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升級,告別“本領恐慌”
舒適使人流於平庸,磨難讓人變得不凡
神話人物——赫拉克裏斯的頭像,是披著一張虎皮、兩隻虎爪托著他的下巴。它的寓意是激勵人們勇敢地與各種艱險作鬥爭,一旦我們戰勝了這些困難,它反過來就會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磨難和挫折就好比運動器械一樣,它可以增進一個人的力量。
《一千零一夜》裏有一個勇敢的航海家辛伯達,他每次航海歸來,都可以放棄冒險事業,過上安逸的生活。但他卻執著地去尋求那種與大自然抗爭,與海盜搏鬥的驚險旅行,而恰恰是這些經曆使他抵抗挫折的能力大大增強,使他一次次大難不死,在航海中安金抵達目的地。
前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著名的排球教練袁偉民曾指揮中國女子排球隊,分別於1981、1982和1984年,曆史性地取得第3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第9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女子排球比賽冠軍,使中國女排在世界排壇上首次取得“大滿貫”、“三連冠”的曆史性突破。
袁偉民訓練中國女排,讓主力陣容在10∶14,隻輸一球就要丟掉全局的危急情況下進行練習,一球一球往回扳,這就使中國女排多次在世界大賽出現類似局麵的關鍵時刻,心理穩定,臨場不亂,技術、戰術發揮得好,從而反敗為勝。特種部隊對士兵進行的應付突發事件、複雜情況以及在孤島、密林、荒漠、高原等特殊條件下的生存和戰鬥訓練,就是為了他們一旦遭遇類似情況,能夠從容自如,銳不可擋。
平靜的湖麵鍛煉不出強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就不了時代的偉人。世界“創價學會”的會長池田大作先生說過:“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隻有波瀾萬丈的人生才能讓人感到生存的意義。”一個人要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成就卓越人生,就不應當滿足於安逸的生活,不思進取,為自己的人生定下平庸的基調。香港著名記者曾慧燕從“待業青年”到“最佳記者”的成功跨越,就是一個不甘平庸,用行動創造卓越人生的最佳例子。
曾慧燕幼年經曆十分坎坷。她生不逢時,來到人間不到兩個月就成了“右派”的女兒。在澳大利亞長大的媽媽,當時無法理解轉眼間變成“人民罪人”的丈夫,被迫分道揚鑣,移居香港。失去了母愛的小慧燕隻好離開廣州回到老家——湛江吳川縣梅佳鎮,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曾慧燕小學畢業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全縣城的中學都對這個“右派”的女兒關上了大門。她跑遍了縣裏所有有關部門,直到第二年才以社會青年的身份擠進縣城中學。1975年,她讀完高中。因祖父膝下無人,被留城待業。1978年恢複高考,給她帶來了希望。她滿懷信心參加了考試,成績也超過了錄取線,但父親的“帽子”又使她名落孫山。移居香港的母親一直孑然一身,盼望與女兒團聚,為女兒辦理了來港探親的手續。1979年元月,曾慧燕來到了母親的身邊。
一連串不幸的生活經曆並沒有讓曾慧燕意誌消沉,反而磨礪出她積極進取的性格。剛到香港的日子裏,她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語,並開始利用工餘時間寫些雜感式的小文章,試著向報紙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報》“大家談”專欄上刊出的,這對她鼓舞很大。從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經常出現在報端。
1980年,香港《中報》刊出招聘廣告,她抱著試一下的心情將自己的經曆和發表過的文章寄給《中報》。這成為她走入新聞圈的第一步。她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說:“到《中報》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給兩份工作讓我挑選:一是資料員,一是校對。我認為校對工作對我今後的事業會有好處,通過這項工作,我可以掌握在內地所不熟悉的知識。”校對是香港報館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資也比資料員少300元,但曾慧燕選擇了校對。
在校對的同時,《中報》為她和她的另一位同事開辟了一個名為《大城小景》的專欄,讓她們每天撰寫一篇短文。每天50字的專欄稿,磨煉了她的筆鋒,活躍了她的思想,為她以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香港的報館沒有“鐵飯腕”,你樂意在這家幹就幹,不樂意可以走;同時你也隨時都有被解雇的危險。正當曾慧燕的工作漸入佳境時,《香港日報》創刊。經《中報》老板推薦,她轉入《香港日報》做了正式記者。履職後接受的第一個任務,是調查內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況。編輯部要求她每天采訪一人,寫成千字左右的文章並配上照片,由《鄉情版》刊出。這對她這個初出茅廬的記者來說,無疑是一次考驗,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她采訪了100人,並將其中30人的材料編輯成《外流人才列傳》(第一集)一書在港出版。這不僅在香港讀者中引起了轟動,而且引起了內地有關部門的重視。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坎坷的成長經曆和香港社會激烈的競爭環境磨煉了曾慧燕積極進取、勇於競爭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成就了她卓越不凡的經曆。
舒適使人流於平庸,磨難可以讓人變得不凡。盲目享樂和過於舒適的生活隻會軟化一個人的意誌,蒙蔽一個人的進取心。一個人如果安於舒適,看不到未來的壓力和挑戰,那麼生活留給他的必然是一個平庸的結局。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幾年前,兩個鄉下女孩來到大城市尋求發展,她們合租了一間房子同住。這兩個女孩都因為家境貧困而輟學,但她們希望能在這裏找到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有一天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雖然兩人的條件都差不多,但讓人吃驚的是,她們後來的遭遇卻迥然不同。
其中一個女孩,一來到這座城市就感覺到自己未來所麵臨的壓力和挑戰:她既沒有很高的學曆,也沒有一技之長或者什麼出色的地方,在這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她明白機會不會憑空從天上掉下來。於是,她早早就開始為她的未來做準備了。最初,她隻是在一家賓館做清潔衛生的工作,但她非常認真,而且利用業餘時間到附近的培訓學校選修了酒店管理的課程。她還注意矯正自己的鄉下口音和一些都市人所難以接受的習慣。現在,她已經成了這家賓館服務部的經理,後來還與一位年輕有為的律師結了婚,她終於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
另一個女孩卻隻是安於平凡的現狀,雖然明白自己算不上優秀,但也不願意去提升自己,相反卻一直沉溺在自己的夢想之中,整天幻想著能突然遇到一個白馬王子來使自己過上向往的幸福生活。雖然中間也曾有一些不錯的小夥子對她產生過好感,但毫無準備的她卻都讓這些機會擦肩而過。一直到現在,她還生活在這個都市的最底層。
我們當中有很多人都像第二個女孩一樣,很容易被一種舒適、安逸的生活所吸引,看不到自己所麵臨的壓力和挑戰,缺乏一種危機感,不懂得未雨綢繆,這樣等壓力來的時候,隻能是束手無策,而生活也必會在這種安於享樂的心態中流於平庸。
主動晉升,絕不安於現狀
穆裏尼奧是一位成功的運動和體育教練。年輕時,他多次參加奧運會,累計得過十枚金牌。在他執教的二十多年裏,又培養了十一位得過世界冠軍的運動員。
“你認為一個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什麼?”有一天,一位記者問他。
“不安於現狀,永遠追求新高度。”他說。
穆裏尼奧認為,作為一個運動員,在其成長過程中,會經曆很多階段,在任何一個階段安於現狀,都可能導致運動生涯的終止。比如,一個運動員如果取得地區冠軍就滿足了,他絕對不可能取得全國冠軍;當他取得全國冠軍就滿足了,他絕對不可能取得世界冠軍;當他取得一項世界冠軍就滿足了,他絕對不可能取得下一項世界冠軍。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我經常這樣教導我的隊員。”穆裏尼奧說,“他們沒有讓我失望。”
事實上,整個世界都是競技場,每一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投入到比賽中了。比學習成績,比工作成果,比事業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總是那些積極進取,不滿於現狀的人。
吳士宏從一個“毫無生氣甚至滿足不了溫飽的護士職業”(吳士宏語),先後當上IBM華南區的總經理,微軟(中國)總經理,TCL集團常務董事、副總裁,靠的就是一種主動晉升、絕不安於現狀的精神。
外表溫文、滿臉帶笑的吳士宏曾經是北京一家醫院的普通護士。用吳士宏自己的話說,那時的她除了自卑地活著,一無所有。她自學高考英語專科,在她還差一年畢業時,她看到報紙上IBM公司在招聘,於是她通過外企服務公司準備應聘該公司,在此前外企服務公司向IBM推薦過好多人都沒有被聘用,吳士宏雖然沒有高學曆,也沒有外企工作的資曆,但她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絕不允許別人把我攔在任何門外”,結果她被聘用了。
據她回憶,1985年,她為了離開原來毫無生氣甚至滿足不了溫飽的護士職業,憑著一台收音機,花了一年半時間學完了許國璋英語三年的課程。正好此時IBM公司招聘員工,於是吳士宏來到了五星級標準的長城飯店,鼓足勇氣,走進了世界最大的信息產業公司IBM公司的北京辦事處。
IBM公司的麵試十分嚴格,但吳士宏都順利通過了篩選。到了麵試即將結束的時候,主考官問她會不會打字,她條件反射地說:“會!”
“那麼你一分鍾能打多少?”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說了一個標準,吳士宏馬上承諾說可以。因為她環視四周,發覺考場裏沒有一台打字機。果然,主考官說下次錄取時再加試打字。
實際上吳士宏從未摸過打字機。麵試結束,吳士宏飛也似地跑回去,向親友借了170元買了一台打字機,沒日沒夜地敲打了一星期,雙手疲乏得連吃飯都拿不住筷子,竟奇跡般地敲出了專業打字員的水平。以後好幾個月她才還清了這筆對她來說不小的債務,而IBM公司卻一直沒有考她的打字水平。
吳士宏就這樣成了這家世界著名企業的一名最普通的員工。
靠著這種不斷進取的意識,吳士宏順利地邁入了IBM公司的大門。進入IBM公司的吳士宏不甘心隻做一名普通的員工,因此,她每天比別人多花6個小時用於工作和學習。於是,在同一批聘用者中,吳士宏第一個做了業務代表。接著,同樣的付出又使她第一批成為本土的經理,然後又成為第一批去美國本部作戰略研究的人。最後,吳士宏又第一個成為IBM華南區的總經理。這就是多付出的回報。
1998年2月18日,吳士宏被任命為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全權負責包括香港在內的微軟中國區業務。據說為爭取她加盟微軟,國際“獵頭公司”和微軟公司做了長達半年之久的艱苦努力。吳士宏在微軟僅僅用7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全年銷售額的130%。
在中國信息產業界,吳士宏創下了幾項第一:她是第一個成為跨國信息產業公司中國區總經理的內地人;她是唯一一個在如此高位上的女性;她是唯一一個隻有初中文憑和成人高考英語大專文憑的總經理。在中國經理人中,吳士宏被尊為“打工皇後”。正是這種不安現狀、主動晉升的進取精神,成就了吳士宏事業上的輝煌。
著名的華人企業家李嘉誠的成功也是一個不斷進取、絕不安於現狀的奮鬥史。回想早年的辛苦經曆,李嘉誠深有感觸地說,“當我1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我要肩負家庭的重擔,因為我是長子,而父親並沒有留下什麼給我們,所以讀書是絕對沒有可能了,賺錢是迫在眉睫的事……貧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了一股強烈的鬥誌,就是要賺錢。可以說,我拚命創業的原動力就是隨著環境的變遷而來的。”
由此可見,李嘉誠並不是一個天生的幸運兒,他所經曆的憂患和磨難也遠非我們今天的年輕人能夠想像,然而正是這種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成為推動李嘉誠成功的重要原動力。
無數人都有過與李嘉誠類似的痛苦經曆,但是能夠成就大業的人寥寥無幾;很多人一旦困難過去,就隻求安逸了。
與此不同,李嘉誠在痛苦的經曆過去以後,不斷地給自己施加壓力,向自己提出挑戰,不允許自己有貪圖安逸之想。如果說艱苦的環境激發了李嘉誠的鬥誌和潛能,那麼這種不斷的自我挑戰則使他得到了最好的經商鍛煉,極大地增長了他的才幹。
李嘉誠在長達數年之久的打工生涯中,先後做過多種工作,從服務行業跳到技術行業,又從技術行業跳到推銷行業,每換一次工作,都經過深思熟慮,都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其中最能體現其挑戰自我精神的是在塑膠褲帶公司的經曆。
李嘉誠來到塑膠褲帶公司做一名推銷員時,塑膠褲帶公司有7名推銷員,數李嘉誠最年輕,資曆最淺,顯而易見,這是一種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競爭,是一種劣勢條件下的不平等的競爭。
李嘉誠心高氣傲,他不想輸給他人,他給自己定下目標:3個月,幹得和別的推銷員一樣出色,半年後,超過他們。李嘉誠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有了壓力,才會奮發拚搏。
公司在港島的西北角,而客戶,多在港島中區和隔海的九龍半島。李嘉誠每天都要背一個裝有樣品的大包出發,乘巴士或坐渡輪,然後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別人做8個小時,他就做16個小時。
李嘉誠做任何事,都會感謝過去生活對他的磨礪。他不屬那種身強體壯的人,更像一個文弱書生,背著大包四處奔波,實在勉為其難。幸好他做過一年茶樓跑堂,拎著大茶壺,一天十多個小時來回跑,練就了腿功和毅力。他在茶樓養成了觀察人的嗜好,現在做推銷正好派上用場。他在與客戶交往之時,不忘察顏觀色,判斷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自己還該做什麼努力。
要做好一名推銷員,一要勤勉,二要動腦,李嘉誠對此有深切的體會。正是這兩點,使他後來居上,銷售額不僅在所有推銷員中遙遙領先,而且是第二名的7倍!
李嘉誠做事,從來是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到最好;不是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就算了,而是在本職工作內幹出非凡的業績的同時,還利用推銷行業的特點,捕捉了大量的信息。他注重在推銷過程中搜集市場信息,並從報刊資料和四麵八方的朋友那兒了解塑膠製品在國際市場的產銷狀況。經過調研之後,李嘉誠把香港劃分成許多區域,把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詳細記在本子上。他對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銷售,銷量應該是多少,一清二楚。
李嘉誠經過詳細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然後建議老板該上什麼產品,該壓縮什麼產品的批量。他協助老板以銷促產,使塑膠公司生機盎然,生意一派紅火。李嘉誠因此於一年後被升為部門經理,統管產品銷售。這一年,李嘉誠年僅18歲。兩年後,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李嘉誠逐漸成為塑膠公司的台柱,成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20歲剛出頭,就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令人羨慕的成績,照理說應該心滿意足才是。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二字。工作了三年以後,正當公司重用李嘉誠的時候,他卻堅決地辭職了。