反,而劉備更是沒道理造反了。他不但是一個有正經編製的國家公務員,而且每年的補貼要比老百姓多得多。這兩個人放著安安穩穩、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折騰掉腦袋的事情,關羽非常想不通。

不要緊,你想不通,我們就慢慢讓你想通,整個晚上,在張飛家裏,劉備亮出自己的身份,證明自己是漢室後人,他起義是為了保住漢室的江山,換種說法就是他是為了保衛自己家族而起義的。而張飛則證明自己從小練武,就是為了想體驗一把當豪傑的感覺,沒別的。

苦口婆心搞完了普法教育,他們又對關羽展開了心理教育:如果你不將現在這個混亂的局麵結束,造就一個新的天下,那還會有多少受苦的人每天流亡或者死去,想想你自己,你就知道這個世界多麼需要改變了。

關羽被觸動了,是啊,如果不改變現狀,還不知道會有多少像他一樣的人有家不能回,“好吧,我同意了。”關羽歎了一口氣,終於同意了。

劉備和張飛歡欣鼓舞,他們為爭取到一個同盟軍而興奮,也為即將開始的事業而激動。商量好之後要進行的事情,他們早早洗洗睡了。

關羽卻是一夜未眠,從來沒想過自己會踏上這樣一條前途未卜的道路。

關羽的童年是在一間四壁漏風,冬涼夏暖,空氣流通很暢順的茅草屋裏度過的,這時候他的主要時間是用來放牛。關家以前也算得上是書香門第,隻是後來衰落了,但是關羽的爺爺,還有他的父親也還是非常熱愛讀書的。

受家庭遺傳基因的影響,他曾經非常想讀書,但是他家沒錢付學費,他沒有諸葛亮那樣知識改變命運的高度認識,自然也就沒有大官來他家裏請他出仕,所以,他一直很老實地放牛。

作為一個沒讀過多少書的淳樸鄉村少年,關羽那時內心最大的夢想並不是保家衛國、征戰沙場,而是找一個手腳勤快、幹活利索的姑娘做媳婦,然後生下自己的兒女,等他們長大後,繼續接過他手中放牛的工作。

而他對未來幸福生活的這種向往很快就美夢成真了。因為他常躲在一家私塾的窗外偷聽先生講課,被先生發現後,不但沒有怪他,反而欣賞他這種堅韌的學習態度,從此對他是言傳身教。

先生姓胡,算是關羽的第一個老師,後來在關羽十八歲的時候,胡先生就做主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娶了胡姑娘的第二年,關羽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他為兒子起名關平,就是希望全家興旺的意思。

為了養兒子,關羽當起了打鐵匠,這樣可以掙更多的錢,讓妻兒父母過得更寬裕一些,全家可以隔三差五吃上一頓肉了。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好歹也算是平安祥和,關羽想過幾年再攢點錢,就可以修一間更大的瓦房,讓家人都住得更加舒服一些。可是老天爺不知道是不是在和他作對,這麼簡單的願望都不讓他實現。

在打鐵的那條街上,有一個惡霸非常無賴,大家都不敢惹他。關羽雖然對惡霸是一忍再忍,但壞人總是以得寸進尺為光榮的,惡霸一次又一次地挑戰關羽的忍耐限度,最終被關羽拿他的腦袋當鐵塊給錘了。

錯手打死那個欺壓了他無數次的惡霸後,關羽選擇了逃跑,不是因為怕死,而是他不甘心就這樣為那個壞人償命。他雖然殺了人,但他才是受害者,關羽知道這些話是沒有人會聽的,在那個官官相護的年代,隻要他一進入衙門,肯定就會被先折磨,後砍頭的。

所以他流落在外,一直不敢回去。父母在惡霸尋仇的時候,被逼跳井身亡,而妻子帶著孩子回到娘家才躲過災難。

本來幸福的一家就這樣家破人亡,關羽思念妻兒,但是卻不敢回去看望,害怕給他們帶來麻煩,也找不到未來的出路,這一切都是如今這個動蕩不安的局勢造成的。像他這樣的人天下還有很多,如果沒有人能救他們,那就隻有自己救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